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協同作戰,贏在團隊(2 / 3)

一個組織無論規模大小,在內部結構、組織管理乃至人際關係方麵,都是相當複雜的。這就要求我們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過程中協同作戰。要想使結構複雜、規模龐大的組織管理係統能夠協調運轉,必須在上下級之間、左右部門之間保持某種一致性或統一性,即領導統一、計劃統一、指揮統一、行動統一。這就需要有一個充滿統帥力、支配力的領導集體,從宏觀上控製,從整體上把握,對整項工程進行統一的管理與領導;從整體的發展角度統一規劃,合理分工,切實發揮團隊意識與協作精神作用。在不斷的摸索中,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通過積極整合資本、科技、人才等資源,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積極進行資本運作,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大力提升企業競爭力,向規模化、集團化、市場化、現代化的方向拓展,最終沿著適合自己的發展路線不斷向前。

並行作戰,上下一盤棋

神舟係列任務規模宏大,高度集成,隻有把方方麵麵的力量凝聚起來,真正做到一條心、一股勁、一盤棋,才能形成萬眾一心共創偉業的生動局麵。

越是國家級大型科技工程,越要緊緊依靠全國各族人民的鼎力支持。

神舟係列飛行任務涉及七大係統、幾十個領域,彙聚了全國110多個科研院所、3000多個協作單位、十幾萬科技大軍,形成了空前規模的大協作體係。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全國一盤棋、上下一條心,各大係統的參研參試人員目標一致,決心一致,步調一致,彙成了向現代科技高峰前進的浩蕩大軍。在世界驚歎的目光中,一項項科技難題被攻克,一個個通天障礙被掃除。

2003年10月,縈繞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想終於變成現實,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載人航天俱樂部的第三個成員。中國用一次次飛天壯舉向世界證明,太空之旅體現出中國特色和技術進步。

115小時32分,在浩瀚太空,中國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迷人的風采,征服了國人,感動了世界;這是一支雄渾的協奏曲,僅僅十多年的時間,載人航天各大係統奮力攻關,開創了中國邁向太空的新起點。

這是一次壯觀的大合唱,110多個研究院所、3000多個協作配套單位、十餘萬名工作人員,無數的人民群眾共同唱響了眾誌成城的最強音。

航天科技集團771所,承擔研製火箭、飛船及航天員係統的計算機等13個項目。他們與有關單位密切配合,克服了資金緊張、研製周期短、技術要求高等重重困難,按時、按量地完成了任務。

航天科工集團梅嶺化工廠承擔著為火箭和飛船配套生產電池的任務。這種電池數量大,要求高,他們加班加點,不僅按時完成了任務,而且通過刻苦攻關,延長激活了飛船銀鋅電池後壽命。

航空工業第一集團621所,負責完成返回艙門天線防熱噴塗任務。從初樣飛船開始,他們組織力量攻關,突破了這一技術,生產更是“隨叫隨到”。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負責人說,“載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次成功,每一個技術難關的攻克,無一不是全體參研單位和協作配套單位共同努力的結果。”

中國航天事業有今天的局麵,正是與並行作戰,上下一盤棋的精神息息相關。現在,載人航天工程成為我國航天史上規模最龐大、係統組成最複雜、技術難度最高、協調麵最廣的跨世紀工程。整個工程由航天員、飛船應用、載人飛船、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通信、著陸場等七大係統組成,涉及航空、船舶、兵器、機械、電子、化工、冶金、紡織、建築和氣象水文等多個領域和有關省市自治區,彙聚了全國100多個行業、3000多個單位、幾十萬科技人員共同參與神舟飛船各項目的研製、建設和試驗,形成了規模空前的大協作體係。可以肯定地說,沒有科技人員協作攻關,沒有其他行業全力支持,沒有前線後方人員的堅守崗位,履行職責,團結協作,眾誌成城,就沒有神舟飛船的升空,中國航天事業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輝煌。

這種並行作戰,上下一盤棋的精神還在多個領域、多個學科裏呈現。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帶動了近代力學、天文學、地球科學、航天醫學等基礎學科探索的深入,帶動了係統工程、自動控製、推進技術、計算機等現代信息和工業技術的創新發展,帶動了新能源、新材料、微電子、光電子以及通信、遙感等產業的興起。載人航天工程這個龍頭作用和科研大協作的推進,進一步加速了這些學科、技術和產業的協同發展。而它們要想更進一步壯大規模、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還必須團結協作眾誌成城。

越是高度集成的宏大係統工程,越要並行作戰,上下一盤棋,積極開展社會主義大協作,發揚“講團結不計得失,講協作不計主次,講風格不計名利”的航天精神。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大協作出科技創新力、出社會生產力、出民族凝聚力,必須毫不動搖地加以堅持。

培養協作精神

配合與合作精神,對於一個人、一個團體、一個國家,都是非常重要的。航天事業更需要這種協作精神。

團結協作,發揚團隊精神是航天人取得每一項成果的重要保證,沒有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可以說,每一項成果的誕生都是團隊精神的體現。

110多個研究院所承擔研製建設工作,3000多個單位參加協作配套和保障任務,5艘遠洋測量船、30多架飛機和國內外的測控站織成牽引神舟的測控網……神舟七號的問天之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彙聚了全國人民的力量。

從神七點火的那一瞬間開始,東到青島西到喀什,從漂泊在三大洋上的5艘遠望號測量船到異國的地麵測控站,成百上千的雷達和各種跟蹤測量裝備幾乎同時啟動,成千上萬的工作人員把一道道數據由四麵八方彙集到北京、酒泉、西安……

其實,更多的人,早在神七飛天之前就已經度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

中國航天員中心艙外航天服研究室的專家們,從2004年起就著手研製艙外航天服。

運載火箭係統的科研人員在神六任務結束後,沒休息幾天,便投入到新一枚運載火箭的設計研製中。截至神七飛天時,他們已經連續奮戰1000多天。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天控製技術研究所的一批專家,兩年前開始參與神七飛船的單機研製。年輕小夥兒陳立,那時還是初出茅廬的畢業生,現在都已經成長為部門骨幹了。

在這項時間跨度大、涵蓋範圍廣、涉及人員多的係統工程裏,據統計,全國共有110多個研究院所、3000多個協作單位、數十萬工作人員投入了相關研製建設。

“在這樣一個龐大的係統工程裏,無論哪個崗位的哪個人,終其一生也隻能做其中的一小部分事情。”飛船係統總設計師張柏楠曾深有感觸地說。

配合與合作精神,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一個組織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是迄今為止中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係統最複雜、技術難度最高的工程。工程包括7大係統,下麵又涵蓋數十個分係統以及上百個子係統,涉及航空、航天、電子、機械、化工、生物等眾多領域。而係統之外的協作或配套單位,更是多得無法計數。各大係統、各研製單位相互獨立又互相聯係,如果沒有團結協作的意識,如此龐大的工程根本無法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