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他看起來好像是一個不問世事的老人了,他也曾經應朋友、學生的邀約,到北京、上海等地去遊覽,生活顯得很閑散,直到100歲去世。但是直到他生命的最後日子,他仍然希望自己還能有益於社會進步。

他一生沒有追求過物質生活的享受,一家人始終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這正是一個關心國家民族和人類社會的命運超過關心自己和家人的公共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態。就中國而言,像他這種人是應該在曆史上有他們的一定地位的,就張聖才先生本人而言,至少在福建的曆史上是應該有他自己的地位的。

我生長在廈門,上的第一所學校是雙十中學的“附小”,而張先生當時正是雙十中學的副校長。在雙十中學,他也吸引了一批老師和學生參加他的政治活動,他的被捕就曾經在學校引起騷動和不安。1938年廈門淪陷前,雙十中學一部分已經遷移到平和縣小溪,還有一部分在鼓浪嶼上課。我也就是在這時候第一次聽到他的演說。他視察了小溪學校,回來對我們說:“看形勢,我們這一部分留在鼓浪嶼的人也可能很快就要搬到小溪去,而當地的條件是艱苦落後的。”他希望我們這些學生不但能在艱苦的條件下鍛煉自己,而且能夠推動當地社會的進步。我當時才是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他這種熱切推動社會進步的願望與對青年人的期待,顯然和某些老師隻要學生安分守己、埋頭讀書不同,因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抗戰中我上英華中學的時候,又和他的幾位外甥是很接近的同學,對他在菲律賓的活動也有些了解。太平洋戰事發生後,我從鼓浪嶼流亡到漳州一帶,有一段時期還和許春草先生同住在石碼的基督教禮拜堂裏。

抗戰勝利後張先生回到福建,許春草先生就介紹我去見他。1947—1948年間,我還有機會參加他的一些活動,如1948年元旦前後,他在鼓浪嶼策劃成立“中國現代化促進會”時,總綱就是由我起草的。現在,我也即將九十歲了,作為一個共產黨人對中國若幹曆史現象的反思,我把對張聖才先生的理解,如實地寫成這段引言,我希望今後有人能把張先生1945年回國以後的經曆更加全麵地整理出來,讓張先生在曆史上的形象更加豐滿。

2014年8月29日

張聖才口述曆史材料來源、參與人員及背景交代

口述者:張聖才(閩南語錄音由張聖才子女提供)參與口述者:

黃猷(福建省社科院原副院長)

王明愛(國務院僑辦離休幹部)

邱繼善(福建教育學院教授、離休幹部)

林嘉禾(廈門市台辦離休幹部)

張石生(張聖才長子)

張丹倫(張聖才次子)

張倍靈(張聖才三子)

張曉歌(張聖才外孫女)

地點:時間:

1.廈門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0年7—11月

2.廈門黃猷先生家2010年—2014年

3.鼓浪嶼張石生家2010年11月

4.北京團結湖王明愛家2011年1月1—2日

5.福建教育學院邱繼善家2011年2月25—26日

6.廈門鷺風酒家2012年11月12日

錄音整理、材料統籌及相關鏈接寫作:泓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