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兵學聖典《孫子兵法》(2)(2 / 2)

(四)知己知彼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孫子·謀攻篇》)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孫子·地形篇》)

除了自身要有充分的物資、兵力準備,還要知道雙方的情況。孫武提出“知”與“戰”的關係,“知”是“戰”的前提條件,在了解自身和對方的具體情況後作戰,軍隊士氣大增,士兵將會愈戰愈勇。隻清楚自己而不掌握對方的情況,勝負難料,而對自己和對方都毫不知情,魯莽出兵的,必定要戰敗。

所以,有充分準備的一方麵對毫無準備者,定然是勝券在握。公元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次年,晉國出兵攻占了楚國的盟國曹國。楚國大將子玉率兵與晉軍相持,子玉派人告訴晉文公:“如果晉軍從曹國撤兵,那麼楚軍也從宋國撤走。”晉文公思索再三,聽取了先軫的建議,表麵同意,暗地裏把曹、衛的一部分土地贈送給宋國,堅定宋國抗楚的決心。回國後,楚成王告誡子玉,晉文公非等閑之人,小心中計。但是子玉根本聽不進勸告,仍堅決要求與晉軍決戰。楚成王優柔寡斷,同意了子玉的決戰請求。戰前,晉文公召集大臣仔細分析地形,討論軍隊如何部署、戰車的配備、糧草運送渠道等。晉文公見楚軍向曹都陶丘逼近,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選擇有利的決戰時機,誘敵深入,於是下令部隊主動“退避三舍”,撤到預定的戰場——城濮一帶。在軍事上為自己創造便於同齊、秦等盟國軍隊會合,集中兵力的機會。而子玉見此情形,便信心十足地告訴將士,晉軍懼怕楚軍,不戰而退,一旦楚軍出戰無需三日便可擊潰晉軍。子玉剛愎自用,過分輕視晉軍,楚軍沒有做好打艱苦戰爭的準備。於是,大戰開始後,楚軍雖然搶先占據了有利的地形,但當被晉軍引誘至城濮後,晉國三軍夾擊楚軍,楚軍陷入被動,而馬車上的糧食也隻夠吃三天,將士無力再戰,連連撤退,子玉被迫自殺。

(五)利害之術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孫子·謀攻篇》)

睿智的將領能夠全麵地分析戰況,看到利害是相伴相生的,明白我方的有利因素就可以增強自身信心,看清不利的一麵、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努力改變不利條件,盡量趨利避害。在具體的行軍作戰中,要有把握全局的戰略眼光,遇到問題,仔細分清利弊,避免以偏概全,根據不同情況,靈活應對,果斷行事。

在作戰的過程中,並非所有城池都要攻下、所有土地都要占領,要從整體著眼,如果有悖於戰爭的整體進展,則要選擇暫時放棄,不宜因小失大。

例如,193年,徐州牧陶謙起兵謀反,占領了周圍華縣、費縣等許多地方。曹操的家人死於謀反者的屠刀之下。為了平定叛亂,這年秋季曹操率兵討伐陶謙。經過仔細分析,華縣、費縣這兩個城池雖然地方小,卻防守堅固,城內糧草供應充足,想在短期內攻打下來,必定會損失大量兵力。而當時曹操有攻打徐州的計劃,考慮再三,打算暫時放棄進攻華縣,集中分散的兵力一齊進攻徐州,占領了徐州境內十幾個縣,陶謙嚇得不敢出城。陶兵死傷數萬人,華縣、費縣早已無心防守,隻得拱手讓出。很顯然,曹操出兵的目的是為了消滅陶謙的勢力,華縣、費縣是陶謙勢力強大之處,如果堅持攻打,將破壞整個計劃。

《孫子兵法》包含的許多戰略戰術是千變萬化的,從戰國到唐宋再到今天,不同時代的人都可以從中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同時為其注入新鮮的血液,煥發勃勃生機,如江河日夜奔流不息,孫武撐起的這片兵家天空將越來越開闊,越來越高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