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春秋紛爭戰事連綿(2 / 2)

在國內,諸侯國君與下屬卿大夫之間由於土地分配、收取賦稅等問題也發生了激烈的衝突。為了不斷擴大自己的管轄區域、聚斂財富、增強自身的實力,鄭國子展、子西殺掉子孔並且將其家裏的財產分盡。齊國、魯國內政混亂,在當時盡人皆知。公元前545年,齊國幾大有權勢的家族互相傾軋,齊慶封陷害崔氏家族,殺死崔成、崔強。第二年,高、陳、欒、鮑四大家族又聯合致慶氏於死地,慶氏家族最終沒落,資財一空,子孫隻得倉皇離散,投奔吳國。幾年之後,這四大家族之間又展開激烈拚爭,分為兩派,陳、鮑兩家聯手舉兵攻打欒、高聯軍,激戰數日,血流成河。魯國也不太平,公元前517年魯昭公討伐本國的大族之一季氏,不料被季氏、孟氏、叔孫氏三家聯合擊敗,大挫昭公銳氣。孟氏、陽虎兩家趁昭公元氣大傷之際,試圖奪取國君寶座,在叫做且知的地方橫掃昭公殘軍。然而孟氏與陽虎兩家也在打著各自的小算盤,公元前502年,陽虎劫持喪失實權的昭公,以無禮為借口討伐孟氏,結果未能遂願,將士損傷嚴重。由於戰爭頻繁,國家三番五次地征兵,百姓沒有時間種田,導致土地一片荒涼,莊稼顆粒無收,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性命一文不值,走投無路之際便揭竿而起。周景王二十五年,國內手工業者難以維持生計,對統治者充滿怨恨之情,於是相約舉兵,夜間偷襲王宮,結果被王室軍隊鎮壓。由於社會上沒有統一的法律法規約束,殺人、搶劫是常有之事,春秋時期的晉國大盜猖獗,強盜公然行走在大道上,也無人問津,當時的人們持有這樣的觀念,國與國之間常常發生戰爭,臣下篡權,國家易主,像竊取國家這樣的大事都是家常便飯、無人指責,何況是拿他人一件器具、一袋糧食,比起篡奪國家大權這簡直是微不足道的。

麵對紛紜的戰爭,討論軍隊陣勢、作戰方式、預測未來格局成為春秋時期的熱點話題,各地的智謀之士相繼提出了作戰之法、製勝之道,他們或是受人舉薦或是主動奔走於各諸侯國為諸侯效力。《左傳》中記載了一場曆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即長勺之戰,在這場戰役中,魯國采納曹劌的戰爭策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戰勝強敵。晉國士會提出“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也就是說在戰爭中要善於抓住時機,攻打弱小的國家,見有利的形勢才可以發動戰爭。在春秋時代,各種軍事思想閃爍著智慧之光,同時也湧現了一批傑出的軍事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