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石油紛爭:為了世界最昂貴的血液
本章導讀
一位能源專家說, “如果說19世紀,是煤炭的世紀,那麼20世紀,就是石油的世紀!”因為,在步入20世紀前,世界的主要應用能源是煤炭。而當跨入20世紀後,伴隨石油的大量開采,它已取代了煤炭成為了能源界的主人。從那一刻起,石油便被人們奉為“黑色的金子”、“工業的糧食”,並像血液一樣完全地被融入到國家的經濟、社會的發展之中,維係著整個世界的工業運轉,甚至社會穩定。
作為一種天然資源,石油是上等的化工原料,是現代工業化發展的必須動力,是各國求之不得的寶貴資源。但,也正是這點“原始”,在眾多國家的大規模開采後,逐漸變成了越來越有限的資源。
麵對一種不可能“用之不竭”的資源,各國都深感擔憂。就如專家彼得·r·奧得爾論斷的:無論按什麼標準而言,石油工業都堪稱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行業,它可能是唯一牽涉到世界每一個國家的一種國際性行業。也就是說,石油完全有能力牽扯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影響一國的未來競爭實力。
毋庸置疑,就在各國意識到這一點時,石油就成了國際政治和經濟博弈的焦點,成為軍事和外交中不可規避的主題。幾乎所有的人都相信,在這個世界上,誰控製了石油,誰就控製了世界局勢的走向。在這種形勢下,圍繞著石油的爭端已無法避免,隻是在被卷入石油之爭時,人們根本不知道石油帶給我們的未來,是否也會如它一般黑暗。
石油之史:黑色金子的出現
控製了石油,你就控製了國家;而控製了糧食,你就控製了人類,如果你控製了貨幣,你就控製了世界。
——亨利·基辛格
石油,作為能源使用已有很長一段曆史,但由於對其缺乏了解,很多人都以為石油是近現代才被發掘出來的。實際上,石油早在幾千年前就已悄悄地闖進了人類的生活。就在人類文明剛剛萌生不久的時候,石油的衍生物就被人類開采使用了。
公元前3000年前的古代中東美索不達米亞地方,人們發現了一種從地麵裂縫滲出的半固體黏軟瀝青,它具有特殊的特性,可以被用於建築砌牆、用藥及引火照明。將其加以提煉,還能夠製出用於焚燒的油狀物質。在中古時代,歐洲的很多地方都有這種地表滲油的記錄,例如歐洲的巴伐利亞、亞爾薩斯、漢諾威、加裏西亞(先後隸屬於波蘭、奧地利及俄羅斯)等地都曾有類似的現象出現,甚至在此基礎上,加裏西亞還發展出小規模的以手挖坑、采油、提煉以產生蠟油的石油業。
在中國,也有關於石油的早期記載。在宋朝,沈括的《夢溪筆談·雜誌一》一書中就記錄到:“ 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 高奴縣 出脂水,即此也。” 明李時珍也有記載《本草綱目·石一·石腦油》:“石油所出不一。國朝正德末年, 嘉州 開鹽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近複開出數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於井爾。”
根據上麵的描述,可以知道,早期,石油的主要用於照明,並且作為一種廉價且好用的原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被頻繁使用。後來,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下,石油化工產業逐漸形成,石油的地位也才漸漸重要起來。
1853年,波蘭科學家阿格納斯·盧卡西維奇(Ignacy Lukasiewicz)通過蒸餾,從原油中得到了煤油。第二年,在靠近波蘭南部克羅斯諾(Krosno)的Bobrka發現了第一個“岩石油”礦,盧卡西維奇在Ulaszowice附近建造了第一家煉油廠。作為一種新鮮事物,盧卡西維奇的產品和生產技術很快就在人們中間傳播開來,而石油蒸餾工藝也逐漸為人們所熟悉。通過這項技術,人們得到了更能充分燃燒的燃料。最讓人們感到欣喜還不是這個,而是,這種資源除了能用於燃燒,還能夠通過提煉從中得到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石蠟、瀝青等多種物質。這些物質最後都成為了工業生產中的必需品。
沒用多久,石油便風靡了世界各地。1870年代俄羅斯部份地區的船舶逐漸放棄體積龐大攜帶不便的燃煤或木柴,而用原油煉完蠟油之剩餘物充當航行裏海的燃料。隨後,橫越西伯利亞的大鐵路也采用了石油原料。1903年萊特兄弟製造飛機時,為了更便於飛行,使用了汽油為燃料。1905年使用汽油推動的內燃機車輛的市場占有率擊敗蒸汽車輛,最終推動著運輸工具進入石油的時代。同時,煉油技術的屢次突破,讓原油的提煉量越來越高,煉製的汽油柴油及噴射機燃料等數量逐漸增加。這更為石油的廣泛應用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時至20世紀60年代,以石油為基礎的產業越來越多,石油的使用量隨之增大,順理成章地,石油取代了煤炭,成為世界“頭號能源”。世界上的國家對石油的依賴性漸漸增加。
矛盾在這個時候出現了。由於,石油資源是一種天然資源,因此,它的分布是極其不均衡的。根據現有勘測的材料來看,地球上,約3/4的石油資源集中於東半球,而剩餘1/4在西半球。從地區上看,約有51.3%的石油儲量集中在波斯灣及墨西哥灣和北非油田,而其他地區則都隻有少量的存量。
可是,不同的國家對石油的需求因其發展程度不同而有著很大的差別。例如北美、西歐、亞太三個地區的石油探明儲量不超過世界總量的22%,而其石油消費卻占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近80%,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美國有三分之二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而歐盟的情況更不樂觀,它有70%的石油消費依靠進口。
西方大國對石油的迫切需求與其石油資源擁有量的嚴重失衡,讓石油問題變得十分敏感。圍繞油氣資源的爭奪也不斷升級。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作為一種經濟的能源,石油是一種最終將被耗盡的有限資源。如此一來,關於石油的控製和爭端成了國際事務中討論的關鍵。
為能增強本國的能源儲備實力,美國,日本,德國等還紛紛製訂了資源戰略,明確規定了石油儲備的目標和規模。政府儲備加上民間儲備,美、日、德的石油儲備量分別相當於本國158天、169天、117天的石油消費。
積極的儲備讓人們緊張的神經獲得了短暫的放鬆,但石油能源的日益枯竭,還是讓各大強國間的局勢充滿變數。為了石油,人們不敢去想象自己將會采用的手段,甚至有預言說,資本主義大國會在不久的將來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來掠取石油。真假與否,沒有人能給予準確的答複,但不得不認同的是,石油的確會是個契機。
石油大戰:緊係中東的資源儲備
你想統治世界,就要控製石油。一切石油,無論哪裏。
——米夏埃爾·科隆
盡管到目前為止,石油並沒有引發世界性的戰爭,但是,自從進入現代以來,它就已經同局部戰爭緊緊地連在了一起。尤其是在一塊擁有世界探明石油總儲量65%以上的土地上,戰爭頻頻因石油而爆發,
想必大多數人已經猜到,能被滿足這樣條件的地區隻有一個,那就是中東地區。作為全球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局勢最為動蕩、戰爭最為頻仍的地區之一,中東一直是世界關注的焦點。不僅僅因為它局勢混亂,更是因為它擁有著為世人所覬覦的石油儲備資源。
根據相關的記載,目前僅僅發生過的中東戰爭就有五次,而它們沒有一次不是因爭奪石油而起。
第一次中東戰爭發生在1948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正是石油被普遍應用的初級階段,剛剛具有替代煤燃料的趨勢。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中東的大規模油田一一被開采,並以較低的價格進行運輸。通過出口石油,中東國家成為世界上少有的富庶國家,這漸漸引起了其他強國的關注,並成為各國爭奪的目標。就是為了這塊“富得流油”的土地,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首先開動了爭奪戰——
1948年5月14日,阿拉伯國家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借口土地疆界問題出兵近4萬人,聯合進攻以色列(此時以色列剛建國)。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為了應對外敵,以色列累計出動了10萬人分別三次進行反攻與進攻。起初,交戰雙方不分伯仲,
後來,因阿拉伯國家內部缺乏統一指導,各自為政,以色列趁機襲擊,終將它們打敗。1949年7月,戰爭結束。
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被引爆。表麵上,此次戰爭的直接起因是埃及國有化蘇伊士運河。因為,1936年時,英國和埃及曾簽署雙邊條約,規定到1949年,英國軍隊將從埃及大部分土地上撤離,但是將保留在運河區的駐軍,並租用運河地區的基地20年。期限將至,但英國沒有撤軍,而是想繼續控製蘇伊士運河。對於英國等西歐國家來說,蘇伊士運河是其運輸石油的主要渠道,倘若失去這條石油大通道,英國就必須繞過非洲好望角來運輸石油。英國首相的艾登還聲稱:“沒有蘇伊士運河運入的石油,英國和西歐的工業便不能保持正常運轉。” 基於英國工業化生產對石油的依賴,英國政府絕不會輕易放手。
10月29日,英法和以色列共同進攻埃及。同時,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之間的衝突,加劇了戰火的燃燒。相應的,阿拉伯世界統一口號,共同切斷向英法供應石油的經脈,給予英法以致命的打擊。對於英法等國的“不義之戰”,全世界人民都對埃及給予聲援,英法不得不在重大的資源壓力和輿論壓力下,火速撤離埃及。
在此次戰爭中,阿拉伯國家第一次使用了“石油武器”。也明白了石油可以帶來多大的“威力”。不久後各大石油生產國,在伊拉克巴格達組建了一個新的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
第三次中東戰爭發生在1967年。美國同蘇聯此時正針對中東資源展開激烈的爭奪。在美國的慫恿和支持下,以色列決定向阿拉伯國家發起進攻。以埃及封鎖亞喀巴灣為借口,以色列派出大批戰鬥機,直飛阿拉伯國家進行偷襲,並先後占領了西奈半島、加沙地帶、耶路撒冷東城區等地區。原本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就是“死對頭”,以色列的小人行徑,讓阿拉伯國家非常憤怒。他們再一次拿起了“石油武器”。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等國立即宣布對美國石油禁運。
不幸的是,阿拉伯國家因被突襲,損失慘重,還是輸掉了這場戰爭。約旦、埃及、敘利亞先後被迫同意停火。結果十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
阿、以兩方的新仇舊恨越積越深,為尋求報複,奪回被以色列占領東部地區和蘊藏豐富石油的西奈半島,1973年10月,埃及和敘利亞向以色列進行了突襲,正式啟動第四次中東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