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期間,林紹良仍繼續經營他所熟悉的丁香生意。在當年販運軍火、藥品的同時,林紹良發現了另一宗大買賣——丁香生意。中爪哇生產的丁香煙遠近聞名,作為生產香煙原料的丁香每年進口量高達2萬多噸。憑借與蘇哈托的特殊關係,林紹良的美卡有限公司和默朱布阿有限公司相繼獲得政府授予的丁香進口專利權。這兩家公司進口的丁香,約占非洲盛產丁香的馬達加斯加和桑巴爾的總產量的90%,林紹良也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丁香大王”。

1975年林紹良又開始涉足水泥生產,沒用幾年,林紹良的“印度尼西亞洋灰公司”就成為印尼最大的水泥企業集團。印尼目前是東盟國家中最大的水泥生產國和出口國,而林紹良所屬水泥公司的產量,占全印尼總產量的60%,林紹良又成為了印尼的“水泥大王”。

在政府的幫助下,一個兼有工業、商業、金融的林氏集團已初顯雛形,並控製著印尼90%的方便麵市場、85%的麵粉市場、35%的牛奶市場及超過30%的食用油市場。

善用銀行家李文正,林氏成了不折不扣的“金融大王”

林紹良在金融界迅速崛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不惜重金聘用了一名能幹而忠實的合作夥伴——李文正。正如一個與他打過交道的商人所言:“林紹良事業的迅速發展,主要是他懂得量才用人,敢出大價錢。”

李文正原是香港汪印銀行總裁。1972年,林紹良因事前往香港,在飛機上遇到剛辭去汪印銀行總裁職務的李文正。交談中,林紹良對李文正十分賞識,當即邀請他到自己的中央亞細亞銀行裏來,並允諾給李17.5%的股份。當時,林紹良的銀行實際規模比李文正的“汪印”銀行小得多,資產也隻有“汪印”的1/33,但是林紹良的誠摯邀請打動了李文正,遂決定領命上任。

兩人的坦誠合作使中亞銀行飛速發展起來。到1983年,中亞銀行的資產總額比原來增加332倍,存款額增長1253倍,在全印度尼西亞設有32處分行,形成了印尼最大的私人銀行網。中亞銀行不僅在印尼,在東南亞也被公認為是規模最大的銀行之一。1983年,美國《公共機構投資者》雜誌公布的世界最富有的12位銀行家名單中,林紹良被列為第六名,成了不折不扣的“金融大王”。

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到1988年,年逾七旬的林紹良已經構建起了自己的“林氏王國”,其控製的旗艦企業在東南亞經濟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林紹良也因其雄厚的財力、龐大的勢力,稱雄印尼,富甲東南亞,被譽為“亞洲的洛克菲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