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後在車工、鉗工、磨工、銑工、滾絲工等崗位上摸爬滾打過的李沛兵漸漸成長為一位不可多得的多麵手。現在,他雖然隻是滾絲班班長,卻儼然成為整個車間的技術把關人。大部分試製新產品坯徑的尺寸都是由他確定的。
李沛兵連續三年榮獲公司“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這項紀錄的創造者在全公司僅有兩人。2009年,他被評為“愛企業的好職工”,他的確無愧於這個稱號。
李沛兵在困難的時候不拋棄、不放棄,用自己的信念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體現了一個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的精神。
做好本職工作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無論你是領袖還是百姓,無論你是教授還是農民,無論你是領導還是員工,隻有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是責任之內的事,否則你就是一顆鬆動的螺絲釘。一顆鬆動的螺絲釘可能導致車輛刹車失靈,可能導致飛機失事,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如果全社會的人都在努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全社會的各行各業就會欣欣向榮、朝氣蓬勃。
做好本職工作,就是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具體說要主動承擔工作責任,以組織的利益為重,盡心盡責,樂於奉獻;要加強學習,提高業務能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在做好組織、部門交代事情的同時,獻計獻策,樂於創新,力爭為組織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追求完美,精益求精
完美是一種境界,做到完美才能超越自我,卓爾不群。在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上,不在平凡崗位的人,寥寥無幾。但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取得優異成績的人又很多,這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力量。
作為航天人,嚴謹的工作態度和不斷追求完美的工作作風是員工應必備的素質。他們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推動著航天事業不斷地發展。
神舟飛船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無數科研工作者一起努力,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統計出的一係列數據便很能說明問題:
直接參與載人航天工程研製工作的研究所、基地、研究院一級的單位就有110多個;
配合參與這項工程的單位則多達3000多個;
涉及的科研工作者有10萬人;
運載火箭有20多萬個零部件;
火箭和飛船等上天產品有12多萬個元器件;
飛船係統有70多萬條軟件語句……
“神七”從研製到發射的整個過程中,我們的科學家已經把千萬種失敗的可能性排除在外,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精益求精的態度把握好每一個細枝末節。
載人飛船,除了對各種係統、零部件有極高的要求外,對航天員的要求也同樣嚴格。他們不僅要有過硬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良好的精神狀態,還必須有精益求精的工作作
神舟飛船從發射升空進入軌道、變軌控製、軌道維持到返回調姿、出艙活動、軌返分離、打開降落傘、安全著陸,飛行程序指令有上千條,需要航天員直接操控的有100多次;從穿脫航天服、進行科研試驗到操控各類設備儀器、啟用生活料理產品,各種操作動作累計上萬項,記錄這些動作的飛行手冊累計達40萬字,在此過程中不能有絲毫的差錯,沒有真正細致負責的精神,是不可能做到位的。
在“神七”飛天的整個過程中,我國優秀的航天員翟誌剛、景海鵬、劉伯明配合得十分默契,充分體現了認真細致的工作精神。這種確保工作萬無一失的“零缺陷”精神在我們的工作中也是十分需要的。
追求完美、精益求精,讓中國航天人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雖然已經積累了四次無人飛行和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實踐經驗,但成功不等於成熟,一次成功不等於次次成功,風險始終伴隨每一次飛行,每一次飛行都是一次新的挑戰和考驗,都必須從零開始。他們不斷強化質量意識,按照一切服從質量、一切保證質量的原則,嚴慎細實地把好質量關。
追求完美、精益求精,讓航天人牢抓影響全局的關鍵節點。他們始終有著“歸零”的追求———對任何問題,都要完全、徹底、不留遺患和舉一反三地解決。他們緊緊抓住影響發射、運行、返回和涉及任務全局的關鍵節點,對關係航天員安全的每一個係統、每一個環節、每一件產品,都努力做到嚴上加嚴、細上加細、慎之又慎。特別是任務的最後階段,牢牢把住加注、扣罩、船箭對接、垂直轉運、火箭加注、點火發射、飛行控製、著陸回收等重點工作的質量關,確保安全可靠。真正做到了“設施設備零故障、技術操作零差錯、組織指揮零失誤”。
追求完美、精益求精,讓航天人注重體係優化和整體提高。工程的整體質量既取決於各分係統產品和部件的質量,也取決於它們之間的協調匹配和有機融合。他們注重強化整體意識,加強總體力量,既從單件產品和各子係統來把關,更從整體和全係統上來控製、來優化,確保工程整體質量滿足任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