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自強,才能合作。和平開發太空是大勢所趨,中國也參加了一些國際合作,例如與歐盟合作開發衛星導航係統。但是航天事業中的國際合作多數是強強合作,合作各方都具有相當的實力。例如,俄羅斯可能計劃與美國合作開發“和平-2號”軌道站和空天飛機;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歐空局11個成員國正在聯合執行阿爾法號永久性國際空間站計劃等。這些國家和組織都具有相當的科技實力。如果我國沒有自己的實力,沒有具有自己產權和特色的技術和優勢,國際合作又從何談起?
航天技術的開發和突破不僅對於航天事業本身的發展非常關鍵,而且對於帶動其他相關學科和產業的發展也至關重要。載人航天工程實施10年來,我國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提高了我國航天科技及相關學科的水平,特別是信息、材料、能源等21世紀新興學科領域的整體水平,不僅為航天工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為國際競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對空間技術及其產業化的廣泛需求提供了堅實的後盾。這些基礎和後盾的堅實就在於我們堅持了獨立自主。
中國從50年代後期開始發展航天技術。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已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航天技術在國防建設、經濟建設中的應用逐步擴大,取得了初步的社會經濟效益。而作為其中產生重大的能量的航天精神,在促進經濟發展,帶動科技進步,增強國防實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等方麵,正在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
航天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征程上的強音
2011年9月29日,中國全新研製的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發射升空。曆盡千難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火箭、衛星、飛船,在走向太空的征程中,中國一次又一次地引起了世界的矚目。成就可以振奮人心,勝利可以凝聚力量。
從中國航天事業的一個又一個創舉中,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燦爛前景。英國天空電視台撰文稱,中國八年前實現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三年前,中國宇航員實現了中國人的首次太空行走。中國承諾“和平開發外層空間”,耗資數百萬英鎊的中國航天“921工程”有著巨大的民族感染力。
中華民族曆來就具有不畏艱險、團結一心、勇攀高峰的勇氣!
從當年的“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工程,再到嫦娥奔月工程,大漠深處的每一次騰飛,都凝聚著千百萬人的奮鬥和創造,都離不開全國各族人民的支援和協同。第一顆衛星發射的時刻,動用了全國60%的通信線路,僅守衛通信線路的群眾就達60萬人。在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中心,遍及全國的衛星測控網上,每一根電線杆下都站著一個值勤的民兵。
在航天事業發展的時候,我們看到航天精神得到了繼承和發揚。
一個生產一度陷入困境的企業,當接到為發射“神舟”飛船的火箭生產配套元器件任務的時候,企業已連續3個 月未發工資。為火箭生產配套元器件,需要進行設備改造和技術更新。錢從哪裏來?工廠決定借貸30萬元,職工們自發集資了12萬元,生產如期開工,保質、保量地按時完成了協作配套任務……
按照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飛行試驗計劃,飛船著陸場設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草原上。通向飛船著陸場僅有一條泥濘小道。自治區領導知道這個情況後,立即調集人力、物力進行搶修。修“通天路”的消息在草原不脛而走,牧民們紛紛帶上工具,自發地加入到修路大軍中。一條長60公裏的簡易公路,僅用一個月就修通了……
這隻是航天人為了民族複興做出的一些努力。回顧中國載人航天走過的曆程,作為一項科技尖端項目,航天工程包括航天員、空間應用、飛船、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通信和著陸場7大係統,涉及許多科技領域和眾多部門。離開了團結合作、協同攻關,就沒有“神舟”飛船的連續四次成功升空。
齒輪咬合般的協作,在全國各部委、各軍兵種、各省市自治區的配合下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正是憑借著這種強大的力量,我們掃清了飛天之路上的一個又一個障礙。
邁向太空的征程,國人殷殷期待,次次驚喜,世界注視著中國“追趕”的腳步。幾代航天人用自己的艱辛與探索,書寫出“以國為重,以人為本,以質取信,以新強國”的航天核心價值觀。正是有了這種核心價值觀和“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才有了今天“熱愛祖國、為國爭光;勇於登攀、敢於超越;科學求實、嚴肅認真;同舟共濟、團結協作和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的航天精神。中華民族千百年的飛天夢想和追求和平、文明、進步的理想,正在一步步邁向現實。
航天精神孕育形成,擁有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偉大的事業孕育了偉大的精神。在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曆程中,航天人為了國家、民族和人民的需要,以發展航天為崇高使命,以報效祖國為神聖職責,堅忍不拔,不屈不撓,勇於戰勝困難,勤於刻苦創新,展現出一種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結合的航天精神。
熱愛祖國、奉獻祖國是成就一切偉業的重要力量源泉。在載人航天工程實施過程中,航天人高揚愛國主義旗幟,以祖國需要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利益,自覺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建設、民族振興緊密聯係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情懷,展現了對祖國的赤膽忠誠。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征程上,我們要大力弘揚載人航天精神,使愛國主義始終成為激勵我國各族人民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團結奮鬥的強大精神支柱。
團結就是力量,協作凝聚希望。中國航天事業跨越式發展的背後,注定是更為艱苦的努力和付出,是更加堅毅的決心和意誌。大力弘揚載人航天精神,就要敢於麵對困難和挑戰,一往無前,敢於勝利。當前我國各項改革正進入攻堅階段,麵臨著新的困難和挑戰,我們更應該大力弘揚特別能戰鬥的載人航天精神;大力弘揚載人航天精神,就要在攀登科學高峰的征途上,嚴細慎實,不懈探索,勇於創新;大力弘揚航天精神,就要大力倡導團結奮進的集體主義精神,在共同的偉大事業中實現人生價值。
從火箭、衛星到飛船,中國航天人創造的一係列輝煌業績昭告我們: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征程中,隻要我們獨立自主、艱苦奮鬥,萬眾一心、頑強拚搏,就什麼樣的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
偉大的實踐催生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一代代航天人艱苦奮進所取得的驕人業績和塑造的載人航天精神,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時代的最強音。
航天精神是中國為人類利用太空作出貢獻的體現
太空屬於全人類,航天活動是人類的活動,各國取得的成績都是人類的成績。
美國對月球、火星、太陽係的認識,都是人類的認識。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時說,這是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人類通過航天這個階梯走向宇宙。
中國國家航天局確定的方針是:開發太空,造福全人類,和平利用空間。中國的成就表明人類在探索空間上,又有了一支新的生力軍。中國的航天力量,作為國際航天力量的一部分,將為人類探索太空的發展和人類的文明發揮我們自己的作用。
1992年,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確定了中國載人航天的目標,這是高瞻遠矚的英明決策。航天活動是人類開發宇宙空間、宇宙資源、造福人類的必由之路。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意義深遠。提高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振奮了民族精神,推動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
2008年9月25日21:10分,搭載著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
神七升空,舉世矚目。從神五到神六再到神七,從“一人”到“兩人”再到“三人”,太空飛行從“一天”到“多天”,並進行首次空間艙外活動,這是我國空間技術發展的又一個重大跨越,標誌著中國進入“太空行走俱樂部”。短短5年間,6位中國航天員相繼翱翔太空,中國邁向太空的步伐堅定且從容。中國進行航天飛行科學實驗,打破了世界上極少數國家壟斷航天技術的局麵,既彰顯了雄厚的綜合國力,也是對人類科學與和平事業的貢獻,有助於人類和平利用太空資源、緩解地球麵臨的自然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