闔閭繼續享受著戰爭的榮耀,公元前496年聽說越王剛剛去世,新即位的勾踐年幼無知,闔閭想趁越國國內不穩親自率兵攻打,以吳軍破郢都的強大實力必定大敗越軍。在沒做過充分戰略分析的情況下,再加上吳軍多年耽於安樂、對越國過度輕視,越王勾踐籌劃細致,誘騙吳軍進入埋伏圈,士兵逃竄之中,越軍將領砍傷吳王闔閭的雙腳。吳軍出師不利,退回軍營,吳王闔閭由於傷勢過重,不治身亡。吳國隻好收兵撤回。太子夫差即位,他不忘父親臨終遺言,立誌替父報仇雪恨。於是,夫差在孫武和伍子胥等人的輔佐下,每日天不亮就起來練習劍術,認真操練軍隊,儲存糧草,積極備戰。三年後,吳國重整旗鼓,準備出兵伐越。越王勾踐聽到這個消息後,打算先發製人,他帶兵乘戰船從水路出發。聽說越國發兵,吳王夫差立刻調遣十萬精兵迎戰。伍子胥和孫武商議後,采取夜間迷惑敵軍的戰術,命令五千士兵分為兩隊,人人手持火把向越軍駐紮的軍營靠近。漆黑的夜色中火光連成一片,照亮了天空,鼓聲震天,喊殺聲此起彼伏。在孫武的精心策劃下,南北方各出現一小隊士兵,變換隊形,看得越軍眼花繚亂。越王畢竟年少,經驗不足,見此情形不知虛實,誤認為自己已經被包圍,便有些亂了陣腳,越軍將士見來者凶猛,也無心抵抗,一心設法逃跑。這時,孫武馬上率領主力發起進攻,在越軍慌亂之際,輕而易舉地擊退越軍。吳軍轉防禦為進攻,直抵越國都城,勾踐帶著損傷的殘兵已經無路可逃,於是派越國大臣出城請求與吳國講和,說越國甘願向吳國稱臣、交納貢品,越王自知無能,願為吳王種草喂馬、服侍左右。吳國將領聽後紛紛表示同意,而伍子胥建議吳王夫差不要和解,如果此時不滅越國,將來必成禍患。由於收了越國不少好處,太宰伯嚭力勸吳王接受和解,畢竟不費力就占領越國,還得到這麼多軍隊、財富,如果拚死一搏肯定會傷及許多無辜,到頭來兩敗俱傷。夫差聽了這些,也不願再戰,就接受了越國的求和請求。在越王勾踐進宮服侍吳王期間,伍子胥反複勸吳王殺掉勾踐,勾踐不是輕易服輸的人,將來一定會複仇。而吳王夫差被勾踐的殷勤迷惑,一直把勾踐當作忠厚的臣子。越國一天天恢複強大,伍子胥見吳國危在旦夕,卻無能為力,為了免受牽連,他將自己的兒子送到齊國。太宰伯嚭將這件事情稟告給吳王,並且告訴吳王:“伍子胥這樣做很有可能在串通齊國,當初他竭力勸您發兵滅掉越國,不就是想趁吳、楚交戰幫助齊國削弱我國嗎?再有,他勸您殺掉勾踐,是想離間忠臣,將大王孤立起來,暗箭直指大王您啊。”夫差聽了,沒有做決斷,立刻派人查清虛實,結果得知伍子胥之子已經到達齊國,證明了太宰伯嚭的話。於是,吳王賜給伍子胥劍,讓他自盡。伍子胥悲痛萬分,又悔恨當初沒有聽孫武的建議,他舉起劍,仰天大呼吳國滅亡之日不遠。這話又傳到吳王耳朵裏,他勃然大怒,派人從墓地挖出伍子胥的屍體,扔到江裏。
得知伍子胥慘死的消息,孫武痛哭流涕,想到摯友為吳國鞠躬盡瘁大半生連屍體都不能保全,如果自己還繼續呆在朝廷這塊是非之地,還對吳王夫差抱有幻想,到頭來必定遍體鱗傷。一同為吳國打江山的伍子胥死了,下一個落難的說不定就是自己,所以孫武決定必須要離開吳國。第二日一早,孫武進宮求見吳王,恭敬地說:“臣一介草民,在無路可走之際投靠吳國,先王仁慈,不僅賜給臣府第,還授臣高官,臣感激終身。現如今臣身體大不如從前,帶兵也心力交瘁,恐怕不能繼續為大王排憂解難,幸好大王年輕有為,國內人才輩出,臣也就放心了。臣不求榮華富貴,隻願大王成全臣告老還鄉這一點點微小的心願。”吳王頗感惋惜,說:“將軍竭盡全力輔佐先王,帶兵東征西討,沒有將軍就沒有吳國的今天,將軍功不可沒。我本想賜給您封地,讓您安享後半生,但將軍情辭懇切,若我一再挽留反倒為難了將軍。”孫武再三拜謝吳王,回府收拾行裝,值錢的器具都放在原處不動,隻將竹簡和粗布衣服裝上馬車。清晨,吳王派眾大臣為孫武送行,其中吳王身邊的一個隨從端著小盒子,說:“將軍,這是吳王賞賜給您的珠寶,買個宅院,保您後半輩子衣食無憂。”他又轉身向馬車擺擺手,下來兩個貌美如花的年輕姑娘。隨從道:“這兩個丫鬟也是吳王送給將軍的,她們知書達理,以後可以侍候將軍的日常起居。”孫武連忙作揖,道:“吳王大恩,臣下無以為報。大王的一番心意,我接受了,但是這些珠寶和丫鬟,請您帶回去,我還可以養活自己,有這些書陪伴就足夠了。”送別的大臣見此情形,紛紛勸孫武收下,免得生活困窘。孫武道:“謝謝諸位的好意!可是,這些對於我來說沒有什麼用處,我不知去何處,將四海為家,帶著這些反倒是累贅,不如輕便地離開,隨遇而安的好。”諸位大臣見孫武決心已定,所以就不再勸說了。孫武再次拜謝,飲一杯酒告別了眾人,趕著馬車,踏上歸隱之路。都城漸漸隱沒在夜色中,他走了一天,雖然腿腳有點兒疲乏,但是心裏舒暢得很,呼吸著郊外的新鮮空氣,扛著鋤頭的農夫三三兩兩地從身邊走過,自己好像與這個世界分開了很久,在朝廷的緊張生活仿佛是一場虛幻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