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春秋紛爭戰事連綿(1 / 2)

孫武大約出生在公元前535年,也稱孫子,字長卿,春秋時齊國樂安人,是偉大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我國軍事理論的奠基者。在祖父、父親的影響下,他自幼對軍事興趣濃厚,專心研究兵法,輔佐吳王,帶兵東征西戰,功不可沒。他用畢生心血著成《孫子兵法》,此書不但是我國最早的兵書,而且在軍事理論方麵也達到了難以企及的高度,在軍事哲學方麵也堪稱民族智慧的結晶。《孫子兵法》為中國古代軍事學奠定了基礎,對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俗話說時勢造英雄,一位卓越軍事家的出現,與其所生活的時代緊密相關。孫武生活在春秋末年,那是一個充滿殺戮、動蕩不安、禮崩樂壞的時代,也是一個富於變革、思想激烈碰撞的時代。在周王朝建立之初,由於當時交通落後,對一個大的疆域實行統一管理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周天子為了維護國土完整,把全國劃分為幾個小的國家,國都附近的地方由周天子直接管理,其他地區分別讓自己的親戚或者有功的大臣們來管理。封各個小國的首領為侯,同時定下各種法令,包括諸侯們要定期到中央朝見周天子、交納貢品、報告政治經濟的大事件、反映地方民情,另外分封諸侯國的國君可以世代沿襲。開始幾代的諸侯國君對王室還懷有感激之情,恪守君臣之道,而後麵的國君與周天子的關係越來越疏遠,產生了反叛之心,朝見天子也不再像從前那樣遵守嚴格的禮節,漸漸流於形式,甚至取消了進貢。自從周平王遷都後,國都的麵積大大縮小,周王朝的核心地位受到威脅,各地諸侯已不再聽命於周王,周王朝曾經製定的一整套完備的禮儀製度也已不複存在了,大到君臣之禮、小到家庭生活,都處於混亂的狀態。由於地理位置、人口數量的不同,各諸侯國的發展逐漸拉開差距,那些日趨強大的諸侯國常常打著“尊王”的大旗,代替周天子召集諸侯,發號施令,實際上掌握著政治軍事大權。

在這樣的亂世,權力和利益是一切行動的目的。各諸侯國都想趁此機會搶占更多的土地和勞動力,進而贏得霸主的地位,在當時要達到這個目的隻有靠戰爭的力量才能實現。據史書記載,在二百四十年的時間裏,大約發生了大大小小四百八十三次戰爭。

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占有了土地也就意味著擁有了充足的資源,當地歸順的百姓可以為戰爭提供兵源、勞力,疆域的大小是一個國家強盛的重要標誌。因此,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主要是爭奪土地的戰爭,進而產生著名的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先後活躍於春秋時期的曆史舞台上。除了服務於中央的兵力外,各國還紛紛組建起自己的軍隊,這些私人的軍隊擔負著維護國內安定、為國君征討其他國家的任務。為增強實力、鞏固地位,各國國君廣納賢才。例如,齊國國君齊桓公禮賢下士,任用管仲改革政治軍事,加強防守,齊桓公二年攻占譚,三年後,占領了遂,桓公二十年,討伐衛國,並且大獲全勝,十年後,桓公召集其他各諸侯國一同攻打蔡,在此期間,還征服了前來侵犯的東南少數民族軍隊,共三十一個國家。在晉國,晉獻公先後攻占了耿、霍、魏、虢、虞,等到晉文公繼承祖業後,頒布了許多發展農業和商業的政策,使人民生活富足,國家蒸蒸日上,為成就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元前632年,晉與齊、秦等國聯盟,在城濮大敗楚軍,盛極一時,到晉襄公時先後多次擊潰秦軍。位於南方的楚國也抓住機會發展自己,楚莊王任用孫叔敖興修水利、鼓勵農耕,公元前597年打敗北方強國楚國,成為當時國土麵積最大的諸侯國。可見當時戰爭是極為普遍的事,大國吞並小國、大國與大國之間的爭奪十分激烈,力量此消彼長,各國不敢稍有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