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環境下,毛臘生從不拈輕怕重,難活、累活搶著幹。他不僅自己勤奮工作,對技術精益求精,還注意培養新生力量,毫無保留的傳授技藝。
他所帶的十多個徒弟中,有技師、工程師、助工等,都已成為車間的新生力量和技術骨幹。在他的帶領和影響下,他所在的有色合金小組成長為一個優秀集體。
無怨無悔,樂於奉獻,毛臘生用他的精神感染、感動著更多的人。的確,正是有了一大批像毛臘生這樣無怨無悔、勇於奉獻的航天工作者,我國的航天事業才會在短短時間裏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任勞任怨就是在工作中勤勤懇懇、不怕辛苦、不計名利、不怕招人埋怨。航天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航天人必須具備任勞任怨的品德。他們把航天事業看得高於一切,他們以實際行動對祖國、對人民盡責任、做貢獻,在自己的崗位上位人生價值升華。
誰沒有五彩斑斕的夢想,誰不想在意氣勃發的年少時光多體會生活的絢麗多姿。而航天人一旦走上這條路,就幾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工作。青春的基調就是航天,生活的全部就是航天,但是他們並沒有覺得厭煩,因為祖國強盛是他們最大的夢想。
當前,我國正處在跨越發展、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發展的任務很重。這就迫切需要我們像航天人那樣,振奮精神,鼓勁加壓,迎難而上,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基本實現現代化貢獻力量。
學習和弘揚載人航天精神,就要像航天人那樣埋頭苦幹、艱苦創業;就要像航天人那樣,麵對困難和挑戰,不畏艱險,知難而進,一往無前,敢於勝利;就要像他們那樣,在攀登科學高峰的征途上,刻苦鑽研、嚴細慎實、不懈探索、勇於創新;就要像他們那樣,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淡泊名利、甘於奉獻、團結一心、共創偉業。
以苦為榮,以苦為樂
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得到跨越式發展,不僅是載人航天技術的跨越,更是載人航天精神的升華。在這些成就的背後,是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以苦為樂,以苦為榮以及常年的超負荷工作,他們默默地承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寂寞、枯燥和巨大的精神壓力。中國航天事業能有今天,應歸功於在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的科研人員和為此而付出生命的科技工作者、無名戰士。
由於工程始終處於緊張狀態,參加工程研製、建設和試驗的同誌們十幾年如一日,頑強奮戰在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線,許多同誌夜以繼日,夙夜不寐,他們放棄了多少節假日、休息日已無法統計。負責裝配工作的馬利就是他們中的一個。
馬利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所屬首都航天機械公司總裝車間的二組組長,他曾經全程參與了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的火箭裝配工作。在組裝“神舟”六號的火箭一絲不苟、認真負責的馬利。
有一次,馬利他們又接到了一個新的任務: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提出,“神舟”五號在上升過程中火箭的振動過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部門急需將一枚空置了6年的實驗用火箭清洗改裝。由於任務緊迫,清理一枚長度近60米的火箭,給馬利和他的工友們的時間隻有兩天。
馬利說:“當時打開艙門以後,比想象的還要髒得多的多,火箭裏麵3.35米的直徑,能著灰的地方都是灰,而且最厚的地方有一個手指頭那麼厚。由於是冬天,比較冷,而且操作是在車間外麵進行,我們都穿著棉衣,用水擦的時候,衣服都濕透了,鞋也濕透了。”
很多人沒有想到,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馬利他們按期完成了所有工作。後來設計人員正是在這枚火箭上完成了所有試驗,使“神舟”六號飛船完全解決了楊利偉提出的振動問題。“在這崗位上幹了快30年了,有苦也有累,但親眼看見親手裝配的火箭一發發地升入太空,心裏感到非常高興,也很有成就感,受的這些苦和累,也值了。”這就是馬利這麼多年來的感慨,他的話也代表了所有中國航天人的心聲。
為了偉大的航天事業,航天人任勞任怨,什麼問題都難不倒他們。長期超負荷工作,航天人最大的精神支柱來自愛國的責任心,為了給國家爭光,為了完成一項項關鍵技術的攻關,許多同誌連續幾十個小時在實驗室研究實驗,全係統有7位像馬利一樣的優秀員工,將個人的價值融入航天事業,事業的發展成就了個人的價值。
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提倡以苦為榮,並不是要大家當“苦行僧”,不食人間煙火,而是希望我們牢記“兩個務必”,時刻注意保持和發揚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自覺抵製驕奢淫逸的行為。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這方麵想得多了,那方麵就必然想得少。一個人如果隻想如何攀比,如何享受,自然就很少想到工作,很少想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久而久之,信念淡了,原則丟了,紀律忘了,必然會背離黨和人民。應該講,以苦為榮是純潔思想道德的“淨化器”、防止蛻化變質的“安全閥”,能讓人淡泊、令人清醒、使人奮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