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林徽因:完美小姐進化論(4)(2 / 2)

然而,這個想法最終隻能淪為想象。在當時北京的建設中,人們關注的是天安門旁的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是否擋住了人民的交通,而那些作為“封建的象征”的宮殿是否應當被拆除?至於城牆公園的想法,在他們看來,自然也隻是無稽之談。

在北京城裏,一座座古城牆被推倒,大批的古跡被摧毀,不複存在。林徽因拖著病軀四處求救,希望能尋得一線生機。然而,都是徒勞。

她去找彭真市長理論,彭真辯論不過這個犀利的評論家,於是搬出毛主席,這位領袖曾經站在天安門上說:今後,從這邊望過去,是一排排高大的煙囪,冒著滾滾黑煙。

這樣的畫麵,是林徽因無法想象的。作為一個建築學家,她所理解的建築是力,是美,是凝固的音樂、流動的詩歌,是植根於土壤中的文明見證,而絕不是吞吐著工業廢氣,一時急進的犧牲品。

她痛苦地質問:“為什麼經曆了幾百年滄桑,解放前夕還能從炮口下搶救出來的稀世古城,在新中國的和平建設中反而要被毀棄呢?為什麼我們在博物館的玻璃櫥裏那麼精心地保存起幾塊出土的殘磚碎瓦,同時卻又要親手去把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的這處雄偉古建築拆得片瓦不留呢?”

那時候的林徽因必定是無力而又悲慟的。她和梁思成耗費了一生的精力去追尋中國古建築之根。他們竭盡所能地去探訪全國各地,拾起了前人一磚一瓦,最終理清脈絡,搭建起華麗繁複的中國建築史。然而,到頭來,他們卻連自家門口的古城牆也保不住。

林徽因指著吳晗的鼻子罵道:“你們真把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複起來,充其量也隻是假古董!”

當年,他們的呐喊被當作是固執,他們的建議被認為是最守舊的老古板,殊不知,在幾十年後的今天,那些話語全部一語成讖。在鋼筋水泥構築起的玻璃之城中,我們早就失去了自己的文明,很難再從建築中找到中國的印記。

然而,林徽因早就看不到這些了。1955年暮春,在北京城的古建築紛紛倒下的時候,她的生命也開始謝落。相比醫生的診斷,她多活了十年。這十年是電光火石的一瞬,亦是萬古長青的一生。

現在,當人們提起林徽因,都津津樂道於她傾世的美貌,她那轟動的戀情,卻忘了她的真實身份是一個建築家,一個文明的守護者。人們多樂於從她朦朧的詞句中尋找隻言片語的少女情懷,卻忘了她真正的成就和價值在那些厚重的建築中,在被她搶救回來的民間工藝裏……這些,都是時代給予林徽因的誤解,也是給予所有女子的成見。片麵的遺忘和過度的誇大,都很難評定誰對誰錯。就連林徽因本人,也一直在世俗的規則中如履薄冰地行走著。

林徽因這個人是自相矛盾的。當同時代的女子們還在忙於“出走”和自謀生計的時候,她已經在默默地為自己的人生做打算,決心要做驚天動地的事業。然而,遇到一切與感情相關的事,她又立即變得模棱兩可,甚至是難以捉摸。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就像隱藏在建築學家和詩人這兩個頭銜之下的分身,分別代表著理性和感性,建築學家的清醒與詩人的情懷。她在理性這一邊選擇了梁思成作為終身的伴侶,隻有他能坐在天壇頂上與她合影,也隻有他能攜她走過白首窮經的一生。而徐誌摩,注定隻是被封存在記憶中的浮光掠影。

因為自始至終,她都故步自封地將自己圈在“道德”之內,家庭與丈夫是她的全部,不敢再奢求其他。這一切,都源於她的早慧。她一早就知道,時代給予女人的限度就是這麼大,她可以在被允許的舞台上像男人一樣幹練強悍,做出最完美的工作。但是,在家庭中,在感情上,她必須本本分分地走著,不能逾越。

與同時期那些或是驕縱或是孤傲的才女名媛不同,林徽因骨子裏其實是一個傳統的女子,她謹小慎微地維護著自己的聲譽,又不顧生死地去護衛文明。她似乎從出生起做好了打算似的,要在青史上留個十全十美的名聲。因此,每一次落筆都極其慎重,好讓她筆墨酣濃地來抒寫這堪稱完美的一生。

參考書目:

費慰梅 .梁思成和林徽因 .法律出版社,2010.

林沫 .梁思成、林徽因和我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田時雨 .美麗與哀愁:一個真實的林徽因 .東方出版社,2004.

李伶伶,王一心 .日記的胡適 .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

徐誌摩 .誌摩的詩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