第12章 所有人都在通過你的表達能力判斷著你——任何沒處在巔峰的人都要學會掌控自己(3 / 3)

1.拒絕他人,要留台階。

(1)態度上要表現得友好和熱情。

(2)拒絕之前要表明你對他的同情。

(3)對於難纏而麻煩的對手,暗示你對他的漠視。

比如,若是不想答應對方的要求,而對方卻死死地糾纏,也不顧及太多的禮貌,這時我們就可以故意假裝不知道對方的名字,暗示我們對他本人和他的事情根本不在乎。這是一種實用的心理技巧,對於惹人厭煩或有意輕視疏遠的對象,就故意問:“啊,我忘記了,你的名字叫什麼?”但要小心使用,這種問法,一定會給對方以相當大的打擊。

2.通過幽默的話拒絕別人。

拒絕並不一定是一件嚴肅的事,適當地在拒絕別人的時候加入一些調笑劑,不僅能讓對方不感到難堪,而且你自己心裏也不會有太多的壓力和內疚。事實上,拒絕可以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雨果的故事不是要大家東施效顰地去學雨果剃“陰陽頭”的做法,故事給我們的啟迪在於:任何拒絕,都不會令人愉快,為此,我們就要想方設法使用幽默詼諧的手法,將對方這種不悅心情減少到最低。

運用詼諧的手段讓彼此開懷,讓別人愉快地接受拒絕,不失為處世良方。

3.下令逐客,要講藝術。

對於那些令人矚目的成功人物,前來拜訪的人一定很多,不管是生意往來,還是單純的取經學藝,然而,本身事務繁忙的他們有時候根本無暇顧及那些沒有價值的拜訪。但是,直接而單純地拒絕,不僅會有失風度,還會令他人覺得自己不被尊重。

那要怎樣應付這種說起來沒完沒了的拜訪呢?最好的辦法是: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把“逐客令”說得美妙動聽,做到兩全其美,既不挫傷好話者的自尊心,又使其變得知趣。要將“逐客令”下得有人情味,可以用婉言柔語來提醒、暗示滔滔不絕的客人:主人並沒有多餘的時間跟他閑聊胡扯。與冷酷無情的逐客令相比,這種方法容易被對方接受。如“今天晚上我有空,咱們可以好好暢談一番。不過,從明天開始我就要全力以赴進入下一個項目了”,這就是在告訴對方從明天起就別再打擾自己了。

4.表達拒絕,巧借他語。

拒絕不一定非要表明自己的意思,許多時候,利用對方的話來拒絕他,是更聰明的選擇。隻要合理地從對方的話語裏引出一個合乎邏輯的相同問題,巧踢“回旋球”,讓對方“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或者,我們可以利用幽默的方式拒絕別人。比如說,有時可以故作神秘、深沉,然後突然點破,讓對方在毫無準備的大笑中失望。

有時候拒絕的話像是胡攪蠻纏,但因為它用幽默的方式表達出來,也就在達到拒絕目的同時,讓別人很愉快地接受了。

羅西尼本不同意朋友們的做法,但他沒有正麵回絕,而是提出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給我這筆錢,我自己站在那裏好了!”含蓄地指出朋友的做法太奢侈,點明其不合理性。

正如哈佛溝通學教授阿爾娃所說:“拒絕可不是嘴巴動一動,發出‘NO’的聲音,它是一門藝術。”所以,按照上述幾點建議監督自己,練就成功人物那種既不失風度,又能表達出自己意願的拒絕技巧吧。

審慎地批評能表現出你高尚的道德標準。

課前預習。

1964年,日本輕型電器業界因受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而動蕩不安,於是鬆下電器公司決定召開全國銷售會議。

由於會議中反映出不景氣的狀況,所以空氣中充滿了火藥味。在一百七十家公司中,隻有二十幾家經營良好,一百多家的經營都出現極嚴重的虧損。會議前三天的時間裏,銷售公司的經理們都發泄著他們的不滿,鬆下幸之助就站在台上不斷地反駁他們的意見,而他們也立即反擊,大罵鬆下公司。就在會議即將結束,決裂的局麵即將出現時,情況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

第三天最後一次會見,鬆下幸之助走到台上,“過去兩天多的時間裏大家相互指責,該說的都說了,我想沒有什麼好再說的了。不過,我有些感想,給大家講講。過去的一切,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所有責任我們要共同承擔。鬆下電器有錯,身為最高負責人的我在此誠心向大家致歉。今後將會精心研究,讓大家能穩定經營,同時考慮大家的意見,不斷改進。最後,請原諒鬆下電器的不足之處。”說完,鬆下先生向大家鞠躬。

整個會場頓時靜了下來,每個人都低著頭,半數以上的人還拿出手帕擦淚。

“請董事長嚴加指導,我們缺點太多了,應該反省,也應該多加油去幹!”

隨著鬆下幸之助的低頭,人人胸中思潮翻湧,隨後又相互勉勵,發誓要奮起努力。

課堂指導。

哈佛禮儀課教授凱絲曾說:“看一個人如何批評別人,就能知道他到底會不會說話。”的確,批評比任何一種語言都能顯示出一個人的思想和內涵。一個懂得批評藝術的人,必定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那些深知哈佛口才精髓的領導者們,無一不認同審慎批評所帶來的影響和作用。在他們看來,審慎地批評比那些生硬而愚蠢地批評更容易讓人接受,也更容易產生積極的效果。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審慎地批評呢?

1.批評他人,就事論事。

評價或批評,隻能針對一個人的行為、行動和表現,而不能針對這個人,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對事不對人。任何人都有獲得別人尊重的需要,批評、責怪一個人本身,與批評、責怪一個人做出的行為與事件有很大的區別,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有很大差別。

批評要善意,要尊重、理解、信任被批評者,對事不對人,以理服人。對事,也僅僅是對其缺點、錯誤,而不能抓住一點,不計其餘,以致否定一個人的全部工作、全部努力。在批評他人之前,還先要明確就哪件事或事情的哪個方麵進行批評,越具體明確越好。抽象籠統,“一竿子打死一船人”,別人往往難以弄懂你的意思。

2.給予意外的“讚許”。

某教練接受雜誌采訪時,說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每位選手都希望在球場上努力表現,而要求自己不失誤。果那位選手雖已盡力卻仍犯錯,並且他能自我反省,我就不會再施加壓力,不對他加以批評。”在這個時候采取一種正話反說的形式對他“讚揚”一番,可以緩和緊張氣氛,促其反思。

3.批評他人,先批自己。

正如鬆下幸之助一樣,有的時候自我批評比針鋒相對的辯論、指責的效果要好得多。

在批評他人之前先談一談自己從前做過的類似錯事,一方麵可以為對方提供例證,讓他從例證中認識到犯錯的嚴重後果;另一方麵也可以帶給對方一定程度的認同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營造出心胸開闊、坦誠相見的良好批評氛圍,從而使對方更容易接受。

作為長輩或上級,把自己曾經的過錯暴露在晚輩或下屬麵前,目的不在於作檢討,而在於以自己的感悟來教育對方。這種借己說人的方法,讓我們看到了融自我批評於批評中的魅力與力量。

4.顧及臉麵,注意場合。

會說話的批評者總是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看什麼情況行什麼令,靈活機動、隨機應變,從而創造出一個否定和批評對方的良好時機。愚蠢的批評者則往往不分場合、不看火候、隨便行使權力、大耍威風,結果,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和嚴峻。通常的批評宜在小範圍裏進行,這樣會創造親近融洽的語言環境;實在有必要在公眾場合批評時,措辭也要審慎,不宜大興問罪之師。

5.批評的話語盡量精簡。

任何一個談話高手都知道,批評的話最好不超過三四句。會做工作的人,在對別人進行批評教育時,總是三言兩語見好就收,並不忘給對方留一定的餘地;而有的人就不是這樣了,他們總是不肯善罷甘休,非把對方批得“體無完膚”不可。

一般來說,批評應該適可而止,沒有必要把對方置於死地,讓對方無顏麵示人,因為我們批評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別人。

6.責備對方,不翻老賬。

在對別人進行批評時,翻老賬往往會觸動別人最敏感的、最不願意讓他人觸及的地方,從而使他人產生極大的反感。

批評最忌翻陳年老賬,將對方過去的問題一股腦兒地抖出來以顯示自己的理直氣壯。殊不知,連珠炮式的指責隻會擴大對方的對抗情緒,使所遇到的問題更難解決。

凱絲教授的建議給我們指出了審慎批評的主要原則,哈佛領導力培訓教師華納也說:“審慎地批評,是優秀領導者的高尚作風。”的確,隻有在批評的時候不傷到他人的自尊心,並讓他人樂於接受我們的觀點,才真正達到了批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