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偉大精神,風雨見證(1 / 3)

第二章 偉大精神,風雨見證

航天精神是堅定的愛國信念

航天工程實施多年來,參加工程研製、建設和試驗的同誌們始終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牢記重托、不辱使命,以國家需要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利益,視祖國的航天事業為生命,以崇高的追求和執著的信念,頑強奮戰在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線。

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載人航天事業,這是中國航天人矢誌不移的選擇。航天人自覺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緊緊聯係在一起,把個人選擇與國家需要緊緊聯係在一起,把個人利益與人民利益緊緊聯係在一起,艱難險阻,不墜為國爭光之誌;任重道遠,不變報效祖國之心。他們為祖國贏得了榮譽,增添了光彩,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中國航天50年的史冊上,有一根紅線貫穿始終,那就是航天人高尚的愛國情懷。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同誌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地宣布了新中國的誕生。同一天,一艘橫渡太平洋的輪船上,正在歸國途中的年僅26歲的梁思禮得知了這一消息,驚喜萬分。當他聽說國旗是五星紅旗,但不知五顆星如何放置時,便找來一塊紅布,中央放置一顆大黃五角星,四角各放一顆小黃五角星,與旅伴們一起舉行了別開生麵的慶祝儀式。7年後,梁思禮成為國防部五院導彈控製係統研究室副主任。

五星紅旗,是一麵旗幟,更是偉大祖國的象征。在這麵旗幟的感召下,錢學森衝破重重藩籬,於1955年回到了祖國;在這麵旗幟的感召下,陸元九、莊逢甘等一批海外學子踏上了回國的路程。而在更早一些時候,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梁守告別優越的海外生活,滿懷“科學救國”、“工業救國”理想,回到多災多難的祖國。當1956年,新中國為了發展導彈和航天事業成立國防部五院的時候,他們又聽從祖國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於這項振興中華、強國強軍的偉大事業,並成為新中國第一代航天專家。

在航天人的心目中,國家的利益永遠高於一切。上世紀50年代,航天人以滿腔熱情投入第一枚導彈的仿製;60年代,航天人戰勝艱難困苦為“兩彈”結合鏖戰在戈壁荒灘;70年代,航天人親手把東方紅一號衛星送上太空;80年代,航天人響應“軍轉民”的號召走向國民經濟主戰場;90年代,航天人以大無畏的精神勇闖國際商業服務市場;進入新世紀,航天人親手打造“神舟”、“神箭”,把中國的航天員送入太空……這一切,無不是為了祖國的安全和強大,無不是為了人民的幸福和安康。

我國航天事業創建無視多年來,“以國為重”、“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已經成為中國航天企業的企業文化,成為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核心價值觀。新時期弘揚航天精神,就要繼承航天人的熱愛祖國、為國爭光精神,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個人選擇與黨的需要緊緊聯係在一起,倍加珍惜航天事業發展的大好局麵,將黨和國家賦予的神聖使命、給予的崇高榮譽化作前進動力;就要清醒認識航天科技工業所承擔的曆史責任,找準我們與航天強國的差距,把握航天事業發展的內在規律,不斷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抓住機遇,直麵挑戰,把保質量、保成功、保發展作為第一要務,認真履行航天企業的政治責任、安全責任、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兌現對黨和國家的莊嚴承諾;就要始終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誌存高遠,甘願奉獻。

信念是奮鬥的思想基礎,信念越堅定奮鬥的腳步就越堅定。熱愛祖國、為國爭光,是中國航天人的堅定信念,也是激勵我們奮發圖強、勇往直前的強大力量。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是和每一個社會成員息息相關的。

我們大力弘揚載人航天精神,就是要像航天人那樣,把祖國的需要作為自己的追求,把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自覺增強熱愛祖國、為國爭光的堅定信念,把個人追求融入到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之中,把個人奮鬥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奮鬥之中,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不斷發揮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這樣,我們就一定能夠凝聚起巨大的力量,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不斷推向前進。

航天精神是銳意開拓的進取意識

中國航天事業在短短的時間裏,取得舉世公認的巨大成就,這和中國航天人具有勇於登攀、敢於超越的進取意識是分不開的。

勇於登攀、敢於超越的進取意識,體現在知難而進、鍥而不舍。

航天是當今世界高新科技中前沿和最具挑戰性的領域。與世界航天大國相比,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起步晚,差距大。為此,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開始實施就明確提出,堅持起步晚但起點高,投入少但效益高,項目少但水平高,從總體上體現中國特色和技術進步,走跨越式發展的道路。憑著強烈的進取意識,航天人勇於攻堅,頑強拚搏,在重重困難麵前百折不撓,在道道難關麵前決不退縮,以驚人的毅力,非凡的勇氣,戰勝了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重大勝利。這種知難而進、鍥而不舍的精神,不僅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必備素質,也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所應具有的寶貴品質。

1957年秋後的一天,幾輛汽車駛出北京西南的城門,在城外的土路上顛簸。車裏坐著老五院的領導和蘇聯專家,他們幾次到郊外奔波,為的是選一處適合建設火箭試驗站的地方。不久後,試驗站的創業者們來到了北京西南郊的一座荒山上——最後選定的火箭試驗站站址。這裏僅有幾間簡陋的房子,周圍雜草叢生,買糧買菜要到山下很遠的地方,主食是玉米麵窩頭。物質生活簡陋,精神生活匱乏,沒有商店,沒有活動場所,也沒有通往城裏的公共汽車。創業者們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開始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開始了建功立業的征程。

“在廁所裏搞發動機試驗”,別以為這是天方夜譚。上世紀60年代中期,067基地(現為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創建之初,試驗室基建跟不上型號研製進度,而型號研製任務又迫在眉睫,11所的科技人員隻好因陋就簡,把山坡上一個閑置的廁所改裝成簡易的小型發動機試驗室。在這個簡易的試驗室裏,他們先後進行了二十多台份的各種試驗,我國第一台姿態控製發動機就是在這裏誕生的。

工作條件是艱苦的,生活條件更加艱苦。60年代固體發動機研究院剛從四川瀘州搬到內蒙古基地的時候,職工宿舍和辦公用房尚未動工,隻有四幢單身宿舍樓。職工們隻好六到八人擠住在一小間單身宿舍裏,到幾條葦席圍成的“食堂”裏就餐,吃的是玉米麵和“老三樣”白菜、土豆、胡蘿卜。生活是清苦的,但為航天事業奮鬥的心是火熱的,因此,沒有人怕苦,沒有人沮喪,沒有人退卻……

勇於登攀、敢於超越的進取意識,體現在勤於探索、勇於創新。

麵對一係列全新的領域和技術難題,航天人堅持不懈地把探索和創新貫穿於科研工作的全過程,獲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生產性關鍵技術,不僅使我國在一些重要技術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也有力地展示了新時期中國航天人卓越的創新能力。中國航天人的成功實踐告訴我們,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著力解決製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我們才能帶動國家整體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在世界高新技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