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助吳伐楚成就霸業(1 / 3)

孫武第一次真正指揮戰爭的機會來了,那是他為將不久,正在積極認真地訓練士兵的時候,吳王闔閭來到軍營聽取孫武彙報情況,也正要與孫武商量出兵討伐掩餘和燭庸二人的事情。當年闔閭在即位之前,吳國王室的兩個公子掩餘和燭庸恰好分別出使周邊的徐國和鍾吾國,他們是吳王僚的同母弟弟。闔閭擔心他們謀反,所以私下裏命令徐國和鍾吾國捉拿他們送回國,兩個人知道國內發生動亂後,明白回去必將性命難保,所以迅速喬裝打扮,逃脫追兵的搜查,投奔到楚國。闔閭大怒,羈押了鍾吾國君,又出兵討伐徐國,堵塞山的出口,放水淹了該地,消滅了徐國。徐國的國君也逃到楚國。當時,吳、楚是南方大國,為爭奪土地,都虎視眈眈、伺機控製對方。得知吳國兩位公子來投奔,楚王熱情歡迎,讓他們安頓下來,並且把養城封給他們,替他們修築防護的城牆。很顯然,楚國是想借掩餘和燭庸二人對闔閭的仇恨之心來報複吳國,通過替掩餘和燭庸養兵,一點點擴大他們的軍事實力,準備有朝一日打回去,削弱吳國,在兩敗俱傷的情況下,楚國可以憑借強大的兵力擊垮殘兵,吞並吳國。當然,楚國在打什麼算盤,吳王闔閭心裏也很明白,隻有除掉掩餘和燭庸,才能保住自己的政權,去除後顧之憂。

在出兵之前,孫武畫好地形圖,召集眾將認真分析了對方城池及兵力等狀況。孫武認為,這一戰涉及到楚國的利益,但是目前吳國實力還不足以迎戰楚國,所以盡量不惹怒楚軍,避開與其正麵的衝突。主要消滅掩餘和燭庸的勢力,還可以趁此機會除掉淮水北岸的楚軍,削弱楚國郊外的勢力,為日後消滅楚國掃清道路。

因此,孫武向吳王闔閭提出了“肆楚疲楚、攻克養城”的戰略方針。在作戰過程中,伍子胥提出建議,吳軍不在本土作戰,如果全軍持續作戰將不利於將士休養,所以從吳軍中抽出三個軍的兵力,對養城及楚軍邊界輪流襲擊。第一軍襲擊養城,敵方全軍嚴陣以待,出城應戰,這時,吳軍馬上撤退。像這樣引出敵軍又退回去很多次,敵方將士起初精神振奮,但到後來以為又是虛驚一場,所以一次比一次士氣下降。出兵幾次後,將士疲憊不堪,無心作戰。此時,吳國三軍同時發起進攻,攻克養城。活捉掩餘和燭庸,吳國士兵個個喜形於色。

第二年,吳國開始試探楚國兵力虛實,所以先籌劃攻打夷地。在強攻不克的情況下,吳軍便調轉軍隊,南下渡過淮水,直接向潛、六二地進發。當楚軍的援兵趕到支援時,吳軍便撤退待命,不與楚軍正麵衝突。楚軍擔心吳軍假裝撤走,或夜間來犯,所以將部隊駐紮在附近,以待在此出兵保護潛地。當楚國部隊還在坐守空城時,孫武秘密調動他的第二軍人馬沿著淮水前行,疾行數百裏圍攻楚國戰略要地弦邑。當楚軍即將趕到弦邑時,孫武見已成功調動了敵人,就立刻命令部隊撤退。由於吳軍的兩支部隊成功地調動了楚軍,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楚軍將士被左右牽製、不知所措、精疲力竭。

雖然是第一次帶兵,但在戰場上孫武已經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他避開與敵軍正麵交鋒,用靈活的方式尋求有利戰機,攻擊敵人防備虛弱的地方,出師大捷,全軍上下對他莫不佩服,這場戰鬥的勝利確立了孫武在吳軍的軍事領導地位。

吳王闔閭對孫武等將士大加褒獎,高興之餘,打算乘勝進入楚地,攻打楚都郢城。孫武和伍子胥一致認為不妥,孫武說:“我軍雖然獲得勝利,但是剛打完這一仗士兵身體疲倦,而且大家心裏都明白,楚國畢竟是一個大國,一次小小的失敗並沒有損傷元氣,再說楚國背後還有不少同盟國,以我們的疲敝之兵對付強大的聯軍,就像是以卵擊石啊!”吳王想了想,覺得孫武的分析有道理,便接受了規勸,答應暫時安撫士兵,整頓軍備。

經過幾年的力量積蓄,吳國在一步步兼並楚國邊境的小地區。這時,孫武、伍子胥等大臣見時機成熟,開始與吳王闔閭一起商討大舉進攻楚國的計劃。孫武認為吳國如果想直接逼近楚國中心,當前最大的障礙就是大別山以東江淮之間的豫章地區,該地還在楚國的控製之下,因而決定先打下豫章。在豫章地區附近,還存在一些獨立的小諸侯國。如果發動兵力依次滅掉這些小國家,必然會傷害吳軍實力,如果施展計謀使這些小國間發生爭鬥互相削弱,則可以大大節省兵力,所以孫武避開兵力討伐,而通過外交手段作戰。首先找到對方的矛盾,他發現這些國家每年都要向楚國交納大量的賦稅,才能獲得暫時的保護,實質上就是對楚國俯首稱臣。孫武利用這些小國對楚國的不滿,離間他們。策動桐國背叛了楚國,同時答應無條件地保護舒鳩氏並且分給他一小塊土地,說服他幫助吳國引誘楚軍出戰。舒鳩氏被眼前的利益征服,於是,他聽從了孫武的安排,跑到楚國對楚令尹囊瓦說:“楚軍實力強大,吳國人很懼怕楚國,他們明白若是將軍率軍圍攻吳國都城,吳國根本不是您的對手,所以吳軍甘願為楚國效勞,代您討伐叛臣桐國,收複失地。”囊瓦是個驕傲自大的人,一聽這些奉承的話便大喜,於是當年秋天率領楚軍向東進發,在豫章駐紮大批軍隊,觀望吳軍“伐桐”的行動。孫武見楚軍已經中了圈套,便擺出一副替楚國討伐桐國的陣勢,把吳國的多艘戰船停靠在豫章南部的江麵上。與此同時,孫武暗中調遣吳軍大批部隊集中到豫章地區中段的巢城附近,等待有利戰機。然而,楚軍駐紮在豫章已經很久了,卻不見吳國戰船有任何動靜,毫無攻打桐國的跡象。久而久之,楚國士兵無所事事、變得散漫、戰鬥力下降,糧草也供應困難,楚軍將領看到這種情況,權衡之下覺得不如打道回都。就在楚軍打算撤兵之際,吳國戰船突然進抵豫章,步兵也從後方趕來,搖旗呐喊,將楚軍包圍,隻留一條小路,對楚軍發起了猛攻。楚軍此時哪有拚命的士氣,將帥的指揮貫徹無力,士兵丟掉兵器,倉皇向小路逃跑,而吳軍另一批部隊早已經在這裏等待很久了,見逃兵出現立刻衝出來殲滅楚軍,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