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語:“君子和而不同”,意思就是有差別才有和諧。人與人的交往貴在求同存異,君子之間的交往是求和諧,但是並不是一味地投別人的所好;小人的交往卻是“同而不和”,凡事都說“好好好是是是”,但相互之間卻難得和諧。“和而不同”應該是我們與人交往的基本原則。
溝通的藝術溝通是建立人際關係的橋梁,如何才能提高溝通的成效呢?
首先,要學會傾聽。學會傾聽是一種美德,有人說,上帝創造人的時候,為什麼隻有一張嘴,卻有二個耳朵呢?那是為了讓我們少說多聽的。
就人的本性來說,我們每一個人當然最為關心的是自己。
每一個人都喜歡講述自己的事情,希望找到一位忠實的聽眾。
在社會交往中,學會聽別人講話,和自己講話一樣重要,如果你想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那麼先不妨從做一個善於傾聽別人談話的人開始。
在美國內戰最緊張的時候,林肯度過了一段極為煩惱的時期。在他心情不好的時候,他想找一位朋友來談心,於是寫信給在伊裏諾斯居住的一位老朋友,請他到華盛頓來商討一些問題。
這位老朋友到白宮來拜訪他,林肯感到非常高興,林肯興致一來,竟然與之談了數小時關於解放黑奴的問題。數小時以後,林肯與他的老朋友握手互道晚安,送他回伊裏諾斯。在整個談話過程中,林肯並沒有征求老朋友的意見,所有的話都是林肯在說,而他的老朋友則沒說什麼,隻是一直在傾聽,陪著林肯度過了這麼長的時間,好像是為了舒暢林肯的心情而來的。
後來,這位老朋友對林肯說:“談話之後,你似乎稍感安適。你當時並未要求我提出建議,所以我隻能充當一位友善的、同情的靜聽者,使你得以發泄苦悶,而事實證明,我的做法是正確的。”林肯對此非常滿意,以後他們之間的友誼更加深厚了。可見,傾聽對於一個需要傾訴的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不要忽略了靜聽的魅力。
善於傾聽對家庭、單位、一個企業還有這樣的好處:
大家知道,日本鬆下電器馳名全球,它的創始人鬆下幸之助就特別善於傾聽。他說,如果你手下的人提的意見、建議你都不聽,那長此以往,他們就不願再提了,腦子也不願開動了。因為提了也沒有用,聽你的不就完了嘛!這樣的結果,大家想,手下的人還有積極性嗎?
腦子還會開動嗎?智慧還能激發出來嗎?顯然不行,這樣單位會死氣沉沉。在企業是這樣,在家裏也這樣。
善於傾聽,還能使你有好人緣。
為什麼?因為一般人喜歡講,不善於聽。因此,他喜歡講,你正好善於聽,那自然是一種特別和諧、特別美妙的組合。
美國最有影響的人生導師卡耐基,一次到一個著名植物學家那裏作客,整個晚上那植物學家都津津有味地給卡耐基談各種千奇百怪的植物。而卡耐基呢?聽得津津有味,目不轉睛,像個特別喜歡聽故事的孩子,中間隻是偶爾忍不住問一兩句。
沒想到,半夜離開時,植物學家緊握著卡耐基的手,顯得特別高興和滿足,還興奮地對卡耐基說:“你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談話專家。”
善於傾聽,意味著要有足夠的關心去強迫自己對別人感興趣。如果你認為生活像劇院,自己就站在舞台上,而別人隻是觀眾,自己正在將表演的角色發揮得淋漓盡致,而別人也都注視著自己。如果你有這種習慣,那你會變得自高自大,以自我為中心,也永遠學不會聆聽,永遠無法了解別人!
第二,學會讚美。
從本質上講,人們不喜歡接受過多的斥責、挑剔、嘮叨、批評,這也許與人性有關。而在人性深處,人們渴望的是欣賞、讚美和鼓勵。不信,大家聽聽一些偉人的聲音就可能清楚了。
莎士比亞曾說:“讚美是照耀我們心靈的陽光,沒有它,我們的心靈就無法成長。”
丘吉爾曾說:“你要別人具備怎樣的優點,你就怎樣去讚美他。”
威廉·詹姆士曾說: “人性深處最深切的渴望,就是渴望別人讚美。”
因此善於用欣賞的眼光去欣賞別人的優點、長處,然後真誠地而不是虛偽地給以讚美,這才是我們以人為本的與人相處之道。
在《孩子,我並不完美,我隻是真實的我》這本書裏,著名的心理學家傑絲·雷耳評論說:“稱讚對溫暖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但是我們大多數的人,隻是敏於躲避別人的冷言冷語,而我們自己卻吝於把讚許的溫暖陽光給予別人”。
許多年前,一個十歲的男孩在拿坡裏的一家工廠做工。他一直想當一個歌星,但他的第一位老師卻泄了他的氣。他說:“你不能唱歌,你根本五音不全,簡直就像風在吹百葉窗一樣。”但是他媽媽——一位窮苦的農婦——用手摟著他並稱讚他說,她知道他能唱,她認為他有些進步了,她節省下每一分錢,好讓他去上音樂課。這位母親的嘉許,改變了這個孩子的一生。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羅素,他成了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知名的歌劇演唱家。
在十九世紀的初期,倫敦有位年輕人想當一名作家。他好像什麼事都不順利。他幾乎有四年的時間沒有上學。他的父親鋃鐺入獄,隻因無法償還債務。而這位年輕人時常受饑餓之苦。最後,他找到一個工作,在一個老鼠橫行的貨倉裏貼鞋油的標簽,晚上在一間陰森靜謐的房子裏和另外兩個男孩一起睡,他們兩個人是從倫敦的貧民窟來的。他對他的作品毫無信心,所以他趁深夜溜出去,把他的第一篇稿子寄了出去,免得遭人笑話。一個接一個的故事都被退稿,但最後他終於被人接受了。雖然他一先令都沒拿到,但編輯誇獎了他。有一位編輯承認了他的價值。他的心情太激動了,因此他漫無目的地在街上亂逛,眼淚流下了他的雙頰。因為一個故事的付梓,他所獲得的嘉許改變了他的一生。假如不是這些誇獎,他可能一輩子都在老鼠橫行的貨倉做工。你也許聽說過這個男孩,他的名字叫查爾斯·狄更斯。
良言一句三冬暖,世界上沒有哪個人不喜歡別人由衷的讚美。如果你把最真誠的讚美送給了別人,別人也會回贈你許多發財的機會。
有了這個經驗之後,如果可以將你在別人背後抱怨的話,改成讚美的話,此時,你會發現這個快樂會像一個回力球般彈回你的身邊。
在這一小節快要結束的時候,讓我們再看看下麵兩段話。
第一段話是:
如果你把別人看成是魔鬼,你就會生活在地獄中;如果你把別人看成是天使,你就會生活在天堂裏。
第二段話是:
當你批評人時,要咬住舌頭;當你讚美人時,要高聲表達。
第三,要學會幽默。我們在語言溝通中,不僅要強調它的正確度,作為一個溝通高手,創造雙贏的溝通,你還要學會幽默的應對問題。
人們都喜歡幽默的人,因為幽默而產生的成功有千千萬萬,幽默是會使人更具魅力。
幽默首先是一種藝術,是人在生活、交往中的一種溝通工具,對幽默這一工具的恰當運用,會使你的生活充滿活力,使你的交往和諧、自然,會使你智勝一籌,並能夠獲得友誼。
青年人要學會幽默,從而增加個人的吸引力,使更多的人接近你、理解你,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幫助你,助你成功。
美國的羅斯福總統和英國的丘吉爾首相是二戰時兩個叱吒風雲的人物,在研究如何對付法西斯時,兩個偉人會麵了。
在會麵中,兩人詳細地談論了對付日本、德國和意大利的詳細計劃,但在某些國家分配上,各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不能盡快達成一致協議,二人很是傷腦筋。
一天晚上晚飯後,丘吉爾去拜訪羅斯福,丘吉爾沒有讓工作人員稟告,直接進入了羅斯福的住處,而羅斯福剛剛洗完澡出來,正好一絲不掛地麵對丘吉爾,兩個人都很尷尬。
羅斯福先反應過來,哈哈大笑著說: “邱吉爾首相,我羅斯福真是毫無保留地向大英帝國全麵開放啊!”
二人都哈哈大笑起來,一場尷尬的場麵就這樣過去了,二人間由此還結成了深厚的友誼。在此後的日子裏,二人各自讓步,從雙方的利益出發,很快達成了協議,從而為法西斯的滅亡和世界反法西斯鬥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在這種尷尬的時候,幽默是最好的中和劑,通過幽默最能建立二人之間的那種親密無間的友誼。
為了取得理想的效果,幽默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1)幽默必須真實而自然。我們經常看到和聽到一些政治家們的幽默言行。他們大多把幽默的力量運用得十分自如,真實而自然。沒有聳人聽聞,也不嘩眾取寵,更不是做戲。這是因為,他們都知道太精於說妙語和笑話,對個人的形象並無幫助。
(2)敢笑自己的人才有權利開別人的玩笑。海利·福斯第說:“笑的金科玉律是:不論你想笑別人怎樣,先笑你自己。”
許多著名人物,特別是演員,都以取笑自己來達到雙方完滿的溝通。他們利用一般認為並不好看的外貌特征來開自己個玩笑。如瑪莎蕃伊的“大嘴巴”。還有一位發胖的女演員,拿自己的體態開玩笑說:“我不敢穿上白色泳衣去海邊遊泳。我一去,飛過上空的美國空軍一定會大為緊張,以為他們發現了古巴。”
人們沒有理由不喜歡這樣的人。如果今後他們拿我們開玩笑時,我們隻能同他們一起哈哈大笑,而沒有半點怨言。
笑自己的長相,或笑自己做得不太漂亮的事情,會使你變得較有人性。如果你碰巧長得英俊或美麗,要感謝祖先的賞賜。同時也不妨讓人輕鬆一下,試著找找自己的缺點。如果你真的沒有什麼有趣味的缺點,就去虛構一個,缺點通常不難找到。
第四,要學會微笑。
對人微笑是高超的社交技巧之一,是一種文明的表現,它顯示出一種力量、涵養和暗示。一個剛剛學會微笑的中年領導幹部說:“自從我開始堅持對同事微笑之後,起初大家非常迷惑、驚異,後來就是欣喜、讚許,兩個月來,我得到的快樂比過去一年中得到的滿足感與成就感還要多。現在,我已養成了微笑的習慣,而且我發現人人都對我微笑,過去冷若冰霜的人,現在也熱情友好起來。上周單位搞民主評議,我幾乎獲得了全票,這是我參加工作這麼多年來從未有過的大喜事!”
因為微笑是一種寬容、一種接納,它縮短了彼此的距離,使人與人之間心心相通。喜歡微笑著麵對他人的人,往往更容易走入對方的天地。難怪學者們強調:“微笑是成功者的先鋒。”
下麵是一家小型電腦公司的經理所講述的他如何為一個很難填補的缺額找到了一位適當的人選。
我為了替公司找一個電腦博士幾乎傷透腦筋,最後我找到一個非常好的人選,剛剛從名牌大學畢業。幾次電話交談後,我知道還有幾家公司也希望他去,而且都比我的公司大,比我的公司有名。當他表示接受這份工作時,我真的是非常高興也非常意外。他開始上班後,我問他,為什麼放棄其他更優厚的條件而選擇我們公司?他停了一下然後說:
“我想是因為其他公司的經理在電話裏是冷冰冰的,商業味很重,那使我覺得好像隻是另一次生意上的往來而已。但你的聲音,聽起來似乎你真的希望我能成為你們公司的一員。因為我似乎看到,電話的那一邊,你正在微笑著與我交談。你可以相信,我在聽電話的時候也是笑著的。”
的確,如果說行動比語言更具有力量,那麼微笑就是無聲的行動,它所表示的是:“我很滿意你,你使我快樂,我很高興見到你。”笑容是結束說活的最佳“句號”,這話真是不假。
密西根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姆士·麥克奈爾教授談他對笑的看法說:有笑容的人在管理、教導、推銷上較會有功效,更可以培養快樂的下一代。笑容比皺眉更能傳達你的心意。這就是在教學上要以鼓勵代替處罰的原因所在了。一個紐約大百貨公司的人事經理告訴我,他寧願雇用一名有可愛笑容而沒有念完中學的女孩,不願雇用一個擺著撲克麵孔的哲學博士。
下麵這則廣告對我們提供了一點實用的哲學。
微笑在聖誕節的價值它不花什麼,但創造了很多成果。
它豐盛了那些接受的人,而又不會使那些給予的人貧瘠。
它產生在一刹那之間,但有時給人一種永遠的記憶。
沒有人富得不需要它,也沒有人窮得不會因為它而富裕起來。
它在家中創造了快樂,在商業界建立了好感,而且是朋友間的口令。
它是疲倦著的休息,沮喪者的白天,悲傷者的陽光,又是大自然的最佳良藥。
但它卻無處可買,無處可求,無處可借,無處可偷,因為在你把它給予別人之前,沒有什麼實用的價值。
而假如在聖誕節最後一分鍾的匆忙購物中,我們的店員累得無法給你一個微笑時,我們能為你留下一個微笑嗎?
因為不能給予微笑的人,最需要微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