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9日晚21時16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二號F”T1運載火箭,將中國全新研製的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發射升空。
“它是人類向深空進軍的重要試驗平台,許多關鍵技術需要在空間站進行驗證。同時,空間站也是開展空間科學實驗、造福地球的重要平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誌對建設空間站給出了這樣的闡釋。
我國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規模較大、長期有人參與的國家級太空實驗室。
其中,2016年前,研製並發射空間實驗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員中期駐留等空間站關鍵技術,開展一定規模的空間應用;2020年前後,研製並發射核心艙和實驗艙,在軌組裝成載人空間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間站組合體的建造和運營技術、近地空間長期載人飛行技術,並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應用。
天宮一號已經飛天,曆經55年跨越式發展的中國航天事業,終於向載人空間站時代邁進了一大步。未來,航天人將憑借偉大的精神箭指蒼穹,築起中國的“太空家園”,為人類開發和利用太空做得更多。
走向太空、探索宇宙是全人類共同的夢想。太空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疆域,空間資源是全人類共有的財富。載人航天是人類進入太空的階梯,也是人類開發宇宙空間、利用太空資源的必由之路,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希望所在。航天技術涵蓋了許多尖端科學技術,航天技術在生命科學等領域如果能夠有突破性成果,那麼人類的健康和生活將可能出現質的飛躍,其價值更是用數字無法估計的。
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會產生7元至12元的回報——這是美國、歐洲多家研究機構采用不同模型和方法的評估結果。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共獲得了3000多項專利,並使美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受益匪淺。有3萬多種民用產品得益於研製航天飛機發展出的技術,其人工智能、遙感作業等技術的轉移又帶動了整個工農業的繁榮。
1984年,中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今天,通信衛星已被廣泛用於電視、廣播、長途電話、電視教育、金融、電力等部門。1987年以來,有800多個品種的植物種子乘坐我國發射的返回式衛星進行了太空育種試驗,一大批高產、優質的農作物已經走進千家萬戶的餐桌。從新藥品到新材料,我國1100多種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已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運用於通信、紡織、石油、交通運輸、醫療等行業,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中國航天是中國的,然而科學沒有國界,世界各國所取得的航天成就都屬於全人類,中國的航天成就理所當然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當今世界,國際航天合作越來越多,合作領域也越來越廣泛。中國躋身於世界航天大國之列,為人類探索太空增添了一支生力軍。中國航天作為世界航天的一部分,必將為人類探索太空事業發揮積極作用。中國航天事業的終極目標就是和平利用太空資源,最終造福全人類。
中國是火箭的故鄉,中華民族一直在為實現飛天夢想而不懈地探索和努力。神七升空,太空行走之後,航天器交會對接、建造大型空間實驗室、月球探測、深空探測……中國在太空中的腳步將會越走越遠,對人類的貢獻將會越來越大。
航天精神是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重要體現
在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和各行各業的大力支持下,經過20萬航天職工的頑強拚搏,開拓進取,我國航天科技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跨越發展,出了成果、出了效益、出了人才、出了精神,創造了輝煌的成就。
航天技術的成就和進步,對於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另外一個角度講,航天事業能夠得到快速發展,也說明了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
航天事業需要大量資金儲備。中國航天事業的成功體現了我國經濟實力的迅速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充分顯示出社會主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無比優越性。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和發展,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和科技地位日益提高,社會主義製度在中國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無比優越性。
航天事業最先進的技術。航天工程是當今世界高新技術發展水平的集中展示,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我國航天工程取得的成就,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體現。中國五十年來,依靠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經過逐步發展,正向世界第三航天大國邁進。
航天事業是龐大的優秀人才托起的。航天事業的發展過程中,踴躍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一批以錢學森、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等老一輩專家為代表的領軍人物,一批以孫家棟、王永誌等科技專家為代表的技術帶頭人,一批以型號和工程總指揮、總設計師為代表的中青年科技專家,一批以羅健夫、王振華、楊敏達等為代表的優秀科技人才,一批以魏文舉、顧大明、唐建民、高鳳林等為代表的優秀技能人才。擁有了一支數以萬計的航天科技隊伍和20萬航天產業大軍。各類人才不斷地新老交替,形成了梯次,他們在弘揚航天精神中,“身經百戰,百煉千錘,基礎紮實,能打硬仗”,胸懷報效祖國的理想,肩負為國爭光的使命,為推進航天事業的騰飛發揮了巨大作用,為偉大祖國的複興獻力獻策。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正是航天事業的發展,推動了中國綜合實力的提升。正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胡世祥所說,航天,為國家的發展和進步捆上了火箭,已經和必將繼續為中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動力。
縱觀空間技術的發展史,空間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和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近半個世紀以來,飛速發展的空間技術日益滲透於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成為推動現代生產力發展的最活躍的因素。
空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工具是各類應用衛星和載人飛船和航天飛機。應用衛星是直接為國民經濟、軍事和文化教育等服務的人造衛星,是當今世界上發射最多、應用最廣泛的航天器。按其用途可分為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導航衛星、測地衛星、地球資源衛星、偵察衛星等。按其服務領域又可分為軍用衛星和民用衛星等。
隨著衛星和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世界空間資源開發及推廣應用,在短短幾十年內碩果累累,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當今,空間技術的發展,空間資源的利用,已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以及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空間資源的利用,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近50年來,空間技術已經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從主要為軍事和政府部門服務,逐步走向為國民經濟、國家安全和大眾消費者或商務人員服務,並在民用和商用空間領域逐步形成空間高技術產業。目前,已經形成了衛星製造、衛星發射服務、衛星應用服務和地麵設備製造業。而衛星通信產業已經實現了產業化,衛星遙感和衛星導航剛開始步入產業化軌道。
航天隊伍鍛煉成長,增強了我國科技發展的力量。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經過選調、補充、新老交替、在實踐中鍛煉,建立和培養起來一支思想好、技術精、作風頑強的航天科技隊伍。航天工程是大批高素質人才成長的廣闊舞台,航天人才在大膽使用中成長起來,不僅對那些社會背景複雜的知名老專家,而且對那些有強烈事業心的優秀年輕科技人才,大膽提拔使用,壓擔子、加任務,在工程實踐中快速成長。鼓勵具有絕招絕技的老師傅傳幫帶,培養大批技能人才,提高了技術工人的整體素質。事業凝聚人才,實踐造就人才,不斷優化人才結構,促進人才成長,形成了一支德才兼備、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航天科技人才隊伍,造就了一批能擔當大任的航天領軍人物和技術帶頭人,培養了一批科研一線的創新隊伍和創新人才。
航天工程是當今世界高新技術發展水平的集中展示,在此過程中,我國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這再一次說明,隻要我們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堅定不移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我們就能不斷奪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更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