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忠告一:做“有誌”之人
李嘉誠先生身上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是年輕學生學習,其中一點就是他能夠在少時立定誌向,決心將來要創一番大業。
在李嘉誠先生13歲時,他要為自己、為母親、為弟弟妹妹擺脫貧困的生活而奮鬥。李嘉誠所想的並不是個人利益,而是他作為家中長子,就需要擔起整個家庭的重擔。當時香港的經濟環境比現在落後得多,生活艱難、人浮於事,哪有現在香港人這般富裕?貧困使不少香港人三餐不繼,莫說是企求他日顯貴,就是能夠保證溫飽,已是不少人的理想,甚至是夢想。
李嘉誠先生也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正如以上所講,通常生活在這樣環境之下的人,很多人追求的就是三餐之食,哪敢再有什麼奢求?但是,我們要向李嘉誠先生學習的,就是他在一個如此惡劣的環境之下,除了潔身自好,不自暴自棄之外,還毅然立誌要開創一番事業。這種推動他事業成功的精神,確實值得我們敬佩,值得我們學習。
誌向就是一個目標,一個推動自己不斷向前、不斷進步、不斷打破現有生活狀況的原動力。誌向就像在大海中航行的船所駛向的方向。沒有這個方向,這條船就不知道何處是岸。
李嘉誠先生說過:“士人第一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誌則斷不會甘為下流。”
李嘉誠先生少年便有大誌。他能夠成為當今世界上一個成功人士,是有原因的。
目標是指路的明燈人們外出旅遊,總要有個目標;人們實施工程,總要繪出藍實際上,人們隨時隨地的言談和行動,也都是有一定的目的的。人們常把自己的一生比作旅程,對每個人來說,這隻有一次的人生旅程,怎麼能沒有自己的明確目標呢?
選擇和確立自己的目標,這是人生的定位意識。什麼是定位?平常開會,總會有會務人員給每個與會者的座位前擺上一個姓名牌,這就是定位。但人生的定位,包括某一階段和某一方麵的定位,隻能由自己來選擇和確定。我是誰?我能幹什麼?我喜歡做什麼?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我要達到什麼目的?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些問題,如果一個人總是搞不明白,那麼就隻能說他是個糊塗蟲、隻會混日子。由此可見,自我意識是否積極,價值取向是否正確,對於一個人能否切實有效地選擇人生,爭取發展確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今天,市場競爭日漸激烈,知識經濟提出挑戰,以往那種一切聽從組織安排的想法,實在脫離實際,無法適應社會環境了。如果習慣於領導叫幹啥就幹啥,不能揚長避短,你怎麼辦?
突然叫你下崗怎麼辦?就業時,人家問你能幹什麼,你怎麼答?
積極的人生不僅是有事可做,而且是要求得發展,爭取成功,那就必須要有人生的定位、奮鬥的目標。
目標是你成功之路上的裏程碑,能對你成就事業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我們都是在實現一個又一個目標的過程中不斷改變、提高自己的。我們不可能在起始階段就具備完備的能力和完美的思維和行動方式,隻有在這個過程中,才能漸漸改變、完善自己的能力和方式。
確立目標的原則可適用於各個不同的生活層麵,而最基本的目標還是人生的終極目標。人們可以發掘最根深蒂固的價值觀。人們的一舉一動,一切價值標準,都必須以此為依歸;也就是由個人最重視的觀念或價值來決定一切。我們應該時刻把人生目標謹記在心,每一天都要朝此邁進,不敢須臾停頓。
認定目標也意味著:每著手做任何一件事前,都要先認清方向。如此不但可對目前所處的狀況了解得更透徹,而且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也不致誤入歧途,白費工夫。
林肯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間打鐵鋪的火爐上正燒著一個大圓鐵,鐵燒紅以後,放在鐵床上,打鐵人把它做成一把刀。可是做好以後,打鐵人並不滿意,隻好把它放回火爐上繼續燒。
這一次,打鐵人想把它做成整理花園的工具,結果又不滿意,於是打鐵人又把鐵放回火爐中。這一次,打鐵人把它稍微打圓了一點,想做成馬蹄。
不料這次又失敗了,打鐵人心裏很茫然,他再一次把鐵棒丟進了火中,卻不知道要做成什麼東西才好。
灰心之際,就把鐵棒扔入了水中,忽然聽見咻的一聲,於是他自嘲地說:雖然剛才什麼東西都沒有做出來,不過至少咻了一聲。
下麵我們再來看看這樣一則故事:
有位哲學博士於田野中漫步沉思,發現水田當中新插的秧苗竟排列得如此整齊,猶如用尺丈量過一般。
他不禁好奇地問田中工作的老農是如何辦到的。
老農忙著插秧,頭也不抬地回答,要他自己取一把秧苗插插看。
博士卷起褲管,喜滋滋地插完一排秧苗,結果竟參差不齊,不忍卒睹。
他再次請教老農,如何能插一排筆直的秧苗?老農告訴他,在彎腰插秧的同時,眼光要盯住一樣東西,朝著那個目標前進,即可插出一列漂亮的秧苗。
博士依言而行,不料這次插好的秧苗,竟成了一個弧形,劃過半邊的水田。
他又虛心地請教老農,老農不耐煩地問他:“你的眼光是否盯住一樣東西?”
博士答道:“是呀,我盯住那邊吃草的水牛,那可是一個大目標啊!”
老農:“水牛邊走邊吃草,而秧苗也跟著移動,你想,這個弧形是怎麼來的?”
博士恍然大悟。這次,他選定遠處的一棵大樹。
成功的果實如同田裏的阡陌。你願意擁有一片排列整齊的漂亮成果,抑或是參差不齊、扭曲歪斜的結果?
沒有大到不能完成的夢想,也沒有小到不值得設立的目標。
在開始您偉大事業的時候,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是極其重要的。
沒有明確目標的人生,或目標不斷飄移的人生,所得到的成果正如博士所插的秧苗一般。
一個人隻有朝著確切的目標行動,才能把夢想化為現實,才能拚搏成功。
卡耐基說:“不甘做平庸之輩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追求目標,才能調動起自己的智慧和精力。”
在現實生活中,確有許多“平庸之輩”又有不甘平庸之心。這是一個積極入世的人不容回避的問題。盡管不可能人人都有轟轟烈烈的人生,但是能使平凡的人生稍許較常人不平凡一些,盡可能比別人強一些,是肯定能辦到的。
我們需要提升生存的智慧,思考成功,追求卓越,對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人生的幸福等問題交出較完美的答卷。不甘平庸,崇尚奮鬥,正是人生之歌的主旋律。
沒有明確的目標,沒有目標的努力,顯然如竹籃打水,終將一無所有。
目標是構成成功的基石,是成功路上的裏程碑。目標能給你一個看得見的靶子,你一步一個腳印去實現這些目標,你就會有成就感,就會信心百倍,向高峰挺進。
每一個奮鬥成功的人,無疑都會有一個選擇方向、確定目標的問題。正如空氣、陽光之於生命那樣,人生須臾不能離開目標的引導。
曾經有兩名瓦工,在炎炎烈日下辛苦地建築一堵牆,一名行路人走過,問他們:“你們在幹什麼?”
“我們在砌磚。”一個人答道。
“我們在修建一座美麗的劇院。”他的同伴回答。
後來,將自己的工作視為砌磚的瓦工砌了一生的磚,而他的同伴則成了一位頗具實力的建築師,承建了許多美麗的劇院。
為什麼同是瓦工,他們的成就卻有著如此巨大的差別?
其實,我們從他們兩人不同的回答中,已經可以看到他們之間不同的人生態度——前者把工作僅僅當成工作,後者則把工作當做一種創造。前者在那兒隻知道把一塊塊磚砌到牆上去,別的一概不知不問;後者不僅是在把磚砌到牆上去,而且他的目標很明確,要修建一座美麗的劇院。
兩個人在做同樣的工作,一個有目標,一個無目標,這就是造成兩人成就不同、命運迥異的根本原因。
有一位哲人說過:“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頭腦中把它建成了。”
這種對自己的未來進行設計、規劃的過程就是事業目標規劃的過程。
規劃不但使我們的行動有依據,人生有意義,還能激勵我們的鬥誌,開發我們的潛能。
這仿佛是個定律。在人生的前方設定一個規劃,並且把它不僅當做一個理想,同時也把它當做一個約束;就像跳高,隻有設定一個高度規劃,才能跳出好成績來。
誌當存高遠能否有高尚遠大的誌向,這將對個人前途有重要的影響。如果有高尚遠大的誌向,並為之堅持不懈地奮鬥,將有所成就;如果漫無目的地混事,隨波逐流,將會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
成功的人,一定會有極大的抱負、極高的理想。“胸懷大誌”這四個字是對成功人士最好的形容。
李嘉誠先生如果當年沒有胸懷大誌,也一定不會有今天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