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石油紛爭:為了世界最昂貴的血液(3 / 3)

事情正在向不利的方向發展,石油供給短缺勢必會成為未來製約各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因此,眾多能源專家呼籲:一方麵,各國政府應當采取“激勵措施”,加大對石油資源的投資,因為,“如果在今後的3至4年內不加大投資,那麼在全球經濟上升的趨勢下,世界將不可避免地出現石油短缺的局麵”,另一方麵,除了開采和儲備石油,人們還應當及時尋找新型替代能源,以進入“後石油時代”。

這時,便有學者提出了以能源供應多元化、能源消費電氣化,以及進行能源結構的調整作為應對石油危機的方案,還有科學家提出可以利用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來代替石油。因為,該物質也可作工業燃料,且產量豐富,根據估算,世界上可燃冰所含有機碳的總資源量相當於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氣的2倍。目前僅在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儲量,就相當於中國陸地上石油總量的50%。不過,由於目前開采規模較小,開采成本較高。

新方法和新能源的發現讓全世界都暫時獲得了一絲放鬆,但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當石油資源的大門向人類關閉的時候,其他新能源的大門會向我們敞開麼?至少,現在的人們還是會看到那把因石油匱乏而高懸在各國工業生產之上的“達摩克利斯劍”,並體會到什麼是“以未來的名義”惴惴不安。

石油危機:敲響中國石油安全的警鍾

假定中國建立一個石油期貨市場,我們相信,這樣的市場建立對中國的石油工業來說,也許不可能一下子擁有在全球石油市場的話語權,但是至少創造了條件。中國市場建立起來以後,必然要尊重國際市場規則,但是也完全可以以合理的方式體現出自己的戰略利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研究員楊建龍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現代工業化建設的規模日益擴大,中國對石油的需求量也迅速增長。2002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繼美國之後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從此國內的石油消費需求逐年急劇膨脹。,

身為一個龐大的石油消耗體,中國2008年的石油消費超過了2億噸,因此,有專家預測, 2010年估計要消費3-4億噸石油。可到那時我國生產石油的能力估計是1.8-2億噸。於是,國內的石油產量在近年的徘徊不前,將會為我國的石油消費帶來巨大的障礙。

一向以“地大物博”著稱的中國,也要麵臨“油荒”了。其實,回顧中國的石油工業史,我們尚能看到,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一直是我國的基本特色。若拿我國的石油資源同其他國家相比,並不比別人遜色。以2003年為例,中國石油自產1.69億噸,在世界13個產量超億噸的生產大國中居第6位。

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人口眾多,大中小城市近百個,工業化生產消耗的石油非常多。據統計,在1993年至2003年期間,中國經濟維持了穩定快速的增長,相應的,石油的消耗量幾乎也增加了整整兩倍。石油的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張,缺口越來越大。中國顯然已經心有餘而“油”不足,若任其發展下去,石油問題就會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製約因素。

中國該怎麼辦?繼續依賴進口麼?

根據能源專家提供的數據,中國的石油進口一直呈現連年加速增長的態勢,2004年,進口量為1.2億噸;2005年,進口量為1.3億噸;2006年,進口量為1.4億噸;2007年,進口量約為2億噸,2007年,進口量約為2億67萬噸。逐級被突破的億噸大關,警告著中國目前麵臨的危急局勢。一些國外機構甚至預測,將來,中國會取代美國,成為中東和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

這樣的消息怎樣看都不會讓人感到高興,相反,卻不禁引起了眾多能源專家的擔憂。因為他們認為,中國的石油安全,正麵臨威脅。

一方麵,分析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很容易發現,石油的比重已經達到了1/4強,雖然沒有美國等發達國家有高達40%之多,但石油對經濟的重大意義早已超過煤炭等其他燃料。隨著現代化生產的進一步開展,中國對對石油的依存度將越來越高,抵抗原油市場突發性時間的能力也越來越差。

另一方麵,依據目前中國的發展形勢,在未來20年內,如果未能找到合適的替代能源,石油將仍然是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基礎。而前麵的數據也表明,石油在我國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在逐步提,因此,如何能為中國尋找到穩定安全的石油能源供給,將是我國日後發展的一大難題。

再者,身為世界大國之一的中國,並沒有良好地建立起石油戰略儲備。根據中國政府發布的石油藍皮書上表明,中國目前沒有正規性的戰略性儲備庫存,中國石油係統內部原油的綜合儲備天數僅為21.6天。如果出現突發事件,中國首先受到威脅的恐怕就是石油安全。那麼,該怎樣加強能源安全,有效化解外界風險,減輕油價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又成了中國必須麵對的另一個課題。

情勢的危機已經引起了國內眾多專家的關注,他們競相提出建議,以期望能為中國解決石油問題。首先,他們提出政府應當控製甚至減少社會對石油的使用量。即鼓勵企業轉變能源策略,發展能源多元化的產業,從而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並且,還需要積極開發新的石油替代能源,以徹底上解決中國對石油的龐大需求問題。

其次,專家們認為,石油安全戰略不是孤立的,而是國家能源戰略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除了要優化能源結構,降低能源結構中的石油比例,進而降低國民經濟發展對石油資源的過分依賴外,還需要迅速建立起相對完善的石油戰略儲備。(建立可維持60~90天的國家石油儲備體係)。根據石油藍皮書的建議,中國必須搶在2010年之前完成這項工作,並將石油安全戰略納入國家整體安全戰略之中,

此外,中國還應當積極參與到國際石油市場的競爭中去。即,中國可以通過石油貿易直接購買石油,也可以通過“走出去”戰略,到富有石油的地區開發石油。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會長譚竹洲認為,“中國就應該利用現有技術、資金到非洲、南美洲等地區去開發石油,實現石油供應的多元化。”況且,這樣的戰略也利於我國積極控製國外石油資源。

當然,除了這些之外,中國還需要加強同國際性和地區性的能源體係進行合作,同其他國家積極地進行石油領域的合作。這樣,既能得到資源,又能讓自己國家的石油體係安全係數增高。

事實上,對於中國來說,這些建議都是非常有利並需要積極付諸實現的。因為,我國若想在將來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的地位,就必須解決本國的石油安全隱患問題。更何況,為了保持中國目前的發展速度,為了解決每年至少7%的經濟增長和每年3000多萬人的工作和生活問題,中國不得不迅速地“招應”石油危機。換句話說,石油問題能否良好的解決,將牽扯到中國是否能處理好更多更複雜的社會問題。

參考文獻

1.宋洪兵:《貨幣戰爭》,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7月

2.王宇:《金錢戰爭》,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年4月

3.(美)布蘭茲:《貨幣貴族》,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3月

4.亞伯拉:《貨幣戰爭中的猶太人》,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年2月

5.(美)約翰.唐斯:《美元大崩潰》,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5月

6 .李隆旭:《萬億美元的神秘家族》,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1月

7 .王音浩:《資本戰爭》,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

8.(美)戈登著,祁斌:《偉大的博弈》,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年1月

9.(德)恩道爾著,趙剛等譯:《石油戰爭》,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年4月

10.車耳:《財富幻象》,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年5月

11.(美)施特勞斯著,王同寬等譯:《華爾街之子——摩根》,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0月

12.(日)大森實:《華爾街大佬摩根》,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年6月

13.孫健,白全民編著:《每天讀點金融史(1-4)》,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11月

14.程企藩:《世界百年企業巨頭傳》,北京,九州出版社,1996年5月

15.(克)艾根?凱撒?科迪著,曹澤枝等譯:《第六帝國——羅斯柴爾德家族秘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8年5月

16.(美)理查德.比特納:《貪婪、欺詐和無知——美國次貸危機真相》,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7月

17.辛喬利,孫兆東:《次貸危機》,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年3月

18.《對話》欄目組編著:《華爾街風雲》,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年1月

19.廣天響石編著:《直擊華爾街風暴》,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年2月

20. 張紀康主編:《索羅斯與金融風暴》,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21.肖偉中、馬雋著:《金融殺手:喬治?索羅斯全傳》,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7年11月

22.(英)查爾斯?麥基:《大癲狂: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全民瘋狂》,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23.(美)費雪著,王海琳,朱紅燕譯:《榮光與原罪:一部真實而震撼人心的美國金融列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年6月

24.李詠,徐競:《政府的“糧”》,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年11月

25.康麗:《88位世界富豪的成長記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11月

26.(美)安迪森?維金:《美元的衰落》,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廣東,2008年8月

27.張建華等著:《紅色風暴之謎:破解從俄國到蘇聯的神話》,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年2月

28.中央電視台《中國財經報道》欄目組:《次貸颶風的未解之謎》,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