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矢誌航天,淡泊名利
甘居幕後,甘當人梯
什麼是人梯?人梯是什麼?它源於古代向上攀高、攻城拔寨、翻山越嶺的集體配合行動。它是一種人抬人、人推人,用自己血肉之軀把同伴推上高處的奉獻行為。
長江後浪推前浪,每一份蓄勢待發的事業,都需要所有人為此作出默默地努力。中國航天事業發出璀璨的光芒,離不開無數老一輩航天人的努力,他們不求名利,遠居荒漠搞科研,對於本職工作,他們做到無怨無悔。同時,他們還發掘、培養新人,使航天事業後繼有人,迸發勃勃生機。
全國勞模、冷焊專家陳鍾盛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所屬首都航天機械公司的退休職工,已經70多歲了。雖然退休多年,但一直為航天事業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知識技能,幫助單位解決問題,培養新人。
1955年,陳鍾盛被分配到公司當了一名機修技術員。可是等他進了工廠,趴到繪圖板上拿起畫規和三角板時,卻驚訝地發現機床上的很多部件是用鑄鐵製成的。其重量約占機床總重量的80%以上。可是多年來,鑄鐵件損壞後卻無法修複,工人們要麼更換備件,要麼自製一個新的。而製造一個新的鑄鐵件又實在太麻煩,不僅周期長、成本高、浪費大,而且還影響了型號的生產進度。陳鍾盛去請教老同事。老同事告訴他鑄鐵件並非不可以修,理論上有兩種辦法,一種是“熱焊法”,一種是“冷焊法”。其中“熱焊法”因條件苛刻,極少有人采用。而“冷焊法”卻具有操作簡便、零件變形較小和適用範圍廣等特點,不過這種焊接技術比較複雜,長期以來很少有人去深入研究。這個信息使陳鍾盛看到了希望。1962年,陳鍾盛決心攻下鑄鐵冷焊這個難關,結束鑄鐵件不能修複的痛苦曆史。攻克鑄鐵冷焊術的關鍵首先是試製一種性能良好的焊條。到1966年,經過無數次試驗,陳鍾盛在其他技術人員和工人師傅的大力協助下,終於成功試製出了一種奧氏體鐵銅焊條,並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工藝方法,突破了鑄鐵冷焊的技術難關,填補了我國在這個領域的空白。到1972年,他先後試製成功了9種不同規格、不同性能的鑄鐵焊條,擴大了鑄鐵冷焊的應用範圍,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為此,1978年陳鍾盛光榮地出席了全國科學大會。他的鑄鐵冷焊技術榮獲了重大科研成果獎。
後來,陳鍾盛的研究成果又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肯定。1985年,陳鍾盛又研製成功了用低氫型普通低碳鋼焊條替代鎳基鑄鐵焊條和其他色金屬焊條的鑄鐵冷焊新工藝,使焊條成本下降25~30倍,並被確認“中國首創,各項技術指標均居國際領先地位”。後來,這種焊條被國務院確認為“七”期間國家重點新技術推廣項目。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開始,陳鍾盛的鑄鐵冷焊技術在全國聲名鵲起。幾十年來,陳鍾盛每到一處,都要見縫插針地開展技術講座。據統計,截止到1999年4月,他共舉辦學習班29期,培訓焊接人員1900多人。陳鍾盛說過:“我願更多的人掌握鑄鐵冷焊技術,在實踐中解決更多的鑄鐵冷焊難題,在理論上攀登新的高峰。”
在中國航天團隊中,像陳鍾盛這樣提攜新人的例子特別多。中國在決定設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時候,就明確提出,要通過載人飛船工程的研製造就新一代航天科技人才。無數的老院士、老專家發揮把關、顧問作用,既保證了產品研發的成功,又加強了年輕幹部的培養。在老同誌的扶持下,一批年輕的總指揮、總設計師在老同誌的傳幫帶和崗位職責壓力下增長了知識和才幹,迅速成長起來。
目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從事載人航天工程研製的科技人員約有10000人,其中三分之二是年輕人,許多年輕同誌已走上了關鍵領導崗位。他們為保證我國載人航天後續計劃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必將成為中國進軍世界航天高尖端領域的人才基石。中國航天員中心是一個“矢誌航天,團結攻堅,科學求實,創業奉獻”的光榮群體。在這個集體中,無論是航天員還是教練員、醫生;無論是科研人員還是管理人員、保障人員,他們視祖國的航天事業高於一切,不求名也不求利,用常人難以想象的付出與犧牲,默默無聞地搭建著中國航天員的飛天之梯。
那些優秀航天人,他們作為人梯,不但甘居幕後,還要甘願被人踩,樂於助人高,要具有這種精神,保持一顆平常心最重要。
一要在個人形象上保持一顆平常心。要端正心態,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一顆平常心,牢記手中的權力是用來為人民服務的,而不是謀私利的手段,更不是揚名的工具,要正確認識自己,注意擺正位置,平等對待他人,不斷強化為工作對象服務的意識。
二要在升遷提拔上保持一顆平常心。時刻保持一顆平常心,自覺排除各種私心雜念,做到不刻意追求、不心浮氣躁、不嫉賢妒能、不盲目攀比,特別是當自己的成長進步與自身的期望發生偏差時,能夠正確對待、見賢思齊,心理不失衡、工作不失重。
三要在名利得失上保持一顆平常心。那些幕後工作的人一般生活清苦、工作艱辛,責任重、壓力大,工作成果又常常是把別人送上前台,讓人喝彩,自己卻默默無聞。這就要求每名“人梯”都要具有一種寧靜淡泊、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在名利得失上永保一顆平常心。
為人謙虛,處事謹慎
為人謙虛、處事謹慎,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思想中,是追求個人修身養性、為人處世之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古人論及人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利和不這樣做的弊的思想和言論不勝枚舉。有的是教人做謙謙君子而戒驕狂之態,如“人道惡盈而好謙”、“尊者有謙而更光明盛大”、“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講做人應該遠離自滿、保持謙虛、任勞任怨、淡泊名利,尊貴的人因其謙虛而更加令人尊敬;有的指出驕傲自大的危害,如“貪滿者多損,謙卑者多福”、“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由此足見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早已深深紮根於中華民族靈魂深處,滲透於中華民族血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