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於兵家自幼聰穎(1 / 2)

優越的家庭環境是孫武成長的沃土,他在軍事方麵的才能並不是從天而降的。追溯孫武的家譜,他的祖先叫媯滿,當初周天子將陳(今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這個地方封給他,媯滿便成為陳國的第一位國君。在桓公時期,陳國發生了內亂,陳厲公的兩個兄弟篡奪王位,互相殘殺,厲公之子陳完,為了避禍,逃往齊國,改姓田。田完出身貴族,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在齊國任“工正”一職,管理手工業者。孫武的曾祖父田無宇精通用兵之道,多次帶兵作戰,不僅僅在戰場上有自己的一套策略,還深通權變。當時齊國的各大姓氏之間存在著明爭暗鬥,慶、欒、高、鮑四家水火不相容,慶氏勢力最大,田無宇先是投靠慶氏,後來知道慶氏為其他大族暗算處於被動地位後,他主動獻計聯合其他三家削弱慶氏,維護了自己家族的地位。由於戰亂不斷,齊景公為了補給軍隊,對百姓橫征暴斂,人民生活極度艱難,而田無宇認為長期這樣做隻能失去百姓的信任,使得人們紛紛離開自己的領地,莊稼將無人耕種,甚至導致家族沒落。於是他體恤百姓,從減輕賦稅做起,借貸農具給百姓,齊國的百姓像對待父母那樣尊重他,遠處的百姓聽說田無宇待人厚道也來田家種地。孫武的祖父叫田書,在朝廷官居大夫一職,田家經過四代人的努力,在齊國的勢力漸漸發展起來,他們擁有了一支勇於衝鋒陷陣的家族軍隊。在一次率兵攻打莒國的戰爭中,田書把握局勢,指揮有方,立下赫赫戰功,齊景公為了獎賞他,賜給他樂安這個地方,並且賜姓孫氏,在當時姓氏是一個家族的象征,得到國君的賞賜也是極為難得和榮幸的大事。從此,田家改姓孫氏。孫武的父親田憑善於外交辭令,常常奉命出使外國,祖孫功績顯赫,孫氏家族名重一時。公元前545年,孫武降生在這樣一個武將之家,家人給他取名為“武”,字“長卿”,“卿”是當時的官職,相當於大夫。祖父田書為齊國大夫,父親田憑為齊卿,可見給新生兒起這個名字就是希望孫武繼承家族精通軍事的傳統,成為一代名將,建立豐功偉業。

孫武自幼聰慧,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武將世家讓他早早地就接觸軍事,書房裏的各類兵書成為孫武童年時代一群特殊的夥伴,那些生僻的文字小孫武並不能一一看懂,但這些厚重的竹簡激起了他強烈的好奇心。祖父和父親大多時間在朝廷做官、帶兵打仗,所以母親成為他的第一位啟蒙老師,母親出身貴族,賢惠善良、飽讀詩書,她教導小孫武一個優秀的人應該充滿智慧、學問高深、寬容大度、做事謙虛謹慎。母親的教導如汩汩清泉滋潤著小孫武稚嫩的心靈。他勤於思考問題,母親講的故事往往都會引出小孫武無休止的問題,比如,人是什麼造出來的、是什麼將太陽懸掛在天空不掉下來……盼望著祖父從戰場凱旋對小孫武來說是一件興奮的事情,他跳來跳去地圍著祖父讓他講打仗的事,祖父也十分寵愛這個靈動可愛的小孫子。5歲的時候,母親把小孫武送到官府開辦的學堂,由老師專門教他學習古代經典、誦讀詩書,小孫武對兵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有一次,當他坐在書桌前大聲念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時,突然眉頭緊鎖,他立刻站起來向老師請教:“先生,這句話中的祀是什麼?戎又是什麼?”老師習以為常地給出了答案:“祀是祭祀,戎是作戰。”孫武接著又問:“那麼祭祀僅僅是人們表達自己的願望之情,怎麼能和作戰這樣的國家大事相提並論呢?”老師麵色微微有些改變,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問題,無從作答。這時候,孫武又說:“先生,我想,隻有戰爭,才算得上一個國家的大事,關係到國家和老百姓的生死存亡,所以無論是國君還是大臣都應該認真地對待。”

在小孫武的記憶裏,走進祖父的軍營,領略兵陣的威儀,為他打開了另一個神秘而動人心魂的世界。遠遠望著,旌旗飄揚、呼聲震天、氣勢恢弘,身著鎧甲的士兵精神抖擻,隨著將帥手中揮動的小旗,迅速擺開陣勢,變換隊列,組成複雜的圖形。士兵們手中拿著形狀不同的武器,祖父指給他那些武器的名字,小孫武知道了原來戈、矛和戟都可以用來刺殺眼前的敵人,而弩可以發射到很遠的地方刺傷敵人,還有排列井然的戰車、戰馬,看得小孫武目不暇接。祖父告訴他不同的戰爭要使用不同的裝備,有車戰、步戰、水戰等。走進帳篷,小孫武興奮地問祖父:“爺爺,我將來也想擁有這樣威武雄壯的隊伍,可是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傑出的將領呢?”田書摸摸他的小腦袋,說:“善於觀察、聰明、勇敢的人才可以。”小孫武著急地說:“爺爺,到底要怎樣做呢?我想聽。”田書把小孫武抱到腿上,說:“聰明的將領要懂得什麼時候形勢有利應該出戰,什麼時候需要休養生息,避開敵軍的銳氣。說到底,身為一軍之首最忌諱的弱點:一是有勇無謀、不惜犧牲士卒性命去攻打城池,二是膽小如鼠、臨陣退縮、貪生怕死;三是性情急躁,一聽到誹謗的話就暴跳如雷、喪失理智;四是過分在意自己的名聲、承受不住侮辱的言辭;五是盲目地關心百姓,不舍得傷其毫發,這樣就會賞罰不明,法令難以實行。”小孫武聽了這些,迫不及待地問:“那麼,軍隊訓練得這麼好,如果這些士兵都聽我的話,就可以打勝仗了吧?”田書搖搖頭,笑一笑說:“孩子,打一場勝仗可沒你想象的那麼容易啊,除了你說的士兵要訓練有素之外,還要有戰車、盔甲、弓等先進的兵器,這樣可以大大節省士兵的體力、保護士兵的生命。充足的糧食供應也是必要的,尤其是步行到很遠的地方,如果糧草缺乏,走到半路就得撤退,不戰而敗。”小孫武將祖父講的這些話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平日裏和其他小朋友做遊戲的時候,由於他機敏聰慧,往往擔任將領的角色,小朋友們聽憑他的調遣,小孫武一本正經地指揮自己的“軍隊”,儼然是一位足智多謀的首領,他把祖父教的和書上看到的都用到遊戲中,並且思考該怎樣使“士兵們”心服口服。一個傍晚,他玩著玩著,突然跑回家,正好父親田憑在看書,小孫武牽著父親的衣襟,問:“父親,打仗總有一方會犧牲不少士兵,這樣太殘忍了,如果我想打勝仗是不是總要有人流血呢?”父親思考了片刻,說:“不發動戰爭,而使一個國家完完整整地歸順,這要遠遠勝過起兵攻城。”“那麼怎樣讓國君和老百姓都心甘情願地投降呢?”田憑說:“不是隻有用兵器戳穿敵人的鎧甲才叫戰爭,不是隻有流血漂櫓才叫勝利。用兵的最高策略是以謀略製勝,下一個等級是通過外交的方式取勝,最不得已的辦法才是動用車馬攻打都城。所以卓越的將帥靠謀略而不是交戰的方法征服對方。”孫武默默地思考著,原來百戰百勝並不是最理想的,不通過武力來征服敵人才是真正高明的戰爭啊!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為孫武日後在軍事方麵的卓越才能積蓄了厚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