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知人善任,推賢任能(1 / 3)

狄仁傑一生都在不斷地選拔人才,朝廷中很多有廉政愛民之稱的好官都是他舉薦的。

狄仁傑之所以能盡心盡力地舉薦人才,除了他自己的才德,還受另一個人的影響,他就是和狄仁傑同為宰相的婁師德。但是狄仁傑對婁師德表現得很傲慢,因為他認為婁師德是個沒有大才的人,卻占據高位,他很為有才德的人抱不平。其實,狄仁傑當宰相之前,是婁師德讓武則天知曉狄仁傑的才華的,他建議武則天對狄仁傑應委以大任,這也堅定了武則天召回狄仁傑任為宰相的信心。但是狄仁傑對此事卻一無所知,他認為婁師德不過是個普通武將,而且表現也很無能,根本不像是一個有將相之才的人物,認為他不該擔任要職,想將其調到外地。後來婁師德過世了,有一次,武則天與狄仁傑商討完國家大事後,讓狄仁傑與她去禦花園走走,在路上,武則天問狄仁傑:“你認為師德是否是賢德之人?”狄仁傑說:“他是一個很忠於職守的武將,是否賢德我就不知道了。”武則天又問:“那麼師德是否知人善任呢?”狄仁傑說:“我們曾經一起共事,據我所知他並未有此能力。”武則天笑著說:“但是,朕用卿卻是師德推薦的,由此看來他有這個能力。”狄仁傑有些疑惑,武則天看了出來,她叫人去拿以前婁師德推薦狄仁傑的奏章給狄仁傑。狄仁傑接過奏章後,看到上麵都是寫有讚歎狄仁傑如何有德才,並請陛下考慮委以重任之言辭。狄仁傑看後十分慚愧,歎息道:“沒想到婁公有如此盛德,平日裏我瞧不起他,隻是覺得他不中用就想讓他給賢才讓位。如此看來我真的是氣量太小了,真的是太不及師德。”經過此事後,狄仁傑便消除了芥蒂,更加努力地物色人才,向武則天推薦。

後人認為,最能體現狄仁傑知人善任這一美質,應該是狄仁傑為官的後期,即他年邁之後。在狄仁傑年邁之時,武則天曾讓他舉薦一名將相之才,狄仁傑向她推舉了荊州長史張柬之。他說:“您要的如果是風雅有才學的人才,那麼李嶠與蘇味道便是合適的人選。如果是治國的賢才,那麼張柬之便是合適的人選,他沉厚有謀,雖然年老但能斷大事,唯陛下急用之。”這位張柬之便是繼狄仁傑之後唐代著名的宰相。張柬之,字孟將,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襄陽)人。少補太學生,涉獵經史,尤好《三禮》,國子祭酒令狐甚重之。進士擢第之後,他累補為青城丞,曆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狄仁傑舉薦他時,其正出任為荊州長史,於是武則天將其升為洛州司馬。但是狄仁傑告知武則天他所舉薦的是治國的宰相而非司馬,由於狄仁傑的大力舉薦,張柬之被武則天任命為秋官侍郎。又過了一個時期,經過武則天的考察,發現張柬之的確是一位難得的人才,於是將其升任為宰相。

《東飛伯勞歌》是張柬之寫的一首詩——“青田白鶴丹山鳳,婺女姮娥兩相送。誰家絕世綺帳前,豔粉芳脂映寶鈿。窈窕玉堂褰翠幕,參差繡戶懸珠箔。絕世三五愛紅妝,冶袖長裾蘭麝香。春去花枝俄易改,可歎年光不相待。”表達了他對時間易逝的感歎,也表明了他雖然年歲已高,仍然存有為國效力的誌向。

張柬之沉穩有謀,果斷敢行。此時雖然年已八十有餘,但複唐雄心一直存留於心。原來其在早年任合州刺史時,便與荊州長史楊元琰相互有約:“他日你我得誌,當彼此相助,同圖匡複。”當張柬之入朝為相時,立即推薦楊元琰為羽林軍將軍,讓他控製京城軍權,以備李唐江山情況危急之時任用。在武則天生病甚篤、神智趨向不清之時,他的兩位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成了危害李唐政權的罪魁禍首。張昌宗、張易之平時依仗武則天的寵愛肆意妄為,因此樹敵甚多,他們怕武則天去世之後,自己無法圖存,所以暗蓄異謀,想奪取天下。當時的情況十分危急,如果不作出果斷的決定,肯定會天下大亂。這樣一來,當時士大夫匡複李唐江山的理想就更加難以實現了。在這個危機時刻,宰相張柬之決定用強硬手段讓天下恢複李姓。從現在來看,當時必須用這種發動政變的手段才能扭轉當時的混亂局麵,因此這個政變是正義的,並不是簡單的統治集團內部奪權的鬥爭。

張柬之與諸位大臣密謀商討此事,在諸事安排妥當之後,張柬之率領親信軍隊,直入玄武門,並派人強行從東宮找來膽怯疑懼的太子李顯,讓他隨眾人一起進入內殿之中。他們行動迅速,讓他們的敵人張昌宗、張易之措手不及。當張柬之的軍隊奔向皇宮時,張氏兄弟正在皇宮中飲酒作樂,等下人聽到外麵有動靜、告知他們情況的時候,張柬之等人已經快到武則天的寢宮了。當他們匆匆忙忙從武則天的寢宮中跑出來想打探一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時,正巧被張柬之等人碰上。應該說他們的生命是到了該結束的時候了,張柬之當下就決定將此二人就地處斬,斬了二人之後,張柬之等人帶著二人的首級直奔武則天的寢宮。在長生殿寢宮門口的侍衛環立拒進,張柬之見到這種情況,現金剛怒目相,大喝一聲“退下”,並且大聲說:“爾等不知道李唐江山要匡複了嗎?”長生殿前的侍衛看到這種情況非常識時務,將張柬之等人放行,張柬之等人便大踏步走進了武則天的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