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人才戰略,鑄就鐵軍
千方百計廣攬人才
當今世界,經濟競爭實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誰掌握了高素質的人才,誰就擁有了競爭主動權。許多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人才資源的快速積累,形成了一支初具規模、素質較高、結構比較合理的人才隊伍,是一個組織鑄就輝煌的重要因素。
航天事業也不例外。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航天科技工業的建設發展,已經建成具有相當規模、專業齊全、技術配套的科研生產試驗基地,形成了研究、設計、試製、試驗、生產的完整體係,建成了完整的航天測控網和航天發射場係統,走出了一條適合國情、富有自身特點的航天騰飛之路。這都應歸功於一支能攻善戰的航天科技隊伍。
航天技術的發展,要靠人才,靠隊伍,靠發揮科技隊伍的作用。因此,航天技術的有關企業、部門要千方百計廣攬聚集人才,開創航天技術獨立研製和跨越發展的新局麵。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直十分重視接收高校畢業生工作,每年都吸收了大量畢業生,為集團公司快速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支持。接收高校畢業生成為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戰略舉措。
自1993年起,集團公司每年邀請國內眾多知名高校參加畢業生需求信息發布會,向高校發布年度高校畢業生需求信息和介紹集團公司高校畢業生接收工作主要做法,開展人才引進工作。2003年,集團公司與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17所國內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簽訂《人才培養與合作框架協議》,使集團公司與高校間的合作進一步密切。為提升集團公司整體吸引力,在社會上和高校內營造良好的捐資助學氛圍,吸引更多優秀畢業生到集團公司工作。
2006年起,集團公司每年出資150萬元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全國26所知名高校設立“CASC獎學金”,用以獎勵在校學習成績優秀、綜合素質突出的大學生。2008年起,集團公司又實施“千人助學計劃”,每年投入350萬元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7所國防軍工院校設立CASC助學金,以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2009年,集團公司向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次性出資200萬元,以鼓勵和支持大學生積極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思維,增強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並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引導並吸引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畢業生到集團公司工作。
在適度擴大接收高校畢業生規模的同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還積極開展大學生就業見習工作,為大學生提供就業見習或實踐崗位,以增強大學生就業能力並緩解社會就業壓力。同時,也以此為契機,向大學生介紹集團公司先進文化和理念,拓展集團公司人才選用視野,盡早將優秀畢業生納入引進的視野。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千方百計招攬人才,為中國航天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組織隊伍。這是航天事業能夠有現在的成就。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航天事業離不開科技,但是航天事業更離不開人才。人才是科技的載體,隻有廣攬人才,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戰鬥隊伍和後備隊伍,我國的航天事業才會持續、健康、穩定地發展,才會真正立於不敗之地。
為了廣攬人才,在黨組的正確領導下,中國航天相關的企業大力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堅持以能力建設為核心,以機製創新為動力,以結構優化為主線,從人才規劃、製度建設、政策引導、環境優化入手,培養造就了一支結構合理、專業配套、素質優良、各類人才協調發展的人才隊伍,為實現航天事業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證。
在人才引進方麵,中國航天相關企業主要是建立多元化人才引進機製,吸引凝聚各類優秀人才,我們不妨學習一下他們招攬人才的方法:
1.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引進大批優秀畢業生。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不斷強化與高校的合作,與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校聯合開展了水動力技術、電源供配電技術、航天工藝等專業緊缺人才培養,增強了畢業生接收工作的針對性。
2.拓展渠道、完善機製,大力加強社會成熟人才和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可加強了與獵頭公司、人才中介機構和人才市場的合作,引進社會成熟人才、海外人才、國家“千人計劃”等人才。
3.堅持不唯所有、但求所用,加強國際人才交流。
依托實踐平台錘煉人才
實踐是第一位的,隻能通過實踐才能學到本領。人才的成長需要在工作中不斷積累和磨煉,這就需要組織上不斷地給他壓擔子,讓其到條件艱苦的環境中接受鍛煉,為其全方位發展提供廣闊的成長空間,增強其駕馭處理各種複雜局麵的膽識和能力。
通過重大工程項目造就人才是航天人才成長的突出特點。拿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來說,他們堅持以工程項目為牽引,以型號研製為平台,注重給年輕的科技骨幹壓擔子,讓他們在重大項目、重點課題中挑大梁,得到充分的發揮與磨煉。
載人航天工程啟動伊始,就明確提出要通過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加強對青年科技人員的培養和使用,造就新一代以中青年科技人員為主的科研、生產、試驗和管理隊伍。集團公司明確規定:在型號研製隊伍中,35歲以下年輕人要占到1/3以上。這給年輕人提供了難得的鍛煉機會。許多年輕人才通過參加重大工程項目積累了經驗,增長了才幹,迅速地成長起來。
載人航天工程火箭係統總指揮劉宇,參加載人航天火箭研製時還是個文靜的年輕助理員,後經實際磨煉,提升為型號研製副總指揮、總指揮,1999年榮獲院“長征獎”。長征二號F型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張智擔任某項我國首次研究的高難度課題研製任務的技術負責人時隻有28歲,他虛心學習、刻苦鑽研,圓滿地完成了任務,為載人航天工程火箭研製做出了突出貢獻,成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出身於航天家庭的他,18歲考入了炮兵技術工程學院,也許人們會想到他將來可能做一名軍事指揮員。但是,人生就是這樣陰差陽錯,部隊也許少了一位優秀的作戰指揮官,而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中卻多了一位善思勤奮的驍將。1990年,在部隊學習鍛煉了十年後,他轉業回到了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重新鋪開自己的人生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