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篇 快樂頤養天年3
第三章 拿回你生命的自我控製權
有人曾說過,老年才是自我的真正開始,你也該借此機會享享清福了,兒孫自我兒孫福,你該放手的就放手,別把兒女的責任往自己身上攬,別為兒女的工作操碎心,也別再為兒女的婚嫁累壞了身,願你多為自己想想,拿回生命的主動權,找回自己年輕時的夢,過一個快樂、充實、多彩的晚年……
老爸老媽:
你們好!想跟你們說說上個月在我身邊發生的一件事,讓我感想頗多……
記得那天天氣十分悶熱,人們晚飯後都出去散步乘涼。鄰居王大媽家六歲的小孫子總是在奶奶家居住,他的生活基本上是由奶奶照顧著,因此小孫子和奶奶有著深厚的感情,更十分依賴奶奶。那天晚上,孫子吵著、鬧著讓奶奶帶他去看噴泉,王大媽就帶他去了。孫子和小朋友們在噴泉附近玩得不亦樂乎,回家時孫子說他累了,讓奶奶背著,夜色已深,奶奶眼神不太好,再加上四周閃爍的霓虹燈晃花了眼,從台階下來時一腳踩空了,在那突發的一瞬間,人的本能意識和條件反射應是雙手去撐地,以防止頭部和臉部著地,可是王大媽背摟孩子的雙手卻絲毫沒有挪動,而是依然緊緊地背摟著孫子,結果可想而知,她的臉部著實地趴在了水泥地麵上。那一幕真是慘不忍睹,她的麵部血肉模糊,而小孫子始終在她的後背上,安然無恙。
王大媽的此舉不僅僅是出於對小孫子的疼愛,也是出於對兒女們的愛及責任,她寧願自己受傷,也不想讓孫子受到絲毫的傷害。想想她一生為兒女們操勞,總算兒女們成家立業,結婚生子,本該是安享晚年的時候,還得承擔起看管小孫子的義務,這難道不是當今社會很普遍的現象嗎?一個人的一生似乎就是為了孩子而活著,從孩子出生、上學、立業、成家、生子,哪一步不凝聚著父母的血汗呢?總算熬到安度晚年的時候了,卻還要看管第三代,為兒女們承擔本應是他們應盡的責任,有的甚至在臨終時還放心不下,閉不上雙眼,這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
老爸老媽,我不想你們像王大媽那樣操勞,兒孫自有兒孫福,該撒手時就撒手,別把兒女的責任往自己身上攬,沒事多給自己找找樂,你們二老也該享享清福,安度晚年了,你們二老也要真正地為自己活一回啊!願二老開心每一天。
愛你拉的女兒
你還在為別人活嗎
乾坤扭轉不了,被動總可改變
有的人認為,自己退休了,人也老了,離天越來越遠了,離地越來越近了,輕視生存價值,在生活中漸漸迷失了自己,找不到以後人生的航向,常常失落悲觀。許多人退休後任子女擺布,子女叫幹啥就幹啥,寧願當保姆,整日為著三餐轉,與外界隔離,專為兒孫做家務。有的退休者把財產全部交給子女支配,由於財物的管理權不在自己手上,自己很難開口跟子女要錢,一切處於被動之中。這樣的生活給一些人帶來了一係列心理和生理逆差,使之無所適從。許多退休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因而產生情緒焦慮,多愁善感,對生活感到厭煩,以致失去生活樂趣和生存意義。退休後的被動生活,常常使他們感受不到生活的樂趣,常因情緒失衡,引發各種身心疾病,因此,建議退休老人不要被別人左右,拿回主動權,晚年找回自己青春的夢,豐富、充實退休後的人生。
該放手時就放手
中國的父母疼子女是出了名的,自己能省就省,隻求子女過上好日子,最好自己過世後還能給子女留下一筆豐厚的遺產。這似乎成了父母的義務。
父母們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若有個兒子,在城市則要給他買套房,在農村,盡全力就給他蓋一棟;若是女兒,就要給她存筆錢,辦嫁妝。否則就對不起子女。
受這種傳統意識影響,老人們到了晚年還要四處奔波,不得安寧,能多掙點就多掙點。
老年人這種過分在意遺產的態度,不但有損自己晚年的生活質量,也未必有利於子女的成長。林則徐說得對:“子孫若我,留錢幹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誌;子孫不如我,留錢幹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古往今來,子女們為龐大家產你爭我奪對簿公堂的事並不罕見。有句老話說得好:“家有藏書能教子,遺金滿堂常作災。”
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國式的老人,你應該學習朱德同誌,把遺產都交了黨費,淡化遺產意識,有就留點,沒有也就算了。別把給子女留份家產當做必須完成的任務,說實在的,你生他養他,替他操了那麼多年的心已很不容易了,何必還要在晚年把自己搞得那麼辛苦呢?
1子女的工作你莫操心
當子女麵臨下崗危險時,有些老人會怨自己無能,無法給子女安排一個好工作,若自己有錢有勢,子女又何必那麼辛苦呢?其實這根本就不是你的事,兒女大了就應該到社會中去搏擊風波,你還能管他一輩子嗎?也不應該管他一輩子,你沒必要自責。
社會上有權有勢的父母為自己兒女安排工作的現象是有,你看了也許會感到心理不平衡。但不經過奮鬥就能坐享其成的人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還是和你我一樣是普通人,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營造自己的生活。既然別人可以,你也可以,你的子女當然也可以。
子女們都還年輕,即使下了崗,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再上崗,也許還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工作呢!比起那些中年下崗還要負擔家中老小生活的人要幸運得多。你也要少為子女的工作操心,畢竟生活的五線譜需要自己來畫,不是嗎?
2兒女的婚嫁你別忙活
若子女到了婚嫁年齡還未有婚嫁跡象時,老人們就要開始忙了。對子女旁敲側擊不說,還找媒人安排一場接一場的相親,真有“皇帝不急,急死太監”的味道。
其實這些事本不必你太操心的。子女有子女的打算,你這樣替他們張羅忙活,你們的心情做兒女的都能夠理解,但你這樣瞎忙活未必是好事,沒準還幫了倒忙,把兒女有條不紊的生活弄得一團糟。
若你想早點抱孫子,可以直接和子女談談,可別催得太緊,那樣會引起子女的抵觸心理或反感情緒。
對於兒孫子女,老年人總是過分牽腸掛肚,常會使身心陷入過度疲倦之中,從而加速衰老。其實,老年人的這種操心大多是“操空心”。孩子們成人後,倘若對他們仍然像小時候那樣事事關心,處處不放心,對他們反而是一種束縛,造成年輕人的逆反心理,有時甚至成了兩代人矛盾的源頭。所以老年人可以為晚輩出出點子,想想主意,但不要包辦代替,應該放心讓他們自己去幹,不要過多幹涉。要相信年輕人總會成熟起來,畢竟你不能管他們一輩子,越早放手,他們可以越早學會獨立生活的本領。
盡快適應你的角色轉變吧
退休後,角色轉變的不適
有人幾十年都把工作當生命,平時從來沒有星期天、節假日,退休後每天都成了星期天。過去是處於社會舞台中心的“忙人”和“要人”,現在卻成了社會邊緣的閑人一個,誰都難免會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
和普通工人相比,擔任過一官半職的人由於落差更大,失落感就更強了,收入和待遇隨之減少,坐車也不太方便了,於是便嚐到了“世態炎涼”的滋味。
對大多數老年人來說,離退休後往往會遇到以下適應性障礙:
1思想上不適應
對於離退休後各方麵情況的變化,不少老年人不能正確認識與對待。因此,對這種社會環境不適應,對於從緊張忙碌的工作中退下來而感到不知所措,空虛、失落油然而生,抑鬱憂傷、沉默寡言、多愁善感、焦慮不安、悶悶不樂,思想上難以適應。
2情緒上不適應
老年人在離退休後,生活節奏明顯放慢,與原來的朋友、同事逐漸疏遠不見麵了,這時極度悠閑沉寂、無所適從的心理情緒逐漸滋長,進而產生失望、沮喪、冷漠、焦慮、怨恨等多種負麵情緒,這種負麵情緒會嚴重地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一些心身疾病,如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會相繼出現。
3生活上不適應
老年人在離退休後原有的生活規律被打破,不用按時按點上班了,由原來忙而不亂的緊張狀態進入到一種清閑自在、無拘無束的鬆弛狀態中,這對於一個生活作風嚴謹、責任心強、習慣於忙忙碌碌生活的老年人來說,無疑會產生一種無用感,認為自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已經被社會所拋棄,並因此而感到茫然若失,沒有寄托,無所事事。
4習慣上不適應
老年人在幾十年的勤奮工作中,在心理上及生理上已經形成了習慣,即有節奏的、按部就班的生活規律,這種習慣已經在大腦中建立了一個固定的生活模式,並形成了一種較為牢固的條件反射。一旦放棄這幾十年中形成的習慣,突然轉向閑散鬆懈而無規律的家庭生活,往往會有習慣上的不適應。
5社會角色的不適應
一般來說,老年婦女比較容易適應這種角色的轉變,而部分老年男性適應角色轉變較為困難一些,特別是在離退休之前是受人尊敬與愛戴的領導幹部,由原來的身居要職的權威性角色變成一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地位變了,角色也變了,也許不像以前那樣再發號施令了,故往往一時適應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