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兵學聖典《孫子兵法》(1)(2 / 2)

智謀可以化解激烈的軍事衝突,平息一觸即發的戰爭,公元前630年,燭之武幫助鄭國擺脫秦晉兩大強國的圍攻就是一例。晉國和秦國聯合舉兵攻打弱小的鄭國,鄭國危在旦夕,鄭文公召來善於辭令的老臣燭之武,派他遊說秦穆公。燭之武接受這一重任後,秘密出城到秦軍陣營,恭恭敬敬地對秦穆公說:“大王,目前鄭國處在秦晉這樣兩個數一數二的大國包圍之下,自己也知道快要滅亡了。如果鄭國滅亡了對您有好處,那麼您發兵也是值得的。可是秦國和鄭國之間隔著一個晉國,鄭國的領土是不能直接並入秦國的,倒是很可能被晉國占有,既然這樣,您為什麼勞累秦國士兵來幫助晉國擴張版圖呢?晉國的實力增強了,相當於削弱了秦國,對秦國是十分不利的。大王您何不把鄭國留著作為遠方的夥伴呢?有什麼外出交流的使節還可以在鄭國休息,成為您東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地方。而且鄭國國君將感激您。您的敵人不是鄭國,而是忘恩負義的晉國,當年您幫助晉惠公立穩腳跟,他答應回國後把焦和瑕這兩個地方給您,可是他剛回去就開始修築防守的城牆,根本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晉國這次聯合秦國想吞並鄭國,其欲望是無邊的,那麼下一個要擴張的領地恐怕就是您的國家了。”秦穆公聽了這一番話,頻頻點頭,於是和眾將領商量後,帶著秦國的人馬撤退了。晉文公見此情形,本來想繼續攻打秦國和鄭國,但想起秦穆公在自己流亡的時候伸出援手,才得以奪回政權,所以晉國也就收兵了。

(二)兵貴神速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孫子·九地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裏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貴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孫子·作戰篇》)

戰爭需要耗費大量的物資,由於古時候經濟、交通不發達,如果離開本國,率兵長途跋涉,就要盡可能地節省一切勞力。在出發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輕便馬車、重型戰車、糧草、維持作戰所需的各種物資器械、與諸侯國往來的費用等,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備齊的,而是需要若幹年的積累,有強大的經濟、政治實力做後盾。率領越龐大的軍隊出征,每天耗費的人力物力越大,所以要講求速戰速決,時間拖久了,一方麵,士兵的銳氣會被挫傷,戰鬥力減弱,攻打城池就會耗盡所有的力量;另一方麵,軍隊長期在外作戰,國家財政將難以支撐,經濟逐漸蕭條,百姓生活每況愈下,而且,其他諸侯國很可能趁國內空虛發兵攻打,使軍隊措手不及。所以,為了避免大量從遠方運送糧草,孫武提出相應的對策,即“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善於帶兵的將領,不反複征集士兵,以免引起反戰情緒;糧草不多次運送,隻從本國帶來武器,糧草依靠敵國來解決,這樣軍隊就可以保證充足的供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