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兵學聖典《孫子兵法》(1)(1 / 2)

孫武一生智慧的結晶——《孫子兵法》,是我國曆史上現存最早的、體係完備的兵書專著,也是世界兵學寶庫中的珍品。孫武在總結商、周、春秋時代戰爭經驗的基礎上,融入個人對戰爭的看法、戰略戰術。同時孫武輔佐吳王多年,親自率領吳軍伐楚、攻越,參加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戰役,在實踐中不斷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軍事理論,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該書內容極為豐富,包括戰勝敵軍的規律、將領的才能和職責、軍隊的編製和訓練、戰場上遵循的原則、後備資源的供給、戰爭中的天氣狀況、戰略地形等等,被尊為“百代談兵之祖”和“兵經”。

全書共分為十三篇,包括《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前半部分主要從整體上講取得戰爭的勝利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怎樣有效地從全局指導戰爭、在戰爭中如何掌握主動權等戰略思想。後半部分則側重從具體問題入手,講述戰爭中的地形、陣勢、進攻等細節。

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特殊的社會狀況,研究戰略戰術的思想家很多,保存至今的隻有《孫子兵法》《吳子》《司馬法》《六韜》《尉繚子》和新出土的簡本《孫臏兵法》六家。這些兵書中,其他五家遠不及《孫子兵法》聲名卓著。《孫子兵法》經曆千年曆史的淘洗,流傳下來,說明孫武總結的經驗對於戰爭及戰爭之外的其他事情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為曆朝曆代君臣將帥所接受。此外,該書闡述兵法細致入微,對火攻、使用密探的方法、戰爭地形作了深入的分析,劃分為許多種類,並提出應對策略,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根據《韓非子·五蠹》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孫子兵法》在戰國和西漢時代就是用兵者的必讀書目。戰國時代的孫臏與龐涓共同向鬼穀子請教兵法,學成之後,孫臏運用圍魏救趙的計謀,幫助趙國走出困境。漢代謀臣張良和武將韓信,精通孫子兵法,在楚漢戰爭中巧妙施展計謀,幫助劉邦戰勝西楚霸王項羽,建立大一統國家。三國時期,戰略名家曹操對該書備加推崇,他認為《孫子兵法》是兵書中的精華,於是反複誦讀,領會精髓,在戰爭中力克群雄,統一中原。

雖然一提到孫子,人們首先就會想到戰爭,《孫子兵法》通篇也是在教給讀者如何在戰爭中出奇製勝。但是孫武並不是一個喜好攻伐、提倡戰爭的人,我們要看到“慎戰”是他探討作戰的出發點;維係和平、避免戰爭是他的理想。但是身處春秋混戰的社會,時代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打上了戰爭的烙印。在穩定難以維持、不得不戰的情況下,孫武發表了自己對戰爭的看法。如果說在《孫子兵法》中,孫武絞盡腦汁告訴人們作戰取勝的千萬個策略,那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下麵選取《孫子兵法》中的幾個重要思想來談,並且舉出曆史上有名的戰役相佐證。

(一)《孫子兵法》的核心——上兵伐謀

戰爭關係國家生死存亡,是一件需要慎重對待的大事,而隻要是戰爭就難免要損兵折將、破壞極大。孫武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在戰爭中既想取得勝利,而又避免流血傷亡,最佳的途徑就是——伐謀。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謀攻篇》)

保全雙方,不通過戰爭而使對方主動歸順,才是真正善於作戰的人,是戰爭的最高境界。所以,計謀才是作戰的根本,也是貫穿於全書的精神。在作戰前,要進行周密的分析,孫武在《孫子·計篇》中提出:“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廟算”是指古代社會,國君在發動戰爭之前,都要將眾將領召集到廟堂上舉行會議,一起謀劃作戰大計。對敵我狀況分析得越全麵、獲得的信息越可靠,取勝的幾率就越大;而不進行任何謀劃就盲目作戰,是最為愚笨的。謀劃涉及方方麵麵,要“經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計”。即從五個方麵分析研究,一是道,要看發動戰爭是否正義,是否得到百姓的支持,上下同心同德;二是天,晝夜、寒暑、風雨、季節等天氣狀況對戰爭有極大的影響;三是地,根據路程遠近、地勢險阻、地域廣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攻伐防守策略;四是將,將領是否足智多謀、賞罰分明、愛護士兵、軍紀嚴明、勇敢果斷等;五是法,軍隊的編製和管理是否合情合理,後備資源供給是否及時穩定等等。孫武綜合了自然和人事雙方麵因素,盡量使各方達到最佳的狀態。具體的衡量標準是“七計”,要看哪一方的君主更加得民心,哪一方的將帥智勇雙全,哪一方獲得天時地利,哪一方法令施行到位,哪一方軍隊的力量強大,哪一方士兵勇猛頑強、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分明。通過這些來判斷哪一方獲勝,“七計”是對“五事”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