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的光亮是不會埋沒的,狄仁傑的才幹與名望,武則天已經知道了,並且漸漸地視其為親信。終於在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成為了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中書省)鸞台(門下省)平章事,開始了他第一次短暫的宰相生涯。身居要職之後,狄仁傑更加謹慎德行,修身齊家。有一天,武則天對他說:“卿在汝南之時,政績很好,很有作為,你想知道都有誰說了你的壞話嗎?”狄仁傑回答說:“陛下認為臣有過,臣一定努力改正,如果陛下知曉臣並無過失,那臣就應該慶幸了。臣如果不知道誰詆毀了我,會和他們相處得很好,所以臣還是不知道的好。”這般坦蕩豁達的胸懷讓武則天深為歎服。
武則天信奉佛教,因此大興土木建造佛像和寺廟,加重了國家的財政負擔,當時一些人利用佛教這一形式,危害國計民生。當時的皇親貴戚競相營造佛事,奏請度人出家為和尚,其中有不少弄虛作假的富裕人家的子弟,還有一些並不學佛的強壯男子也紛紛削發為僧,以逃避兵役。此風氣影響甚大,不但增加了人民的負擔,還使國家兵力匱乏。狄公看到這種情況後,用一個極其委婉的故事告誡武則天,他說:“在梁武帝時,有一位落難的書生,因為家道中落,便去投奔自己的姑媽。他姑媽家距離他家很遠,又沒有錢買腳力,他隻能一路步行,他走了很長時間的山路,因為很累便想找個地方歇息一下,但是四周人煙荒蕪,根本找不到休息之處。正在他十分焦急的時候,突然看到一個古廟,於是他敲門進去。給他開門的是一個小和尚,他說了自己的遭遇,小和尚便稟告師父,這位老和尚便給他安排食宿讓他在寺中住宿兩日。書生對老和尚的幫助很感謝,臨走時,他很虔誠地禮拜佛菩薩,然後恭恭敬敬地從身上摸出了兩文錢,他告訴老和尚這是他的全部錢財,希望能布施給寺廟,希望師父不要嫌少,老和尚看到他的真心,於是很感動,親自為他做回向。多年之後,這位落難書生時來運轉在朝做了大官,他帶領一隊人馬帶著上千兩的黃金來寺廟裏布施,可是老和尚卻讓小和尚為他做回向。”武後聽了很疑惑,便問狄仁傑原因。狄仁傑說:“這位書生也很奇怪,當日他僅有兩文錢布施,而師父親自給他做回向,而今帶了千兩黃金來布施,師父為何卻讓小師父給他做回向呢?老和尚說:‘當日公子傾盡所有布施佛菩薩,雖然僅有兩文錢,但是卻發自真心,我不親自給您回向,無以報答您的真心,而今您雖然帶了千兩金但是您的真心沒有當日真誠,所以讓我的徒弟給你回向就好了。’聽完老師父的話,這位書生感到很是信服。這個故事是說鬥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二文錢比千金還要重要。因此說‘佛不在外,悟之於心’。因此,真正尊重佛法並非是讓百姓負擔加重,這也不是佛菩薩的本意啊,佛教重的是實質而非形式。陛下,如今很多人利用佛教的形式來欺騙百姓,這樣於國於民都是禍患無窮的,希望陛下對於此歪風邪氣進行嚴厲打擊。以安定國家,撫慰百姓。”聽完此言,武則天便采納了他的意見,詔告全國審查僧徒,將那些不是真心修行而是逃避責任的富家子弟及精壯男子,驅逐出寺院,勒令他們還俗,使得這一風氣得到了很好的控製。朝野上下歡呼萬歲。“智者無仁”,但“仁者定慧”。狄仁傑能夠愛民如子,體恤百姓,因此他有智慧和能力為萬民請願,看到狄仁傑如此愛民的存心,我們可以明了狄仁傑的確無愧於曆代清官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