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造成進攻的突然性,埃、敘還特意把開戰的時間選定在伊斯蘭教齋月(穆斯林白天齋戒)和猶太教贖罪日(教徒當日齋戒,停止一般公務活動)。以色列因沒有事先的防備,在戰爭初期損失慘重。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再次達成石油減產計劃,逐月減產5%,並逐一向西方禁運,以“回饋”站在以色列背後的美國。美國對此惱怒不堪,立即對以色列進行戰略支援。隨後,以色列實施快速動員,采取重點用兵,先北後西的作戰方針,很快扭轉了被動局麵。此役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協調下結束。但是,由於阿拉伯國家對石油的減產、禁運和國有化,卻導致了二戰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1982年6月,還是在同一塊土地上,以色列再次受美國的攛掇,以其在駐英大使被巴勒斯坦遊擊隊刺殺為借口,出動為數10萬的軍隊,向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遊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在不到10天的時間裏,以色列就占領了黎巴嫩約3000千平方公裏的領土,幾乎讓黎巴嫩失去半壁江山。
不用說,這次戰爭仍舊是以往對石油資源爭奪戰的延續。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為的就是想在黎巴嫩建立一個親以政權,以便於自己掠奪石油資源。最後,還是在聯合國的調解下,以色列才結束這場戰鬥。
從根源上講,五次中東戰爭都是圍繞著“仇恨和石油”兩個主題,一次次的在阿拉伯國家、以色列(以及以色列背後的美國)之間發生,無一例外。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損失多少人力和財力,兩方總是會因最有力的理由——石油——來發起戰爭。盡管,現在這些戰爭已經成為曆史的一個片段,但圍繞著石油的爭奪還遠沒有結束。尤其在當今世界石油市場供不應求、油價猛漲,石油危機不斷的背景下,各國對石油都產生了強烈的占領感,針對石油的爭奪日漸激烈。所以,直到現在,這片土地上仍不得安寧。
石油效應:掀開1973年石油危機幕後
石油輸出國和消費國在世界石油市場穩定方麵享有共有的利益。歐佩克成員國多次告訴我們,石油不是被用來解決政治衝突的武器。沙特阿拉伯和其他產油大國已經確認,他們仍將是世界石油市場的可靠供應者。”
——美國官員 格林伯格
1973年,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由於阿拉伯國家針對以色列和美國使用了“石油武器”,從而引發了世界上發生了第一次石油危機。頓時,國際市場上石油價格猛然上漲兩倍多,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
結果,阿拉伯國家的這次出手,對世界上工業發達的國家造成了嚴重的衝擊。據悉在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其他眾多國家的經濟增長都顯著下降。油價對各國經濟的重大影響,讓全世界的人民都大為震驚,他們發現,除了戰爭以外,又一樣新的恐怖事件誕生了——石油危機!
事實上,整個過程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多年來,中東地區的石油開采一直受到美國等西方大國的幹涉。以1950~1973年期間為例,這段時間裏,原油價格被世界上的七大公司人為地壓得很低,平均每桶約1.80美元,僅為煤炭價格的一半左右,出現了“油不如煤”的怪異現象。
原本阿拉伯國家就對美國等創造的資本主義舊的石油體係,就不滿。再加上西方世界對石油的需求急劇增長,但西方石油公司卻不肯對主要生產石油的發展中國家的提價要求作出讓步,這更是讓雙方矛盾日益激化。最為關鍵的是,美國一向支持阿拉伯國家的“死敵”以色列,試圖利用以色列來控製中東的石油資源。
所以,借著這場戰爭,阿拉伯國家決定掙脫美國等石油壟斷資本對中東石油產銷的控製,並給予它們一次沉重的教訓。
1973年10月,阿以雙方爆發第四次中東戰爭。為了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阿拉伯國家立即將石油引入戰爭,作為戰略武器進行抗爭。在幾個國家政府首腦的精心策劃下,采取了以下舉動——
“10月6日,敘利亞率先切斷一條輸油管,黎巴嫩立即響應,關閉了輸送石油的南部重要港口西頓。
10月7日,伊拉克將其下巴士拉石油公司裏的美國公司股份收歸國有。
10月16日,海灣地區的科威特、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卡塔爾、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五個阿拉伯國家和伊朗決定,將海灣地區的原油市場價格提高17%。
10月17日,阿爾及利亞等10國參加的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部長級會議宣布,立即減少石油產量,決定以9月份各成員國的產量為基礎,每月遞減5%;對於美國等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國家的石油供應,逐月減少5%。
10月18日,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中的阿布紮比酋長國決定完全停止向美國輸出石油。接著利比亞、卡塔爾、沙特阿拉伯、阿爾及利亞、科威特、巴林等阿拉伯主要石油生產國也都先後宣布中斷向美國的石油運輸。”
一場為了捍衛國家主權和反對美國石油壟斷的戰爭,隨著中東戰爭的打響而在石油領域內全線鋪開。起初,阿拉伯國家還聲勢強大,占據優勢,但後來以色列利用狡猾的策略,扭轉了戰爭局勢。不得已,戰爭以阿拉伯國家戰敗告終。
盡管,在戰場上,阿拉伯國家沒能贏得對以色列的勝利,但在石油領域裏,它們卻著實給了幾大資本主義國家強烈的打擊,並間接地引發了全世界的石油危機。
1973年10月,美國國內的原油庫存已經出現枯竭現象,同時阿拉伯的原油禁運,致使美國每天至少減少兩百萬桶的進口石油,致使美國石油資源的儲備日迫底線。沒過多久,美國的許多工廠就因缺乏石油而紛紛倒閉,數以萬計的工人下崗。
資源的日益匱乏,社會失業人口的增加,迫使美國拉響了“國家能源警報”。政府先是大幅削減了公路、橋梁、醫院和學校的投資以用來償還銀行債務,然後發布了一係列節省石油的緊急措施,例如減少班機航次、限製取暖用油,星期天關閉全國加油站,禁止和限製戶外燈光廣告等等。除此以外,美國國會還通過法案,授權總統對所有石油產品實行全國配給。
不過,美國本土上還是出現了大麵積的“油荒現象”。尤其是日常生活中汽油的減少,讓民眾們產生了恐懼心理,全都駕駛汽車湧入加油站,造成了紐約城裏排長隊加油的擁堵現象。而美國國防部正常石油供應也縮減成了原來的一半,軍隊上的石油供給更是無法滿足。
為讓阿拉伯國家停止這場“石油報複”,美國恫嚇阿拉伯國家將以武力占領這些國家的油田,但阿拉伯國家卻對美國發出強烈反擊——隻要美國膽敢武裝入侵,就立即炸毀油田和有關設施,徹底摧毀美國在中東的全部石油利益。這回,美國的霸氣消失了,再也不敢“舊事重提”。
同一時刻,在歐洲大陸上,油價的上漲也帶來了強大的衝擊。根據當時的統計,德國的石油進口因油價上漲極大地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花費增加至170億馬克。並且,因油價上漲,德國的經濟出現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高達8%。其農業和運輸業幾乎全軍覆沒,而重要的工業性部門也陷入了深重的危機。著,恐怕是在30年代“大蕭條”後,出現的最可怕的現象。
至於那些發展中國家,麵對石油價格的突發性攀升,他們更是苦不堪言。原本自身國內就缺乏石油資源,再遇上能源價格居高不下,各國無力支付,險些讓化工產業遭受滅頂之災。據悉,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1974年,發展中國家承受了總額為350億美元的貿易赤字,比前一年增加了整整4倍。
1973年底,這次石油危機在席卷了大半個地球後慢慢結束。在這次危機中,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被迎頭痛擊,阿拉伯人民也揚眉吐氣。但可憐的是,其他毫無瓜葛的國家,也都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因此,才有書中寫道——“石油危機所產生的政治和社會影響對其他無辜的國家來說,隻能用“災難”二字來形容。”
石油匱乏:危懸的“達摩克利斯劍”
目前的全球石油庫存低於五年平均水平。這與沙特阿拉伯石油大臣納伊米(Ali Naimi)13日早些時候發表的言論大相徑庭。
——美國能源部長博德曼
作為世界上最早對石油有所記載的國家,中國宋朝的學者沈括在1080年就發現和考察了石油礦藏與用途。他說:“鹿延境內有石油……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鬆木有時而竭。”確實如沈括所預見的那樣,石油資源在現代“大行於世”,被普遍地應用為工業發展的重要能源,不過,沈括的預言也並不全對,因為,石油不是“生於地中無窮”,而是如樹木一樣,也會麵臨資源枯竭。
這一點,在爆發1973年石油危機的時候,世界各國就已經有了深刻的體會。如今,全世界更是一直讚同——石油資源是有限的。
那麼它有限到什麼樣的一個程度?
依據2007年11月石油礦業聯盟發布的預告,上麵說,“世界上能夠生產的石油將在68年後枯竭”。也就是說,用不了一百年,世界就將進入一個沒有石油的世界。作為不可再生資源,石油的減少讓其顯得愈發的珍貴。
據2007年的美國《地理》雜誌報道,全世界每天需要消耗石油8000萬桶。其中,美國是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在它之後,依次為日本、中國、俄國、德國等。目前,世界上約50%的石油供應都依靠數量有限的大油田,而這些油田經過幾十年的開采,都逐漸步入了減產和衰退階段。,但是石油業的減產和衰退,並沒有讓人們停止大規模的開采,相反,各個國還是在讓石油資源超負荷的運作。
有關專家指出,自從1980年以來,石油的年產量就已經超過已探明的油田的儲藏量,也就是說,如果人們不對石油的應用加以節製,不久的將來,人們將麵臨更多因石油而引發的衝突甚至戰爭。而根據權威能源專家的進一步估算,世界上現有探明的石油儲量為1.1萬億桶,但是依照目前全世界的使用量,仍有9000億的能源缺口。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人類對石油的需求是無限的。更確切的說,隻要那些同石油有關的工業沒有徹底從地球上消失,那麼各國對石油的需要就是沒有止境的。以日本和印度為例,在日本,從培育玫瑰的溫室取暖到肥料,從工業產品到日用品,沒有一樣不與石油密切相關。所以其石油消費中依賴進口的程度達到99%。在印度也是如此,它日均石油消費量達200多萬桶,而平時的石油需求中也有70%依靠進口。並且,預計在未來15年時間裏,印度的石油需求預計可能增長一倍以上。可以看出,這兩個石油進口大國,偏偏又是不具備大量石油儲備的地區。石油的匱乏之於它們,將會在未來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