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偉大的民族孕育偉大的航天精神
第一卷 航天精神:見證中國“飛天夢”圓
航天精神滿載著中國人的夢想和驕傲
登天、飛天,是人類的一個千古大夢,也是中國人民的一個千年的希冀與夢想。離開地球,飛向太空,是人類世世代代的憧憬與追求。
兩千多年前,中國便有嫦娥奔月的神話;六百年前,中國就有萬虎坐在自製火箭上試圖送自己登天的真實故事。1958年,毛澤東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從此開啟了中國飛天長達半個世紀的漫漫征程。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成千上萬的幾代航天人投身其中,嘔心瀝血,奉獻終生。
1970年,4月24日,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
當《東方紅》響徹天宇時,無數的中國人熱淚盈眶,九州大地被歡呼聲包圍。艱難的新中國,在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如黑夜中無知的嬰孩,摸索著前進的路途和方向。無數中國航天的先行者,經曆了多少傷痛,揮灑了多少血淚,憑著中國人特有的堅忍,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最終讓世界刮目相看!
航天精神體現出中國航天技術發展一日千裏,神速的科技進步讓中國人無不驕傲!以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發展曆程為例,從1999年11月中國的神州一號發射升空,到如今的神州八號直入蒼穹;從最先的不載人實驗飛船,到載一人、載兩人、再到如今載三人並太空行走,航天事業的發展讓世人看到,勤勞、智慧的中國人用短短時間的孜孜以求,努力提高,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三四十年才走過的艱難航天道路!
航天精神是中國人民自強不息、自主創新的輝煌篇章,是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征程上奏響的又一壯麗凱歌,也是中國人民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出的又一重要貢獻。全體中華兒女都為此感到無比驕傲和榮耀。
航天精神滿載的更是那些航天人的驕傲。在我國首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的自述專著——《天地九重》中,他這樣寫道:
記得2003年10月15號早上5點20分,在酒泉發射中心的問天閣,胡總書記為我送行,並說:“相信你會果敢堅毅的完成任務”。我也表達了我的決心:“請總書記和全國人民放心,我一定會圓滿完成任務。”當我從問天閣走出來時,我看到總書記又往前走了幾步,眼中飽含著關心和激勵。從問天閣走出後,向總指揮李繼耐報告時,我充滿了信心,這也是一種精神激勵。
當我第一次能把束縛帶解開,我迅速漂浮到舷窗邊去看外麵的世界,去俯瞰人類賴以生存的美麗家園。蔚藍的地球上空飄著淡淡的白雲,非常漂亮,無比壯觀,這一刻,我深深為我們的國家和人民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這一刻感到作為一個中國人是多麼的了不起。我們用自己研製的航天飛船,把自己培養的航天員送入太空,而以前我們隻是在電視上看到其他國家的航天員飛上天,而在今天,當我們的科技、經濟、綜合國力使飛船進入太空,給我們的衝擊是什麼?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
當我能夠第一次把手套摘下來,第一次拿起筆寫字的時候,我在工作日誌寫下了這樣一句話: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太空了,第一次來抒發一個航天員、一個中國人當時的心情。寫完之後,放在飛船的攝像頭下,希望所有的中國人和我一起分享這份驕傲和自豪,分享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現在我的日誌在國家博物館收藏。在那一刻,中華民族在我心中是多麼神聖,對國家和民族產生了無比的熱愛,當時的感受、那種震撼無以言表。
神舟,中國飛船的名字。獨一無二,舉世矚目。一次次,這凝結著民族智慧與光榮的宇宙飛船,在浩瀚太空中銘刻下了中國人的印記。
自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號發射成功以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先後成功實施4次無人飛行試驗、3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將6位中國航天員成功送入太空。這些來之不易的成就,凝聚了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的汗水與心血,更傾注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光榮與夢想。
中華民族探索太空的步伐之所以能夠曆盡磨難艱辛而信念愈堅,源自於我們這個古老民族與生俱來的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勇氣,源自於我們民族底蘊中那種永不泯滅的民族精神。
回望浩瀚無際的太空,還有無窮的奧秘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這條路也許會有坎坷,但自強不息的腳步卻永遠向前,在探索太空的征途中所形成的“兩彈一星”精神,必將引領我們去實現新的夢想,去創造新的輝煌。
當夢想成了現實,成功又激勵著新的成功。神八已經突破無人飛船對接技術,神九、神十有人對接正在進展中,技術將有新的革新,我們的夢想也將因此踏上新的征程。
光陰如水,淡去了昔日的輝煌;時代變遷,褪卻了英雄的光環。然而航天人身上那種無形卻極有力度的精神卻一直引領、支撐著我們,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走向了太空,讓炎黃子孫的足跡在浩瀚的宇宙中向著更遠的地方延伸。
正是這種精神——凝聚了中華民族魂魄的航天精神,使樸實不凡,使生命永恒,使困難止步,使夢想成真!航天精神,已不僅僅是航天人的精神,它早已印在了每一位華夏兒女的心中,早已被各行各業的人們所傳承。
航天精神是中國人民自強不息、自主創新的體現
我國航天事業的偉大實踐,印證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對於一個矢誌複興的民族來說,發展是第一要務,自主創新是掌握發展命運的關鍵之舉。我國航天工程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創新中發展,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具有特色的航天工程發展道路,使我國加速躋身於世界航天大國之列。
載人航天事業是人類曆史上最為複雜的係統工程之一,它的發展取決於整個科技水平的發展。同時,它也影響這整個現代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並對現代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促進和推動了整個科學技術的發展。
一個國家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可以反映出這個國家的整體科學技術和高科技產業水平,如係統工程、自動控製技術、計算機係統、推進能力、環控生保技術、通信、遙感以及測試技術等諸多方麵。它也能體現這個國家近代力學、天文學、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水平。沒有航天醫學工程的研究與發展,要想把人送進太空並安全、健康而有效地生活和工作是不可能的。
美國赫赫有名的“阿波羅”計劃從1961年開始實施至1972年結束,共花費240億美元,先後完成6次登月飛行,把12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麵。它不僅實現了美國趕超蘇聯的政治目的,同時也帶動了美國科學技術特別是推進、製導、結構材料、電子學和管理科學的發展。
在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今天,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能在極大程度上實現中國科技力量的跨越式發展。
作為我國空間實驗室的雛形,天宮一號突破了很多關鍵技術,也驗證了很多創新嚐試,這些都足以讓它在曆史長卷中留下濃重的一筆。
由於任務的特殊性,天宮一號的研製攻克了三大難關:
一是在軌工作時間長對飛行器高可靠性提出嚴峻挑戰。天宮一號將創我國載人飛行器的服役紀錄。在兩年的服役期內,天宮一號要相繼完成三次交會對接任務,即要分別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進行對接。
二是諸多新技術將在此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中接受檢驗。以電源分係統為例,其特點迥異於前7次飛行。本次任務將100伏高壓供電體引入其中,將極大地提高飛行器用電效率;此外,半剛性太陽能帆板將有助於為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減重”,為今後大型空間飛行器開展大型空間試驗打下技術基礎。
三是作為目前國內在研型號裏重量最大、體積最大的飛行器,天宮一號給運載火箭係統在整流罩設計等方麵帶來了新的適應性難題,此次飛行任務將會驗證大型飛行器對運載係統的多項適應性改進新技術。
天宮一號與神八的對接成功再一次證明,中華民族是勤勞智慧、富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民族,是自強不息、勇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民族;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航天技術的發展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作為最先發展起來的航天大國,美國、前蘇聯對航天技術的壟斷和封鎖,眾所周知。我國航天事業是在西方封鎖、前蘇聯不肯給予支援的情況下艱難起步的。從一開始,我國就堅定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發展航天事業的決心。正是在這一正確原則的指導下,經過幾代航天人的艱苦奮鬥,我國才從最初擁有自己研製的液態火箭開始,逐步擁有了自己的衛星,直到今天成功發射自己研究設計的載人飛船。如果沒有自發研製並成功發射返回式衛星的技術實力和經驗,也許今天我們就沒有自己設計的“神舟”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