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崩潰的邊界:美元何去何從(1 / 3)

第十章 崩潰的邊界:美元何去何從

本章導讀

貨幣是人類的偉大發明,從牛羊到金銀再到紙幣,貨幣的進化史體現了人類經濟的不斷發展。隻是,最終的發展未必是最完善的,以現代的事實來看,紙幣與金銀的徹底脫鉤就可能引發嚴重的後果,美元就是經典案例。

自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係確立以來,美元就一直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而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這個世界貨幣體係大大地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並讓美國處於最有利的地位。但1971年美國徹底廢除金本位後,情形就轉變了。美聯儲開始大肆印製鈔票,流通領域的美元變得越來越多,美元不斷貶值,通脹在美國形成。

從那開始,不管是從經濟角度還是從貨幣角度來看,美國經濟變成了一個不可靠的空中樓閣,雖然表麵極為堂皇,但卻毫無根基:它利用美元的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用不斷印刷的美元采購全球商品來消費,並向亞洲等地的美元外彙儲備國借錢過日子。當世界各國開始努力減少對美國的出口,並轉變外彙儲備方向(如歐元)時,美國的好日子就到頭了,2007年爆發的次貸危機正是美國模式難以為繼的表現。

貨幣變遷,以便利為導向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

——馬克思

自從人類社會產生分工之後,一個人自己勞動的生產物就隻能滿足自己欲望的一小部分。他的大部分欲望,必須用自己消費不了的剩餘勞動生產物來交換別人的剩餘勞動生產物來滿足。於是,一切人都要依賴交換而生活。如果買賣雙方都總是能夠各取所需,那麼人類的交易活動就很簡單。但現實生活是複雜的。甲想買乙的東西,乙卻想買丙的東西,丙可能想跟丁換東西……如果100名商人需要交換100種不同的商品,每個人怎麼才能得到他正好所需要的東西呢?

倘若進行物物交換就會非常繁雜,而且還浪費時間。比如說,一個擁有稻穀的農夫想買一把椅子,那麼他就必須找到一個需要稻穀的木匠。在這一交換形式下,人們往往需要經過多次交換才能夠最終換回自己所需的商品。因此,為了方便起見,人們便找到了一種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商品,它可以同其他任何商品和服務進行交換,這就是最初的貨幣(即一般等價物)。德文中的“錢”字(GELD)中,包含著“通用”(GELTEN)的意思,錢正是對所有商品都通用的。

人類社會早期,世界各地的貨幣有很多種形態:在非洲的某些地區,人們用牛的數目來衡量人的財富;在南海地區,人們把貝殼當作貨幣使用;在東歐是皮革……而蘇美爾人(是西亞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中下遊早期的定居民族,蘇美爾文明是全世界最早產生的文明)所用的金錠和銀錠,同牛和貝殼相比有著很多明顯的優勢:金銀在世界上的數量很少,一塊金錠,雖然體積不大,但價值不小;另外,這種金屬可以分割,不易損壞,不流失也不變質。貨幣為商品和服務的交換提供了便利,並使得勞動分工成為可能,從而提高了生產力和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交易過程中,貨幣媒介越簡單,經濟發展就越強勁。

盡管種類繁多,但任何貨幣都必須具備四個功能:一是以貨幣作為衡量不同物品價值的標準和計量單位。由於商品的貨幣表現即為價格,當所有的商品都以貨幣單位表現時,貨幣就為衡量不同商品的相對市場價值提供了簡單、方便的尺度,通過貨幣,我們可以輕鬆地將一種商品或服務同其他商品或服務聯係起來;二是貨幣可以充當商品交換的中介,即由商品—商品變成了商品—貨幣—商品,這為商品和服務交換提供了便利,這對經濟發展顯然有很大推動作用;三是貨幣可以暫時退出流通領域而作為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貯藏起來,這樣我們不必現在就把它用掉,而是可以存著錢,把這種消費能力轉移到將來的某個時刻;四是延期支付,即暫時不需要的貨幣可以借貸出去以獲得利息,這有利於擴大社會投資,促進經濟發展。正是基於上述四個功能,貨幣的購買力才不會發生變化。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貨幣的種類逐步減少(貨幣也有優勝劣汰),人們開始選擇最適合充當貨幣的商品,最終這種商品被鎖定在了黃金和白銀上麵。黃金具有成為貨幣的先天條件和優勢:黃金色澤鮮豔,是惟一不褪色、不生鏽的金屬;黃金價值高,便於攜帶,如果是牛羊做貨幣,攜帶肯定不方便;黃金易於分割,便於鍛造,可以滿足不同數額的支付需求……而黃金的這些優點也大大方便了借貸,借出多少黃金收回多少黃金一清二楚,不像牛羊還有胖瘦、健康疾病之分。

既然金銀有這麼多的優勢,為什麼還會出現紙幣?

遠在中世紀,由於歐洲商人頻頻往往輾轉於不同的城市之中,遠途的交易並不方便攜帶大量的金銀。所以,他們每到一座城市,他都會向當地的金匠交納一定數額的費用,以便存放自己的黃金。這樣一來,由金匠出具的收據便成為最早意義上的紙幣。而為了方便商人隨時都有可能取走他們存放的黃金,金匠必須儲備足夠多的黃金,以備不時之需。如果放貸數額過大,而儲備不足,那麼就有可能引起儲戶的懷疑,進而引發競相擠兌的連鎖反應。而這樣的最終結果就是金匠破產。

這也就是說,在幾百年前,人們就懂得,紙幣相對於黃金儲備必須要足夠保守才行,惟有如此才可以維持儲戶的信心,並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擔憂。

美元與金銀愈行愈遠

通貨問題,是我們每天都會碰到的,但在一萬人中隻有一人懂得它

——金·哈伯特

美元的曆史已有兩百多年,從最初的金屬貨幣,到以百分之百黃金為儲備的金幣券,再到與黃金的聯係有所減弱的聯邦儲備券,最後到不能回購黃金的聯邦儲備券,美元的“含金量”經曆了一個從強到弱再到無的過程,持有美元最終成為一件有風險的事。

1785年,美洲殖民地大會確定了美國貨幣,他們根據毛裏求斯總督和托馬斯.傑弗遜的建議把dollar(美元)作為標準貨幣單位名稱。18世紀的美國憲法規定:國會具有“鑄造貨幣,調議其價值,並厘定外幣價值,以及製定度量衡的標準”的權力;各州“不得鑄造貨幣;不得發行紙幣;不得指定金銀幣以外的物品作為償還債務的法定貨幣”。政府這般控製貨幣鑄造權和發行權,目的是就為了確保金屬幣的金屬價值與票麵價值相當。

在18和19世紀,西班牙金元是美洲殖民地最通用的貨幣,於是,1792年美國的《鑄幣法》最先將美元定義為371.25格令純銀,這剛好是西班牙金元的重量。到1857年,美元才取代了西班牙金元在美國的地位。

接著,186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國民貨幣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規定在全國範圍內實行法定存款準備金製度,並發行類似於中世紀金匠黃金收據的金幣券。它是由美國財政部發行的、以百分之百黃金為儲備的貨幣,持有人可憑此券兌取金幣。(此券應用了近半個世紀,直到1934年出台的《黃金儲備法》明令禁止私人持有黃金,金幣券從此退出了美國的經濟生活。)

應該說,金幣券的發行,是美國從金銀時代向紙幣時代的過渡。

1913年生效的《聯邦儲備法》建立了獨立的聯邦儲備係統後,才正式邁出了完全放棄金銀支撐的貨幣體係的第一步。(當時,美聯儲的主要職責包括監管銀行係統、製定貨幣政策,並充當整個銀行係統資金轉移的票據交換所。)

實際上,建立美聯儲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為了提供一種“優先貨幣”——聯邦儲備券。這是一種由私有的國家銀行發行的貨幣,可取代資質不一的個體私營銀行以票據形式發行的所有紙鈔。持有聯邦儲備券的人可以在任何一家聯邦儲備銀行兌換黃金或其他任何法定貨幣,包括國庫券、金幣或銀幣、銀幣券。聯邦儲備券雖然仍將美元與黃金掛鉤,但卻引入了其他形式的合法貨幣,如銀幣和以金銀為支撐的國庫券等,這就削弱了美元與黃金之間的聯係,為後來與黃金的完全脫鉤作了鋪墊。

1934年的《黃金儲備法》公布,開始將黃金從聯邦儲備券票麵上剔除。其上寫的回購條款為:“本券是對一切公私債務的法定支付手段,可在美國財政部或任何一家聯邦儲備銀行兌換法定貨幣”。由於隻是措辭上的變動,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但這絕對不是一件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