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在瑞士(1)(2 / 3)

瑞士雖然也是個共和國,但是其民主方式與目前流行的說法不同。在每一州中成年男子的一小部分--通常是世家--選舉一個由200人所組成的"大議會",也就是"普及議會",和一個由24人至64人組成的"小議會"。"小議會"再任命一個更小的"秘密會"和一個擔任主要執行官員的市長。權力並不區分,"小議會"兼充最高法院。鄉間諸州(如烏裏,施維茨,翁特瓦爾登,格拉魯斯、佐格和阿彭策爾等)將選舉權限於土生之家庭,其他居民,不論移居多久,一律視為被奴役之階級加以統治。這種寡頭政治在瑞士極為普遍。琉森將任職為官的候選資格限製於29家裏麵。隻有在其中有一家消失時才可以另選1家加入行列。伯爾尼州雖有243個家庭有權被選任為官。可是其中有68個家庭依例任官。1789年俄國曆史家尼古拉·卡拉姆辛記述說蘇黎世的公民"對本身榮銜自負之程度有如國王之引皇冠自豪"。因為"一百五十多年來沒有一個外邦人士得過該州的公民權"。(我們自己也需自我警惕,幾乎所有的民主政治也都是寡頭政治,隻有少數才能組織起來行動,執行權力,多數則不成。)

州政府似乎都有傾向於權力主義的家長政治模樣。例如蘇黎世議會就頒布過命令來規定三餐、飲酒、抽煙、駕車、婚禮、衣著、個人的打扮、蓄發、勞工工資、產品品質、日用品的價格等。這些條例可說是古代公社或公會規定的遺跡。而事實上,蘇黎世州內12個公會的理事長自然而然地成為"小議會"的會員,因此這一州比較起來是極為合作的一州。該世紀末歌德記載說蘇黎世湖畔給人"一種最高、最優秀文化的迷人、理想的概念"。

在諸州之中,伯爾尼州的"城兼共和國"是最大且最強的一州。它的領土占了瑞士的1/3,有最繁榮的經濟,而其政府更是被公認為有遠見、效率高的政府。孟德斯鳩把它拿來和當日共和時期黃金年代的羅馬相比。英國教士兼博學的曆史學家威廉·科克斯描寫1779年9月16日他所看到的該市的景象時說:在我踏進伯爾尼城時,被該城特有的整潔、美麗的市容所震驚。幾條主要道路都長而寬敞,雖說道路不直,卻彎得很順眼。房子幾乎是清一色的,在拱廊之上以灰色的石頭蓋成。在街道的中央流著一條石製運河上最清澈的溪水,而有許多噴泉除了對居民有利之外,更兼而美化了市容。阿勒河幾乎環繞了整個城市,在比街道的水平低很多的岩石河床上曲折而行。……鄰近的鄉村開墾得很徹底、很舒暢地分別有山丘、草地、樹林和水池,……遠方的水平線上更滿是連綿起伏、山頂終年積雪不融的陡峭高山峻嶺。伯爾尼州貴族最大的錯誤乃在處理沃德這一件事上。這個人間仙土從日內瓦市郊區沿著日內瓦湖瑞士這一邊一直延伸到洛桑(該州首府),並且一直朝北納沙泰爾到湖為止。伏爾泰和吉本在這些可愛的湖畔及長滿葡萄的山丘上享受著高度文明的生活,而盧梭也在這裏長大、受苦,並且在沃韋附近的克拉雷斯安置他的朱莉具有美德的家務。這個地區於1536年劃歸伯爾尼州治理,其公民喪失任官權,在遙遠的統治下煩躁不已,經常起而反抗,惜均未成功。

各州對別人的自治采取監視的嫉妒態度。每一州都自認為是最高的統治者,可以自由宣戰,自由與外邦締盟,因此天主教諸州自己就和法國在路易十五世在位期間聯盟。為了減少各州間的紛爭,每州都派遣代表前往在蘇黎世開會的瑞士國會。然而這個邦聯會議之權力極為有限,它無法把該會之決議強製加諸不願接受之州。該會之決定若想有效,必須全體同意方可。自由貿易雖在原則上被接受,卻又受到各州間稅則衝突所抵消。沒有通用貨幣,州際的道路亦無共同之管理。

雖然有自然障礙和立法上的限製,但是經濟活動卻極興盛。農奴製度除了沿德國或奧國邊界少數區域之外已告絕跡,幾乎所有農人都擁有自己耕作的土地。在"森林區各州"(烏裏,施維茨,翁特瓦爾登和琉森等州)的農人因為地理因素的關係而貧窮;蘇黎世周圍的農人則很富庶:伯爾尼州有許多農人因細心、決心畜牧而聚積了大筆財富。漫長的嚴冬和運輸的困難迫使瑞士把農業和工業加以合並.紡紗或製造手表的同一家人也耕作園圃或種植葡萄。弗裏堡早以其格呂耶爾乳酪而聞名,蘇黎世則以其花邊,聖加倫州以其棉花,日內瓦以其鍾表,納沙泰爾以其花邊,而全瑞士更以其酒而馳名於世。瑞士的財政更是當時全歐所羨慕的,而瑞士商人更是到處活躍。巴塞爾推展和法國及德國之間的貿易,蘇黎世則致力和德、奧貿易,巴塞爾、日內瓦和洛桑等地都和阿姆斯特丹及海牙競爭印刷中心的地位。在哈勒和盧梭欣賞並誇讚瑞士諸湖撩人的美景和瑞士境內阿爾卑斯山的壯觀之後,觀光事業對邦聯經濟上的支持力也就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