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宋美齡:權力之巔,愛之冠冕(3)(1 / 3)

就在同年,她陪同蔣介石參加開羅會議。她用一口流利的英語為蔣介石做翻譯,本想成為幾大巨頭之間的傳聲筒,誰料場麵還是十分的不平衡。從當時的圖片資料看來,會議期間的蔣介石完全插不上話,除卻語言不通,更重要的,恐怕是思想上的不對路。反而是宋美齡,在幾大巨頭中間如魚得水,備受尊重。

宋美齡對於西方的了解,顯然要超出當時所有的中國人。而宋美齡令西方傾倒的法寶則是以下幾點:

第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自然就是與美國人套近乎。她在美國待了十年,一口流利的英語讓她和美國人之間的隔閡瞬間消失,她可以和年輕女記者聊好萊塢八卦,也能和國家元首談談自由民主。這樣的滴水不漏八方兼顧的西式作風,當然能通吃全國上下。而虔誠的基督教信仰,則讓她顯得十分可靠。

其次,宋美齡十分擅長打女性牌。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她出現在鏡頭前,總是一副光鮮奪目的模樣,充滿女性的柔美,為晦暗的戰爭背景增色不少。在她美國演講的第二天,各大報紙競相報道第一夫人的姿容,從妝容發型到優雅姿態,紛紛被描寫得細致入微。最令人難忘的當然是她款式多樣的旗袍,和胸前的飛鷹胸針。旗袍是她身上最醒目也最優雅的中國符號,而飛鷹胸針則是飛虎隊的徽章,代表著她的抗日決心。

中華民國是個特殊的時代,湧現了宋氏姐妹這樣的新女性,自然是時代所趨。然而,更大的時代背景是:大多數女人還在等待解放,大多數孩童還在受難。所以,宋美齡站在女性的立場上,在向西方媒體求援的過程中,呼籲最多的就是拯救婦孺。

宋美齡深諳美國輿論的走向,明白媒體的重要性。因此在美國期間,除了與政界名流過從甚密,宋美齡交遊最多的便是媒體人士。在西方視界裏消失了很多年的中國,重現於世人眼中。這一次,它不再是傳說中的海市蜃樓,它的文明和優雅,都縮影於一個不平凡的女人身上。

宋美齡幾度登上《時代周刊》的封麵,憑借擲地有聲的演講和不卑不亢的姿態給西方民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也為正在征戰的中國獲得了援助,贏得抗戰的一線生機。

抗戰時期的宋美齡,各方麵都抵達了一生中的巔峰,她占盡風光,也成了挽救民族的大功臣。甚至,連一直厭惡她的蔣經國,在此時也不得不丟下家庭恩怨,開始稱她為“媽媽”。

宋慶齡曾經說過:1940年以前,蔣介石和宋美齡可能沒有感情,但是 1940年之後,他們之間肯定萌生了愛情。

一向反對蔣宋聯姻的宋慶齡說出這樣的話,是有她的道理的。在此之前,蔣、宋婚姻之間交易的成分要大於戀愛,這樁在外人看來盛大華麗的婚姻,其實充滿了權錢交易的泡沫。

1940年,經曆了蔣介石東山再起,西安事變千裏救夫,還有抗日戰爭……蔣介石和宋美齡之間的默契已經遠遠超出了合作夥伴,他們經曆過同生共死的危難,也屢次在命懸一線之時齊力獲勝。

這是宋美齡從兒時開始向往的英雄美人的故事,終於在她身上實現。

隻是,恐怕連她自己也不曾想過,她不是那個被圍困在宮廷裏,等待騎士拔劍的怯弱美人,而是能夠獨當一麵的鐵血夫人。

成也孔宋,敗也孔宋

在曆史遠去的很多年之後,張婉婷舉起導筒,站在女性的立場上拍《宋氏三姐妹》。被放大的三個女兒和被隱去的三個兒子,構成了令宋耀如迷茫的“一門天下,宋家皇朝”。其實,孔宋家族的曆史比電影要複雜,也更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