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德撫四夷,定國安邦(1 / 2)

在神功元年(697年)十月,武則天將狄仁傑召回朝中,官拜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這就恢複了狄仁傑的宰相職務。此時的狄仁傑已經成為輔佐武則天的重要大臣,狄仁傑深感個人責任的重大,因而盡心竭力地關心國家的前途。他提出很多有益於社會和國家的建議,在以後幾年國家的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他對待少數民族的政策,在今天看來仍具有進步意義。

狄仁傑認為對待少數民族應該以德使之安定,他曾上書說:“天生四夷,自古以來都在先王疆界之外,所以東邊抵達滄海,西邊阻隔流沙,北邊橫著大沙漠,南邊阻隔著五嶺。這是上天用以限製夷狄而隔開中原和外地。從典籍記載看,國家聲威教化已至三代時不能到的地方國。古時候,周宣王北伐至太原,文王將美好的教化推行於江漢流域。如今,三代邊遠之處,都已經成為我國的內地了,如果還對邊遠地區動用武力,在離國極遠之處求取功利,就會使我國府庫耗盡財糧,而又不能對那些人民征收賦稅,土地也不能耕種紡織,如果隻求取遠夷臣服的稱譽,而不致力於鞏固根本、安撫百姓,這樣根本不會定國安邦。前代的秦始皇和漢武帝已經是我們的前車之鑒,秦始皇為了擴充天下,不惜濫用武力,征集民力,使得天下百姓忍無可忍,以致於被人推翻。漢武帝也是極力追求擴大疆土、征伐天下,使人民不堪重負,很多人餓死,很多人為了生存隻好做了強盜,因此當時人民貧困,盜賊四起。幸好,漢武帝在晚年時悔悟,停止了征戰,減免賦稅,才使國家安定下來。如今陛下每年都征兵出戰,耗費大量的財物。為了鞏固西邊的四鎮與東麵的安東,軍事開支日益增大。百姓空虛貧乏、不堪負重。如今潼關以東地區大鬧饑荒,蜀漢地區的百姓顛沛流離,江淮以南征稅不停,使百姓不得不離開土地,為了生存做了盜賊。這樣一來,國家富強的根本已經動搖,這使我國的憂患加重。為了爭奪蠻夷的荒涼之地,我們沒有能力去安撫百姓。昔日漢元帝聽從賈損之的建議而廢掉了朱崖郡。漢宣帝任用魏相的計謀而放棄了車師屯田。他們不僅僅是不慕虛名,更重要的是他們不願意耗費太多的人力物力,加重百姓的負擔去舍本逐末,這正是亡國之策啊。近世貞觀年間,平定了突厥國,任命李思摩為可汗讓他來統治突厥諸部,這正是為了避免因戍守邊疆而征民遠去。夷狄反叛時去討伐他們,降服後再安撫,這真是推倒滅亡,鞏固存在的道理啊。如今,臣以為應該委任阿史那斛瑟多為高麗國的可汗,委托他治理四鎮,鎮守安東。這樣我們可以節省戍守安東的軍費,集中兵力於邊塞上,隻要他們侵犯我邊疆,就不必追究他們的責任,何必到其巢穴,與其計較長短呢?如果夷狄有冒犯之舉就讓他們還擊,如果沒有侵犯之意,就讓他們勤加防範,這種以逸待勞的作戰方式不是更加有利於邊疆的安定嗎?這樣一來,夷狄是客我方為主,他們疲憊而來,我軍正是養精蓄銳,哪有不勝之道理,吐蕃、突厥等輩也是如此,他們如果深入我軍,則必會被顛覆;如果冒犯,也不會得到什麼好處。這樣,數年之後他們必將臣服於我國,我們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得到安定。”這個建議對於定國安邦很有好處,許多有識之士都很讚同,但是武則天並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聖曆元年(698年),此時武則天年事已高,所以需要定立繼承人,這時武承嗣、武三思,多次勸說武則天立自己為太子,武則天猶豫不決。但是,狄仁傑以國家的江山社稷為重,深知如果將國家交予武氏後人定會給百姓帶來災難,並且會引起暴動,他以政治家的深謀遠慮,勸說武則天應該順應民心,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但是武則天也沒有同意。當時,大臣李昭德等也曾勸武則天還政於李顯,但是也沒有什麼結果。狄仁傑明白武則天想讓周朝能夠長存,怕還政於李,使自己的心血化為泡影,而自己的侄子的確是不成器,讓天下人擔憂,她並不想違背民意。狄仁傑了解了其中的原因後,從母子親情的角度勸說武則天:“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武則天說:“此朕家事,卿勿預知。”狄仁傑聽後,鄭重地說:“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位備宰相,豈得不預知乎?”武則天聽完有所感悟,於是便采納了狄仁傑的意見,親自將廬陵王李顯迎接回宮,立為皇嗣。狄仁傑知道盡管李顯並不是賢主的最佳人選,但是因為武氏奪政已經在朝野上下引起了不滿,如果不在立太子這件大事上做出順應民意的決定,定會天下大亂的。此舉也讓狄仁傑成為了再造唐政的第一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