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敬業工作,與公司分享成長
用行動帶動業績,用結果成就敬業
有總是從無開始的,是靠兩隻手和一個聰明的腦袋變出來的。
——西班牙著名小說家 鬆蘇內吉
業績是優秀員工的標誌,也是敬業工作的一部分;敬業依靠業績來證明,而業績是靠行動獲得的,企業是員工努力證明自己成績的戰場。無論何時何地,如果你沒有做出成績,你就永遠是受別人擺布的棋子,甚至是一枚被棄用的棋子。
通常而言,一個成功老板的背後,必定有一群能力卓越、業績突出的員工。如果你在工作的每一階段,總能為企業創造最棒的業績,你就能提升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出色的業績將使你成為一位不可替代的重要人物。
在當今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檔案記載的有兩個人,一個是美國先鋒種子公司的創始人,世界春玉米高產紀錄的保持者;一個就是李登海,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的創始者。
在我國育種領域,有“南袁北李”之說。“南袁”是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北李”就是指李登海,緊湊型玉米研究的創始者,被稱為“雜交玉米之父”。
據介紹,30多年間,李登海先後選育玉米高產新品種30多個,6次開創和刷新了我國夏玉米的高產紀錄。這些新品種獲得了大麵積的推廣,最多時推廣種植麵積占到全國玉米總種植麵積的1/3。
李登海一向低調,少有人知,他培育的“掖單”係列高產玉米種子卻是家喻戶曉。用自己培育的“掖單”係列玉米良種即緊湊型取代平展型玉米,使20世紀末緊湊型玉米在中國種植比例迅速增長到80%以上,這是李登海為中國玉米種植作出的又一重大貢獻。
20世紀80年代末,在我國玉米緊湊型觀點同平展型觀點僵持不下的時候,國家農業部依據李登海等科學家的卓越貢獻,適時提出將全國玉米種植由平展型向緊湊型轉移。1990年9月2日,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一次全國玉米生產會議在萊州市召開,頗有現場會之意。
李登海為確立緊湊型玉米新的主體地位不遺餘力。他在原玉米研究所的基礎上進一步創建起農科院,組織全國12個省市玉米主產區,發起成立了我國第一個緊湊型玉米研究會,並聘請北京科教電影製片廠拍攝發行影片《緊湊型玉米高產栽培》。
李登海每年都無償將試驗示範種子發送給全國幾百個科研單位,將自己的“478”等自交係無私提供給其他育種專家。全國許多地方利用“478”組配成的新的緊湊型玉米雜交種有40多個通過審定。在中國,育種、栽培通常屬於兩個領域,而李登海是兩副重擔一肩挑。他用自育的緊湊型玉米良種,配以精準栽培模式,突破了平展型玉米的高產極限,先後5次創下全國夏玉米單產最高紀錄,並一舉創下畝產1096.29公斤的夏玉米世界單產最高紀錄(平展型玉米單產最高700公斤左右)。
李登海曾調侃自己的工作是當全國人民的“廚師”:“中國人多地少,要實現農民的增收,就要靠我們農業科技工作者拿出最好的農作物品種。”
德謨克利特是古希臘的雄辯家,有人問他雄辯之術的首要是什麼?他說:“行動。”第二點呢?“行動。”第三點呢?“仍然是行動。”把這一觀點運用到工作中,就是不管你有多麼完美的計劃,也不管你把準備工作做得多麼天衣無縫,光靠說和想是永遠達不到目的的。
隻有行動才能改變自己,隻有行動才能改變生活,隻有用行動才能創造出業績,因此,在工作中最聰明的做法就是勇往直前,帶著敬業的信念,放手去做。隻要行動起來,就會出現奇跡,成功也會離你越來越近。對於公司而言,一切以業績為導向,是公司保持優勢生存,締造常青基業的根本保障。放棄了對業績的堅守,就放棄了生存的底線。相應的,個人的人生價值也是行為伴隨著結果才得以體現,人生的境界是靠非凡的奮鬥結果來升華。在行動中贏得令人矚目的結果,才能向大家證明自己的能力,因為業績是衡量人才的標準。一位曾在外企供職多年的人力資源總監頗有感觸地說:“所有企業的管理者和老板,隻認一樣東西,就是業績。老板給我高薪,憑什麼呢?最根本的就要看我所做的事情,能為企業創造多大的業績。”可見,現在就是一個以業績論英雄的時代。
比爾·蓋茨說:“能為公司賺錢的人,才是公司最需要的人。”無論你從事哪一行,你都必須用良好的業績來證明你是公司的珍貴資產。誰為公司創造的業績多,誰的薪水就高。你想在公司裏成長、發展、實現自己的目標,都需要用業績來保證。用行動創造業績,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隻要你能創造業績,不管在什麼公司,你都能得到老板的器重,都能得到晉升的機會。
思考閱讀:
工作中, 你是一個善於紙上談兵的員工,還是一個行動派員工?
實力贏得自尊,有業績才會受尊重
為了某一個人才,我會不顧一切地求他,即使是對他百般吹捧、奉承也在所不惜,甚至還會厚著臉皮去拍他的馬屁。
——標準石油公司創始人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
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老板首先考慮的是公司的生存與發展,高帽戴著再舒服也比不上公司利潤的增長。因此,老板心中最高分數的職員,一定是那些成績斐然的員工。在工作中,榮譽隻屬於那些創造優秀結果的員工。台下十年功,台上三分鍾,在行動中贏得令人矚目的業績,出類拔萃,你就是冠軍,才能向大家證明自己的能力,隻有這時,你才有資格去談論過程中的酸甜苦辣。
李朝進,安徽三建公司海外部塞拉利昂使館項目機修工,全國技術能手、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四次被安徽三建評為企業標兵、革新能手及精神文明先進個人。
他被職工親切地譽為“革新專家”、“技術全能”;他完成大小技術革新等上百項,為企業節約資金280多萬元;他在國外的出色表現,還受到外國專家的交口稱讚。
1985年李朝進走進安徽三建公司,與建築工地上的機械打交道,工地成了他常說的“俺的家”。他幹一行愛一行,無論流動到哪裏,白天工作再忙再晚,碰到難題,晚上便在簡易工棚挑燈夜戰。他愛請教工程技術人員、老師傅,愛查閱技術資料,積累的各種專業技術書籍達上百冊、資料有千餘份。他通過學習掌握的技術在塞拉利昂大使館官邸改造工程中,派上了大用場。
2002年,李朝進剛到塞拉利昂時,大使官邸工程中有一個6噸的高架水箱,要安裝在一個15米高度的地方。如果能夠租到吊車,這就不是一個太大的難題。但當時非洲的條件相當艱苦,沒有吊車,李朝進於是發揮包括焊接、吊裝在內的技術特長,根據水箱的重量,果斷自製吊杆,在計算好吊杆承載力的基礎上,經過3天的時間就把水箱全部裝完了。
安裝使館防盜報警係統,對李朝進也是個考驗。項目技術難度大,使館人員無力解決。然而李朝進沒有猶豫,他利用平時所學,調試主機及檢測磁控開關、遠紅外探測頭等,熟練掌握各種功能數據後,進行各個監控點安裝及主機調試。10天的日夜奮戰後,防盜報警係統終於安裝成功,為企業創造了10多萬元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