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敬業工作,付出汗水收獲幸福(2 / 3)

由此可見,無論身處何種崗位,如果做每一件工作都擁有敬業精神,對待自己的工作多盡一份心、多出一份力,紮紮實實地向著既定目標邁進,那麼他的一生將是豐富多彩的,無數事實表明,工作能夠詮釋價值,敬業的人生更精彩。

閱讀思考:

你認為如何才能實現個人價值?你認為公司給你提供了什麼樣的機會?

敬業工作,奉獻自我才能成就自我

人應當像蚯蚓那樣,永遠不知辛勞地在漆黑的泥土中探索,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獻給耕耘的事業,為後人留下一片片鬆軟的沃土。

——三洋公司創始人 井植薰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無論崗位如何、能力如何,都在有意無意地自我奉獻著,也在不知不覺中享受著他人奉獻的成果。在奉獻中我們收獲快樂,獲得內心的滿足。

奉獻是一種精神,源於一種利他的自覺性,是為了國家、社會、組織和他人利益而自覺自願犧牲自身利益的一種精神,社會和組織需要這樣的精神。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奉獻自我,不僅自己內心獲得成就和滿足感,而且能找到生活的意義和真諦。這樣的環境下,它會形成一種鏈條式的傳遞,形成一種自願、自覺、不計回報的良性循環。平時我們要把工作看成一種享受,從中感受幸福和快樂。

她25年如一日,天天麵對一群智力低下、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在這特殊的崗位上無私地為智殘人員奉獻著愛心,並且盡職盡責,無怨無悔。

21歲的張麗娟剛被分配到白城市社會福利院做護理員時,不僅感到害怕,甚至有些心灰意冷,她不斷地進行換位思考,說服了自己,並不斷調整心態,虛心向院裏的老護理員學習請教,用心觀察、揣摩每一個院民的脾氣、心態和接受能力。

要做好智殘人員的護理工作,並非易事。對正常人來說,吃、喝、拉、撒、睡、洗是最簡單不過的事情,但對智殘人來說,這些完全是混亂的。有的晚上睡覺不知起床大小便,經常尿在床上,有的大便後還隨便塗抹到牆上。張麗娟每次都耐心地為他們收拾。但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治標必先治本,要引導他們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行為能力。於是,她開動腦筋,想出一個個辦法。她用糖果來哄他們,誰起床就發給誰一塊糖。這一招還真靈,開始是30分鍾叫一次,到後來一個小時、兩三個小時叫一次,漸漸的,他們終於養成了起床大小便的習慣,還知道了上廁所。

這樣,張麗娟不僅改進了護理工作,也成了院民最信任和最喜歡、最離不開的人。好多難管理的人,都在張麗娟的護理下變好了,變聰明了,也快樂了。1999年,張麗娟被提升為呆傻生活區主任,她的擔子加重了,工作卻更加出色。每天,她都提前一個小時到崗,晚上很晚才下班,甚至整夜工作在院裏。前年院裏對呆傻生活區進行房屋改造,一些人住在臨時房間,怕出問題,她幾乎天天住在院裏,與服務人員一起搬磚篩沙清垃圾,臉曬黑了,手磨起了泡,人瘦了一大圈……

整整25年,張麗娟就是這樣辛勤忘我地工作在這個特殊的崗位上,為這個特殊的群體貢獻著特殊的愛。她心裏裝的全是別人,在平凡中顯示出高尚,在普通中展示出超群。

張麗娟25年如一日,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奉獻,任勞任怨,全心全意,她的人生不隻精彩,更是意義非凡。這種精神狀態是整個靈魂與所從事的工作全部融合而達到的境界。

施與總會有回報,成功的法則就是這樣。也許你的某次付出,甚至好多次付出都沒有回報,但是,如果你堅持做下去,堅持做一年、兩年、一輩子,你將獲得你想象不到的回報。

懷著勇於奉獻的精神去做事,才能把工作做好。在職場中,奉獻是每一個員工博取成功的製勝法寶。正如通用電氣公司前CEO傑克·韋爾奇所說:“任何一家想靠競爭取勝的公司都必須設法使每個員工敢於奉獻。”敢於奉獻的人是企業爭搶的香餑餑,員工樂於奉獻的最直接結果是企業的不斷發展,而自身也能從工作中獲得更多的樂趣。

奉獻不是虛假的奉承,更不是一種職場生存的“把戲”,而是源自感恩的一種自發行為。奉獻並不僅僅有利於公司和老板,對於個人來說,為公司奉獻自己的才幹,也是一種重大的投資,對未來的發展極有幫助。它能夠增強個人的魅力,開啟神奇的力量之門,發掘出無窮的智慧。奉獻精神也像其他受人歡迎的特質一樣,是一種習慣和態度,是你的一筆珍貴的財富。懂得感恩,無私奉獻,將使你的心靈得到淨化,使你更加謙虛,更加受人尊敬和愛戴。

閱讀思考:

工作中你是一個樂於奉獻的人嗎?你相信有付出就有回報嗎?

敬業是一種幸福,與家人分享敬業果實

幸福不在於擁有金錢,而在於獲得成就時的喜悅以及產生創造力的激情。

——美國前總統 富蘭克林·羅斯福

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人們的渴求完全或部分得到滿足時的感覺,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

人的一生,有1/3以上的時間是用在工作上的,如果我們不能在工作中獲得幸福感,意味著我們將在不幸福中度過1/3的人生。

陳舊的書櫥裏摞著一疊一疊的紅色證書,老人獨獨挑出一本,上麵寫著:“按國家規定的高級技師任職條件,經考核合格,特發此證,編號:001號。”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名叫劉海珊,獲得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勞模等幾十個榮譽。憑著“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他從一個半文盲的三輪車工人成長為技術尖子。

“剛到上海那會兒,我連路牌都認不全,因為不大識字。”當時僅15歲的劉海珊靠著一輛三輪車,撐起了整個家。

就這樣,車輪轉過了10個年頭,1958年,25歲的他麵臨著失業。1956年國家正在對資本主義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原本三輪車的主要客戶是私營企業的小業主,這群人正在逐步消失,客源沒有了,工作自然難保。“這個時候國家建設需要勞動力,而身無任何技能的我也得到上崗的機會,來之不易啊。1958年,我到了上海建設機器廠(現為上海建設路橋機械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