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忠告五:做“獨立”之人2(2 / 3)

的基石,因為缺乏自立精神和自理能力的人,連自己都管不了,還能談發展成功嗎?即使你的家庭環境所提供的“天賦地位”是處於天堂雲鄉,你也必得先降到凡塵大地,從頭爬起,以平生之力練就自立自行的能力。因為不管怎樣,你終將獨自步入社會,參與競爭,你會遭遇到遠比學習生活要複雜得多的生存環境,隨時都可能麵對你無法預料的難題與處境。你不可能隨時動用你的“生存支援係統”,而是必需得靠頑強的自立精神克服困難,堅持前進!

自立,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關係能否實現自主、超越的前提,是立國、治國、強國的根本原則;對於個體的人來說,則是立身、立誌,從而把握主動生存和自如生存的關鍵。當今世界,重視青少年的自立教育已成為重要趨勢。因為在市場經濟、知識經濟接踵而至的時代,對自立精神和自立能力的優化,不僅是新技術革命的需要,更是能力培養的智能化的需要。新技術革命所依賴的正是牢固樹立在自立基礎之上的創新精神,能力培養的智能化所不可缺失的正是在具有強大自立能力基礎上的獨創性思維。同時,市場經濟體製所苛求的自主意識,知識經濟所強調的自主創新,也都要求強有力的自立精神和自立能力的支持。這一切,都把對自立精神的覺悟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顯赫地位。因此,說它是主體意識覺醒的莊嚴宣言,一點兒也不含有誇大的成分。

獨立自主方不失真我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活就要活出個色彩,留也要留下個良跡。

我們要做生活的主角,不要將自己看做生活的配角;要做生活的編導、主角,而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生活的觀眾。

我們要做自己命運的主宰。心理學家布伯曾用一則猶太牧師的故事闡述一個觀點:凡失敗者,皆不知自己為何;凡成功者,皆能非常清晰地認識他自己。失敗者是一個無法確定地對情境做出反應的人;而成功者,在人們眼中,必是一個確定可靠,值得信任,敏銳而實在的人。

要駕馭命運,從近處說,要自主地選擇學校,選擇書本,選擇朋友,選擇服飾。從遠處看,則要不被種種因素製約,自主地擇定自己的事業、愛情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你的一切成功,一切造就,完全決定於你自己。

你應該掌握前進的方向,把握住目標,讓目標似燈塔在高遠處閃光。你得獨立思考,獨抒己見。你得有自己的主見,懂得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你不應相信有什麼救世主,不該信奉什麼神仙皇帝,你的品格,你的作為,就是你自己的產物。

的確,人若失去自己,則是天下最大的不幸;失去自主,這是人生最大的陷阱。赤橙黃綠青藍紫,你應該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和特有的色彩。相信自己創造自己,永遠比證明自己重要得多。你無疑要在騷動的、多變的世界麵前,打出“自己的牌”,勇敢地亮出你自己。你該像星星,像閃電,像出巢的飛鳥,果斷地、毫無顧忌地向世人宣告並展示你的能力、你的風采、你的氣度、你的才智。

人是生來就受到主客觀方方麵麵條件牽製的。做一個人,將自己的願望約束在條件許可的範圍內,就少了許多痛苦。你也許不能改變別人,但你能掌握自己,支配好自己,這本身就不失為智者的表現,不失為一種充實,不失為一個稱得上幸福的人。

唐代高僧寒山與拾得兩人的對話,很值得玩味。

拾得問:“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又如何處之?”

寒山答曰:“隻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再過幾年,你再看他。”

對他人的譏諷、貶損之言行,不被其擾心,不被其擊倒,保持一份平靜灑脫的心境,能處之泰然,是不易的。然而,這確是戰勝困厄,收獲成功的良好品格。

一個人要會欣賞自己,器重自己,信賴自己。有了這種心態,你就不會輕易視他人的眼色行事,而保持住自己獨特的奮鬥個性。

正如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在這個世界上,也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我們每一個人在這世上都是獨一無二的。以前既沒有像我們一樣的人,以後也不會有。遺傳學告訴我們,人是由父親和母親各自的24條染色體組合而成的,這48條染色體決定了這個人的遺傳因素,每一條染色體中有數百個基因,任何單一基因都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事實上,人類生命的形成真是一個令人敬畏的奧妙過程。

即使父母相遇相愛孕育了我們,也隻有三百萬億分之一的機會出現一個跟自己一模一樣的人。這是猜測嗎?當然不是,這完全是科學的事實。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嶄新的、獨一無二的。如果我們要獨立自主,想發展自己的特點,隻有靠自己。但這並不表示我們一定要標新立異,並不是說我們要穿奇裝異服或是舉止怪誕。事實上,隻要我們在遵守團體規則的前提下保持本色,不人雲亦雲,不亦步亦趨,就會成為我們自己。

保持本色這一問題,與人類曆史一樣久遠了。詹姆士·戈登·基爾凱醫生指出:“這是全人類的問題。很多精神、神經及心理方麵的問題,其隱藏的病因往往是他們不能保持自我。”安吉羅·派屈寫過13本書,還在報上發表了幾千篇有關兒童訓練的文章,他曾說過:“一個人最糟的是不能成為自己,並且在身體與心靈中保持自我。”

一個人放棄本色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去模仿別人,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麵轉,這樣就把別人的特色誤以為是自己應該追逐的東西,而漸漸失去自我。放棄自我,模仿他人是成大事者的忌諱。

可是這種模仿他人的現象在好萊塢就相當嚴重。好萊塢著名導演山姆·伍德曾說過:最令他頭痛的事,是如何幫助年輕演員保持自我。他們每個人都想成為二流的拉娜·特勒斯或三流的克拉克·蓋博。“觀眾已經嚐過那種味道了,”山姆·伍德不停地告誡他們,“觀眾現在需要點新鮮的。”

山姆·伍德在導演《別了,希普斯先生》和《戰地鍾聲》等名片前,好多年都在從事房地產,因此他培養了自己的一種銷售員的個性。他認為,商界中的一些規則在電影界也完全適用。完全模仿別人絕對會一事無成。“經驗告訴我,”山姆·伍德說,“盡量不用那些模仿他人的演員,這是最保險的。”

做你自己!這也是美國作曲家歐文·柏林給後起的作曲家喬治·格希文的忠告。柏林與格希文第一次會麵時,已聲譽卓著,而格希文卻隻是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作曲家。柏林很欣賞格希文的才華,並且以格希文原來所能賺的三倍薪水請他做音樂秘書。可是柏林也勸告格希文:“不要接受這份工作,如果你接受了,最多隻能成為歐文·柏林第二。要是你能堅持下去,有一天,你會成為第一流的格希文。”

格希文接受了忠告,終於成為當代極有貢獻的美國作曲家。

即使成名人物如查理·卓別林在未出道前也曾放棄過自我。卓別林開始拍片時,導演要他模仿當時的著名影星,結果他一事無成,直到他開始塑造出自己的風格,做回自己,才漸漸成大事。鮑勃·霍伯也有類似的經驗,他以前有許多年都在模仿他人唱歌跳舞,直到他發揮了自己機智幽默的才能才真正走紅。

當瑪麗·馬克布萊德第一次上電台時,她試著模仿一位愛爾蘭明星,但沒有成功。直到她還自己以本來麵目——一位由密蘇裏州來的鄉村姑娘——才成為紐約市最紅的廣播明星。

美國鄉村樂歌手吉瑞·奧特利未成名前一直想改掉自己的得克薩斯州口音,打扮得也像個城市人,他還對外宣稱自己是紐約人,結果隻招致別人背後的訕笑。後來他開始重拾三弦琴,演唱鄉村歌曲,才奠定他在影片及廣播中最受歡迎的牛仔地位。

既然所有的藝術都是一種自我的體現,那麼,我們隻能唱自己、畫自己、做自己,不管好壞。我們隻有好好經營自己的小花園,也不論好壞。我們也隻有在生命的管弦樂中演奏好自己的一份樂器。

愛默生在他的短文《自我信賴》中說過:“一個人總有一天會明白,嫉妒是無用的,而模仿他人無異於自殺。因為不論好壞,人隻有自己才能幫助自己,隻有耕種自己的田地,才能收獲自家的玉米;上天賦予你的能力是獨一無二的,隻有當你自己努力嚐試和運用時,才知道這份能力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