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本書中提到的,孫武在率吳軍不遠千裏進兵楚國的戰爭中,趁楚軍士兵在逃跑路上停下來,準備燒火做飯的時候,吳軍發起攻勢,楚軍將士隻有丟掉食物,餓著肚子倉皇而逃,而楚軍還沒動的糧食為吳軍提供了豐盛的午餐。
(三)奇正之法與避實擊虛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複始,日月是也;死而複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嚐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孫子·勢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孫子·虛實篇》)
戰爭中處處講戰術,奇正之法、避實擊虛是孫武提出的重要取勝策略,是後人最為常用的。奇正、虛實都重在變化。作戰要靠出奇製勝,奇與正相配合,可以幻化出無窮的謀略。像水從高往低流動一樣,用兵也要避開敵人堅實之處而攻打其空虛之處。這就要求將領有足夠的智慧駕馭戰爭。最為關鍵的是掌握戰爭的主動權,也就是“致人而不致於人”,隨時能夠調動敵人為我所利用,使休養好的敵人變得疲勞,使供給充足的敵人缺乏糧草,使整齊的敵軍變得混亂,使敵軍始終暴露在外。最後將敵方的實化解為虛,變自己的虛為實,當自己力量不足時,設法迷惑敵軍耳目,表現出準備充足的樣子,敵軍不敢輕舉妄動。處處體現出孫武用兵的謀略。
三國時期,諸葛亮擺下的空城計便是巧妙避開敵人強勢保全自我的例子。公元227年,諸葛亮出兵伐魏,由於誤用馬謖而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打算撤回,先率五千士兵到陽平城搬運糧草,司馬懿見此機會便親自率十五萬大軍攻打陽平城。當時,諸葛亮身邊無一員大將,隻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軍隊,已分一半運糧草而去,城中僅剩兩千五百名軍士,城內眾人驚慌失措。諸葛亮鎮定自若,下令偃旗息鼓,大開城門,每一門僅用軍士二十人,扮作百姓,灑掃街道。諸葛亮本人則披鶴氅、戴綸巾,到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撫琴,身邊僅有兩小童,一捧寶劍,一執麈尾。魏軍來到城下,皆不敢進。司馬懿因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懷疑其有埋伏,立即下令退軍。諸葛亮軍因此化險為夷。
孫子還指出具體情況下如何運用避實擊虛: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裏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進而不可禦者,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雖劃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孫子·虛實篇》)
出兵要指向敵人無法援救的地方,也就是攻打對方防守空虛之處。我軍要行走在敵軍不設防的地方,如入無人之地,這樣士兵就不困乏。善於進攻的,使敵人摸不到防守的方向;善於防守的,使敵人找不到進攻之路。看不出我方行蹤的蛛絲馬跡,卻在暗地裏將敵軍牢牢控製住。這樣,戰與不戰,完全取決於我方。
虛虛實實,要善於變化,因敵製勝。他認為:“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孫子·始計篇》)
作戰就是鬥智的過程,就是想出各種詭詐的辦法引敵人上鉤,一方麵,要適時隱藏我方的真實情況使敵人獲得錯誤信息、麻痹敵人,例如,能攻打卻裝作實力不足;要進攻卻裝作不準備進攻;打算從遠處進軍卻裝作從近處發兵。另一方麵,針對敵軍不同特點抓住時機、設法控製對方,例如,如果敵人十分貪婪,就用各種利益來誘騙他;如果敵人處於混亂狀態就要馬上進攻;對於準備充分的敵人,要千方百計地加強防禦;如果敵軍非常強大,要盡量避開與其正麵交戰;對於易怒的敵人,要想辦法激怒他;對於輕視我方的敵人,要使其更加驕傲;對於團結一致的敵人,要設法離間他。水的流動沒有固定的形狀,用兵的謀略也沒有固定不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法無定法,需要指揮者從實際情況出發,不同形勢下采取不同戰術。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月圓月缺不斷變化,用兵也如此,變是永恒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