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忠告五:做“獨立”之人2(1 / 3)

第五章 忠告五:做“獨立”之人2

試想,要是那個擺服裝攤的老板不要他了呢?

要是不要他的話,他肯定會迅速找到另一個可以追隨的人。今天他是服裝攤老板的隨從,明天他可能是某個小官僚的秘書;今天他可能是人家的秘書,明天他可能是人家的仆人。

有著這樣的依賴心理,他怎麼能夠獨立成事呢?他怎麼能夠成為一個事業成功的人呢?說到底,他出來闖蕩世界,又有什麼意義呢?

他出來闖蕩世界之前,是想跟著人家的。他以為人家成功了,他作為跟在後麵的人,也會跟著成功。

這個青年,就這樣帶著依賴心理在闖蕩。結果呢,可想而知,他不可能混出什麼名堂來,最後,他灰溜溜地回到原單位去了。

沒有哪個寄人籬下的健全人會覺得自己是個真正的男子漢。當一個人有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職業,他就會力量倍增,充滿活力,內心充實,這種感覺是別的什麼都不能替代的。

責任感往往帶來能力。許多年輕人在第一次親自經商後才發現了真正的自我。而在此之前他或許已經為別人工作多年了,都沒有找到真正的自我。

在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社會裏,一個缺乏自我獨立精神的人,將無立足之地。時代呼喚著獨立精神,社會將越來越崇尚獨立人格。

我們必須養成自立的習慣,這必須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著手。衣服髒了自己動手洗,肚子餓了自己動手做飯,不要事事讓家人代勞。戀愛結婚,添置必需的家具用品也是應該的,但不必由父母包下一切。要知道,隻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掙來的錢花起來心裏才舒服,才會激發自己的勞動熱情;靠自己創造財富,才能使自己成為財富的主人,而不被財富奴役。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矛盾,發生種種不順心的事,也不要急於求助於別人,先試試自己有沒有能力去克服,去解決,如果克服了,解決了,你就會有登山運動員征服高峰的欣喜感,你就會逐漸樹立自信心。當今,中國人的價值觀、幸福觀正在出現巨大的變化。據調查,自強、自主乃是這些變化著的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大家再不以依賴父母為榮,而以自我獨立為目標,這也確實是變革時代的要求。社會在加速運轉,人員要廣泛流動,人們隻有靠自己才能適應社會要求,隻有依靠真才實學才能使自己精神充實。當我們明白了這一時代的要求後,我們就更可以理直氣壯,更可以義無返顧地和依賴告別了。讓我們重複一遍教育家陶知行的警言並灌注新的內容吧: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

“自立者,天助也”是一條屢試不爽的格言,它早已被漫長的人類曆史進程中無數人的經驗證實。自立的精神是個人真正發展與進步的動力和源泉,它體現在眾多的生活領域,成為國家興旺強大的真正源泉。從效果上看,過多的外人幫助隻會使受助者走向衰弱,自強自立使自救者興旺發達。

最大的奴隸並不是那種被暴君統治的奴隸,而是那些在道義上無知、自私和邪惡的奴隸。一個在心靈上處於如此奴化狀態的民族是不可能僅僅靠改變主人或改變製度就獲得自由的。

自立是自信的親密朋友,勇於自立的人才會有堅強的自信。

在西方世界中,青年人較強的自立意識值得我們效法。尊重個人價值、個人尊嚴是自立、自強觀念的核心。自立意識是美國人的生活中的最根本觀念,其信奉個人主義。其含義是相信每個個人都具有價值,都應按其本人的意願和表現來對待和衡量。這種個人主義同自私自利不同,它表現在社會實踐中,對個人獨立性、創造性、負責精神和個人尊嚴的尊重。在家庭中,孩子應受到作為一個個人所應受到的尊重。成年後,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和前途有選擇的權利和自由,從而對自己的遭遇,不論好壞都由自己負責。父母隻能起“谘詢作用”,不能為兒女代為安排個人的事宜。成年兒女一般都自立門戶,獨立生活。

美國的一些大學生,盡管父母有錢,也不願仰仗他們。他們畢業後找不到合適的職業,用不上專業特長,寧可降格以求,大材小用,目的是要有工作,自己掙錢獨立生活。

大學生中,自力更生,勤工儉學的占較大比例,“花花公子”式的是少數。學生在學校裏“打工”,維護環境衛生等,收取一定報酬。他們並不以各種雜工為恥,都能盡職做好。因而該國的大學生當臨時工的不少,他們養成了勞動習慣,增長了社會知識,還學會了某些技能,也補貼了部分學習費用。

在日本,有一本《20歲的年輕人必須嚐試的50件事》的暢銷書,書中闡述的一個觀點是要求青年“在生活目標上做一個‘不孝者’——你的一生不屬於你的父母。”鼓吹的就是這種自立於世的意識。

在西方世界,青年們都有較強的自立意識。美國有一位有名的富豪,為自己大學畢業的孩子舉辦了畢業酒會。他舉著一杯100美金的酒,對眾人說:“我今天真高興,因為從現在起,他應該落到地麵,自己走他的路了。”

這個富豪之子,隻身到了紐約,租了一間小公寓,自己闖蕩江湖。23歲的他,再不要父母的嗬護,不要父母的供應,而義無反顧地走自己的路,向著成功的階梯攀登。

“向父母要錢是件不光彩的事。”在日本,不少大學生建立了這樣的觀念。日本是個重教育的“學曆社會”,學生進入大學學習,學費、書費、生活費用不少。大學生們普遍在業餘兼工,勤工儉學,來貼補學習費用。他們認為,除必要的費用依靠家裏提供外,應盡量自己解決讀書的各種開銷。他們認為向大人頻頻伸手很不光彩。男同學向家裏要錢,更怕女同學看不起他。即使是家境極好的學生,也恥於得到父母的資助。

“把巨額金錢留給孩子們的父母最終將使孩子的創造力和生命力枯萎。”一個世紀前,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這樣斷言。

1992年,有3位經濟學家對擁有15萬以上遺產的繼承人納稅記錄作了調查,發現這些人已停止工作的竟占20%。他們的結論是:“很多有錢人不知不覺地就把孩子們搞垮了。”

有一位大學畢業,“托福”已過關的女青年,告別了曾為“無冕之王”的家庭生活,沒有特權關係,沒有父母的綠蔭,隻身到深圳特區闖蕩。為了求職,她不知跑了多少家單位,也記不清寫了多少信,碰了多少壁。她總結自己求職的體會說:“在這裏找工作,你必須具有‘五心’:堅強的信心,打持久戰的耐心,沒有工作時的開心,自得其樂的童心,遭人拒絕而不傷心。還必須具有‘五勁’:

纏勁、賴勁、說勁、玩命勁和臉厚勁。無論如何,你不能退縮,更不能自暴自棄,要學會自我安慰,自我愛戀,自我調節。這裏,沒有誰會給你施一點廉價的同情,也沒有誰會注意到那個靠在路旁樹上,已累得病得十分羸弱的小女孩。”

擺脫對父母的仰仗依賴,經風霜雨雪的曆練,正是我們這一代青年需要培育的良好品格。在充滿競爭的時代,隻有勇於闖蕩,自立自強,方可大有作為。日本著名企業家鬆下幸之助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獅子故意把自己的小獅子推到深穀,讓它從危險中掙紮求生,這個氣魄太大了。雖然這種作風太嚴格,然而,在這種嚴格的考驗之下,小獅子在以後的生命過程中才不會泄氣。在一次又一次地跌落山澗之後,它拚命地、認真地、一步步地爬起來。它自己從深穀爬起來的時候,才會體會到‘不依靠別人,憑自己的力量前進’的可貴。獅子的雄壯,便是這樣養成的。”

無獨有偶,美國石油家族的老洛克菲勒,有一次帶他的小孫子爬梯子玩,可當小孫子爬到不高不矮(不至於摔傷的高度)時,他原本扶著孫子的雙手立即鬆開了,小孫子於是也跟著滾了下來。這不是洛克菲勒的失手,更不是他在惡作劇,而是要小孫子的幼小心靈感受到做什麼事都要靠自己,就是連親爺爺的幫助有時也是靠不住的。意味可謂深遠。

人,要靠自己活著,而且必需靠自己活著,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盡力達到理應達到的自立水平,擁有與之相適應的自立精神。

這是當代人立足社會的基礎,也是形成自身“生存支援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