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林徽因:完美小姐進化論(4)(1 / 2)

從少女時期開始,照片中的林徽因一直是花容月貌。然而,流亡之後的林徽因總是形銷骨瘦,多年的艱苦消磨得她隻剩一把骨頭,曾經嬌豔的紅梅如今褪了顏色,成了雅致的白梅。沒有枯萎,反倒顯得越發清氣襲人。父輩身上的氣節,開始在她身上顯現。

好友費正清也曾勸他們去美國發展,在那裏,有穩定的工作和優越的生活條件,而梁思成卻婉言謝絕:“我的祖國正在災難中,我不能離開她;即使我必須死在刺刀或炸彈下,我要死在祖國的土地上。 ”

梁思成的言行或許顯得有些“不識時務”,甚至有人譴責他因為迂腐的執著拖延了林徽因的病情。可是,如梁思成所說,這個選擇也是林徽因的選擇。當時,他們的兒子曾懵懵懂懂地問母親:“如果日本人打到了重慶,怎麼辦?”林徽因微微一笑:“門外不就是揚子江。”

在黑暗的時代之中,他們的使命就是守著那一縷微光,要麼在這微光燃盡之時,與之一同隕落在黑暗裏,要麼靜靜地等待天光重現,然後步伐堅定地走出泥濘的歲月。

萬古人間四月天

1945年 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微光終於帶來了天明。

五年未曾離開李莊的林徽因,這次可以開朗地走出去了。梁思成帶著她去重慶看病,醫生卻斷言說,她的病情已入膏肓,恐怕來日無多。

不久,梁思成因中國營造學社的事務回到李莊,林徽因帶著家人搬去昆明,與金嶽霖、沈從文等一幹老朋友們會合。在西南聯大,林徽因還前去拜訪了校長梅貽琦,建議在清華大學增設建築係。

七月,這一行人結伴回到了熟悉的北平。梁、林夫婦在清華園安家,北平還是舊日的模樣,曾經的朋友們再次聚頭,太太的客廳又活躍起來了……一切似乎都沒怎麼改變,然而,此時的林徽因卻已經漸漸開始力不從心了。回到北平之後,她大部分時間還是躺在床上。

1948年底,解放軍攻到北平。兵臨城下之際,清華園中忽然夜有來客。原來,這是解放軍部隊代表,他們請梁思成在地圖上圈點北平重點文物。如果傅作義不接受和平改編,他們在攻占北平之時會避開這些文物,以防毀壞。

然而,就在此時,林徽因和梁思成還終日為那些古建築焦心,他們害怕北平一旦成為戰場,這裏的城牆宮殿都將付之一炬,化作阿房塵土。而令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解放軍居然親自登門討教,這樣的行為令他們十分感動。

這件事的緣起還得追溯到二戰時期,盟軍準備轟炸日本,梁思成聞訊,趕到重慶,托人拜訪當時的美軍上校。他慷慨陳詞,向上校講述這些文物的珍貴,一旦失去,便再也無法補救。他還呈交了親手繪製的奈良古建築圖紙。

梁思成的家人都曾深受日本人戰爭侵略之苦。

要是從我個人感情出發,想到國人的苦難,我是恨不得炸日本人,然而,一種職業與曆史責任感,讓我冷靜下來,建築是社會的縮影,民族的象征,但絕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類的結晶,像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一旦炸毀,是無法補救的。

上校采納了他的建議,奈良和京都的文物也因此幸免於難,至今仍然完好地保存下來,而梁思成繪製的圖紙則發放到每一個士兵的手中。據說,其中有一份還到了周恩來手中,因此才有了《北平重點文物圖》。之後,在解放軍接手全國的時候,梁思成還編纂了一本《全國重要文物建築簡目》,作為參考。

1949年 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百廢待興。對於梁思成和林徽因來說,這是一個充滿盼頭的時代,他們不僅有了做古建築研究的穩定環境,更重要的是,新的建設也開始齊頭並進,多年所學終於有了大展拳腳的機會。

當時體弱多病的林徽因並未被病魔羈絆,反而在病榻上做了很多偉大的工作。1950年,她參與了共和國國徽的設計,終日在床上作圖,多次趕往中南海提案。與此同時,參與設計的還有中央美院。在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之後,最終定稿為金紅相間,有稻穗、齒輪和五星紅旗的圖樣,象征著團結的清華方案。而這個方案也一舉擊敗美院方案,被選定為共和國國徽。

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召開之時,林徽因還被特別邀請,全體代表起立向她和梁思成致謝。這大概是林徽因晚年最輝煌的成就了。

林徽因是一個建築學家,亦是一個詩人。她那詩人的情懷讓她對於建築別有一番理解,她很久之前就有了“城牆公園”的想法:要給北京城古老的城牆上種上花木,築成空中花園,待繁花似錦之時,定如一場如火如荼的幻夢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