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是一個處處為民著想的好官,他存心為民,把百姓的利益看成是定國安邦之本。狄仁傑曾經官遷度支郎中,一次,高宗皇帝準備巡幸汾陽宮,任命狄仁傑為知頓使,讓其先行一步,負責布置皇帝一行人中途的食宿之所。皇帝此行要經過並州境地的妒女祠,當地有一個傳說,如果有女人穿著華麗的衣裳從妒女祠前麵的道上經過的話,就會招致風雷之變。因為皇帝一行人中,穿華麗衣裳的女子有很多,為了避免褻瀆所謂的神靈,並州長史李衝玄打算修一條新的馳道,準備征發數萬人。這次另開禦道的工程十分巨大,而且時間很緊,浪費的民力物力將會不計其數。狄仁傑對李衝玄說:“天子之行,一路之上有千萬人馬,天上的風伯來為天子清除灰塵,雨師來為他灑掃道路,區區的妒女如何能夠不避開呢?”於是便將此事作罷,讓皇帝一行人仍從原路走。這一舉措免除了並州數萬人的勞役,節省了大量的開支,減輕了百姓的負擔,並州百姓稱其為“狄青天”。唐高宗聽說此事後,不由得讚歎說:“真大丈夫矣!”狄仁傑真的很有魄力,又有處理問題的智慧,他存心為民,處事得當,不迷信妒女,並且還給帝王戴了一頂高帽子,即便是帝王對妒女有所忌諱,也會因他那句話而作罷,“一個受天神敬仰的天子怎會懼怕區區妒女的加害”。這也是狄仁傑的過人之處。
狄仁傑最有作為的時期是在武則天執政期間,這一時期他的經曆非常驚險,但是也更加表現出了他的非凡與偉大。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傑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當時的寧州為各民族雜居之地,因此民族關係非常複雜。在到任之前他便找來當地的人了解情況,並接受了一位部下的建議,使少數民族與漢族的關係得到了妥善的處理,因此郡人為他勒碑頌德“撫和戎夏,內外相安,人得安心”。當時禦史郭翰巡察隴右時,稱讚狄仁傑的百姓站滿了街頭,那陣勢讓郭禦史為之動容。於是,郭翰返朝後便上書武則天向其舉薦狄仁傑,狄仁傑因此升為冬官(工部)侍郎,出任江南巡撫使。任職後,當地的百姓向狄仁傑說明了當時吳、楚多淫祠的弊俗。狄仁傑聽後便奏請焚毀祠廟一千七百餘所,僅留下夏禹、吳太伯、季劄、伍員四祠,這個舉措使百姓的負擔大大減輕。在實行焚毀時,狄仁傑在當地選了幾位有德才的人,本來需要耗時半年的工程,僅四個月就完成了。可見其辦事效率之高。因為狄仁傑愛護百姓,善於處理各種政事,因此寧州的百姓為狄仁傑立碑,來歌頌他的功德。
垂拱四年(688年),因不滿武則天當政,博州刺史琅琊王李衝起兵造反,當時的豫州刺史越王李貞也起兵響應。武則天平定了這次宗室叛亂後,派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當時,因為此事被株連的人達到上千人,在監的有六七百人,籍沒者多達五千人。狄仁傑深知他們都是被迫在越王軍中服役的,事情敗露後又要承受反叛的罪名,這些人真的是很冤枉。因此,狄仁傑秘密上書武則天說:“陛下,我寫此書是為了請您能夠對被逼在越王軍中服役的百姓網開一麵,我不能公開地說這些,因為我怕別人說我為叛逆者求情,但是如果我不說,又會使您愛護百姓之名受損,這個奏呈我也是寫了又撕,撕了又寫。因為這些人當時也是被逼著幫著越王的,並非本意,如今因此事受到牽連,陛下應該憐憫他們,不要再給他們定罪了。”武則天是何等人,她之所以派狄仁傑處理此事也是有深意的,因為武則天當政已使朝野之中有很大矛盾,她也想緩和一下,不能樹敵太多。於是武則天聽從了他的建議,特赦了這批死囚,免了他們的死罪,將他們流放,這樣一來就安撫了百姓。當這些百姓流放到寧州的時候,寧州的百姓迎接並慰勞他們,並且自豪地告訴他們:“是我們的狄公救了你們的命啊,你們知道嗎?”於是兩州的百姓在紀念狄仁傑的功德碑前痛哭,並且祭拜了三日,這些流放的百姓才離開。等他們到了流放的地方也為狄仁傑樹碑來紀念他。這個動人的場麵在史書上也有明確記載,可見狄仁傑仁德的影響是多麼深遠。
當時,平定越王李貞叛亂的是宰相張光輔,他手下的將士仗著自己平定有功,在豫州之地大肆勒索,並向地方官索要財物,狄仁傑並不供給。他們便故意肇事擾亂當地治安,鬧得當地民心惶惶。張光輔為了能夠得到更多的戰功,想要處死已降的叛兵和百姓,然後向朝廷報告說是在戰場上殺死的,正直的狄仁傑沒有答應,反而怒斥張光輔殺戮降卒,以邀戰功的行徑。他說:“從前使河南民心不安的,隻有一個越王貞而已。如今一貞死而萬貞生。”張光輔問狄仁傑此話是何意,狄仁傑說:“您統領三十萬軍馬平定了越王之亂。然而您卻放縱他們欺壓百姓,讓無罪之人慘遭殺戮,這不是一萬個越王是什麼?當時叛軍以凶惡之勢威脅他們,他們不得已才入敵營,並且也是屈從,當我們朝廷軍隊來的時候,有數萬人前來歸順,並協助我們取得了勝利。而今卻要將這些有功之人殺死,是何道理。這恐怕會怨聲載道,上至雲霄了,如果能夠有上方寶劍壓到你的脖子上,我就是死也無憾了。”狄仁傑這般義正辭嚴,讓張光輔無言可對。但是他卻懷恨在心,他回朝以後便上奏皇帝說狄仁傑對自己出言不遜,致使狄仁傑被貶為複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刺史,入為洛州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