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平等與公正:如何做才是正確的1
第一章 公平理論:絕對公平是虛無
平等與自由的觀念在現代社會中被視為兩個並不那麼協調的價值。新保守主義者堅持自由是西方社會的核心價值,過分強調平等會妨礙自由的實現,同時認為自由主義者過分強調平等,不僅給社會造成種種危機,而且侵害了人的自由。而自由主義者則認為,隻有突出平等才能保證人們的自由,否則,政治和經濟資源的不平等分配,必然會侵害一部分人的自由。
哈佛教授約翰·羅爾斯認為,隻有當我們可以合理地指望不平等能夠符合每個人的利益,而且它所依係的地位和職務向所有人開放時,不平等才不是武斷的。
烏托邦:更多的平等,更多的利益
哈佛大學的桑德爾教授在課堂上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嗎?
有人予以肯定的回答,他們認為所有的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了他們特定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如生存權、自由和追求幸福等。
也有人予以否定的回答,他們認為這種所謂的“平等”不過是某種意義上的平等。從某些方麵來看,最好的例證就是,有些人擁有很多金錢,有些人卻一無所有,甚至要行街乞討。
“人們之間應該平等嗎”是一個政治問題。這個問題關乎我們如何建構這個社會。我們無法控製人性,但是我們可以決定人們應該有多大程度上的平等。
提到平等,人們很自然地就會想到英國哲學家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中杜撰出來的“烏托邦”,其從某個側麵反映了人類對美好未來和正義社會的永久期待。
《烏托邦》一書的全名原為《關於最完美的國家製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書》,是用拉丁文寫成的。烏托邦的原詞來自兩個希臘語的詞根,“ou”是沒有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指“烏有之鄉”。
《烏托邦》首次用“羊吃人”來揭露罪惡的“圈地運動”,“你們的綿羊,曾經是那樣容易滿足,據說現在開始變得貪婪而凶蠻,甚至要將人吃掉”。托馬斯·莫爾還認為,“除非徹底廢除私有製,財富的平均分配才能公正,人類的生活才能真正幸福”。並提出了公有製,討論了以人為本、和諧共處、婚姻自由、安樂死、尊重女權、宗教多元等與當時人們的生活休戚相關的一些問題。
在莫爾的書中,烏托邦政府是代表型民主政體。這個社會沒有人擁有私人財產,人們生產的所有物資都存在店鋪中,店鋪遍及全島,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各取所需,不需要金錢流通。例如,食物、衣服、工具和其他物品都觸手可及,就連房子也是靠抽簽免費得到的,每10年可以調換一次。
這種製度常常會讓人產生這樣的質疑:如果物資是觸手可及的,那是不是就沒有人需要工作了?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烏托邦,法律上要求人們都要工作。隻是每個人在烏托邦裏所做的工作,都比他的同時代的人在其他社會所做的少得多。這是因為人們隻需生產必要的有用的物資,不必浪費時間去生產奢侈品,比如珠寶、毛皮或盛宴等。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每個人的工作量。所以,在烏托邦的國度裏,不會有貧窮、失業、無家可歸的閑散人員存在,例如失業婦女、行乞的乞丐等。
在我們生活的社會中,正因為人們長期生活在緊張、壓力之下,這才助長了“情感方麵的罪”,人們的煩悶和怒火往往會使他們喪失理智。但是這些煩惱和壓力在烏托邦是完全不存在的,因為沒有貧窮、失業、無家可歸現象存在,人們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焦慮、緊張和恐懼。因此,所有那些種類的犯罪都不會發生。而且不會存在任何階級矛盾,窮人和富人、不同階級之間的衝突都會隨之消失。由於人們可以花費更少的時間去生產消費品,所以,每個人都有充足的時間去從事自己的愛好:遊戲、運動、學習、社交等休閑娛樂活動。但隨之而來又有這樣的一個疑問:在烏托邦的國度裏,人們隻是花費很少時間去工作,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進行娛樂,那麼,人們是不是都將變得千人一麵,沒有人會發展出自己的個性呢?
在烏托邦的國度裏,人們實際上可以有更多的自由時間,而且不用去擔心賺錢的問題,這樣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發展自己的個性。在我們現在生活的社會中,人們才是沒有時間和機會發展自己的個性,因為人們都把精力浪費在對物質追求上。此外,烏托邦人意識到真正的個性依賴於一個人的觀點、不同尋常的體驗以及自己的個性能力,而不在於你的著裝時髦與否、佩戴的珠寶首飾昂貴與否。
隻有在烏托邦的國度裏,人們才會享受到真正意義上的平等。烏托邦作為人類對美好社會的憧憬,人們從來都沒有放棄對它的追求。
精英者的公正:差異讓我們生活得更好
到2081年,人們期待已久的人人平等終於實現了。在這個平等的社會,凡事都要絕對的平等。沒有哪個人更聰明些,沒有哪個人更漂亮些,也沒有哪個人更強壯些或者更靈巧些。
這種絕對的平等由美國設障上將手下人員執行。那些超過正常智商水平的公民,需要在耳內戴上一個微型智能障礙收音機,每隔20秒鍾,政府發射台就會發送一種尖銳的噪聲以阻止他們不公平地利用他們的大腦。
這時,哈裏森·伯傑龍年僅14歲,他超乎尋常地聰明、英俊並擁有天賦,因此,他的身上不得不裝配比大多數人更重的障礙裝置。與那種微型耳塞式收音機不同,他佩戴著一副巨大的耳機和厚得像酒瓶底似的眼鏡。為了掩蓋他那英俊的外表,哈裏森被要求在鼻子上戴一個紅色的橡皮球,刮掉眉毛,在潔白整齊的牙齒上套胡亂造出的黑色暴牙套子。此外,為了抵消他強壯的身體優勢,他不得不在走動時帶著沉重的破銅爛鐵。在人生的這條賽道上,哈裏森需要負重300磅。
一天,哈裏森終於不堪重負,憤怒地脫去了身上所有的障礙物,開始英勇地反抗平等主義專製的行為……
這是小庫爾特·馮內古特寫的一部短篇科幻小說《哈裏森·伯傑龍》,表達了馮內古特對於絕對的平等持反對態度。
平等的社會自然是人們所渴望和向往的。那是否意味著要在所有方麵都實現平等呢?
平等並非指所有方麵的平等,這種平等僅僅指相同法定權力、利益等,例如平等的條件和平等的機會。人們在特定方麵應允許不平等,在特定情況下也應允許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允許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比如說,興趣、才能和天賦。
興趣、才能和天賦,完全屬於個人意願與能力,我們絕不能為了實現人與人之間絕對的平等而去給那些對某項工作有著濃厚興趣或是本身就具備勝任某項工作的天賦與能力的人設置障礙。就像今天,很多人有平等的機會,但是有人實現了卓越,有的人卻沒有。
人和人是不同的。有的人對音樂感興趣,有的人對繪畫感興趣,有的人喜歡搞科研,有的人喜歡在舞台上表演。興趣和愛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的天賦和能力。有的人學習特定的東西比別人學得快,能以更快的速度取得成就,有的人具備領導者的風範,有的人注定隻能做個市井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