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英雄落幕(2 / 3)

值得慶幸的是,巴頓這次遇到的這個俄國人比較大度。因此,即使巴頓出言不遜,也沒造成嚴重的後果。但巴頓依然固執己見,沒有改變對蘇聯的印象。雖然他對蘇聯紅軍鋼鐵般的紀律和強大的戰鬥力表示欽佩,但認為他們都是缺乏教養的機器人,有的時候他還會用一些話譏諷朱可夫元帥。從根深蒂固的偏見和政治立場出發,巴頓甚至堅信:自由世界與蘇聯之間的戰爭在所難免,盟軍應該趁蘇聯未做好準備之前向蘇聯發動進攻。他的這種思想,在不久後便像導火索一樣被引燃了。

一次,蘇聯軍方向艾森豪威爾抱怨說,在巴頓轄區內的幾支德國部隊的遣散和拘禁工作進行得非常遲緩,這一消息傳到巴頓那後。他再也抑製不住內心的憤怒,大發雷霆,不停的咒罵“俄國佬”,而且還想把德國軍隊武裝起來,一起向蘇聯進攻。

最可怕的是,戰爭停止才幾個月,巴頓似乎已經把德國人的暴行忘卻了。他開始重新看待他們,根據他們在未來反蘇戰爭中可能發揮的作用來重新評價他們。在他眼中,德國人已經不是“德國蠻子”,而是聯合反共反蘇的堅強盟友。與此同時,德國的納粹分子也從巴頓的言行中意識到:喬治·巴頓將軍是他們的朋友,在巴伐利亞,一些德國人甚至舉著鮮花向他歡呼,“巴頓是我們的救星,他把我們從俄國強盜的手中拯救出來。”

艾森豪威爾知道巴頓的這一主張後,十分反感。因為在與蘇軍領導人的接觸中,艾森豪威爾已經同朱可夫等人建立起了友誼,他堅守《波茨坦宣言》的協議和精神,這個宣言的目的不是對德國人進行懲罰,而是德國作為一個民族不會再崛起,構成對人類的威脅。他主張,為了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戰後應實現普遍持久的和平,而其基礎之一便是與蘇聯保持和解。由此可見,巴頓與艾森豪威爾在主張上有很大的差別。

性格存在於人體之中是很難改變的,在之後的一些日子裏,巴頓依然堅持盡早與蘇聯攤牌和對納粹分子的寬容政策,這不僅使艾森豪威爾感到憤怒,而且使駐德國的美國軍管政府的高級官員們都十分震驚。

即便如此,巴頓依然我行我素,7月下旬,巴頓到捷克斯洛伐克視察工作。他擅自下令遷走1500名納粹戰犯,以保護他們免遭捷克人民和政府的懲罰,這極大地激起了當地人的憤怒。9月,他雇傭了一個曾參加過德國黨衛隊的人,這又使他公開受到了批評。同時,他還為一批在二戰中有汙點的德國銀行家和企業家辯護,事態的發展越來越嚴重,矛盾越來越激化,不可避免的衝突終於發生了。

巴頓在巴特特爾茨一次記者招待會中表明了自己對對待納粹分子的態度問題。他對盟軍的非納粹計劃進行了抨擊;並斷言:“如果軍管政府雇用更多的前納粹分子參加管理,那麼軍管政府就會取得更好的成績。”一位狡猾老練的記者感到可以利用巴頓談話不謹慎的機會,誘使他談談另一個重大問題,於是問道:“將軍,許許多多普通德國人參加了納粹黨,這與美國人參加民主黨和共和黨不是一樣嗎?”巴頓並沒有感到這是一個陷阱,信口開河他說:“是的,差不多。”這次記者招待會也讓記者們知道了,此時最高司令部正在著手調查引起非議的巴頓對納粹分子的處理,並已發現,至少有二十名按規定應予清除的納粹分子在巴頓扶植的謝菲爾政府中身居要職。

那位記者給巴頓挖的陷阱很快就讓他掉了進去。記者招待會的第二天,這位記者的報道便見諸報端,標題是:“一位美國將軍說,納粹黨人就像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一樣。”這一消息很快被傳開了,甚至傳遍了歐洲和北美。

巴頓知道這一消息後,雖然很生氣,但是也沒有做出什麼表態,更沒有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他認為這種事自已經曆得多了,上級也沒拿他怎麼樣,大不了挨艾森豪威爾一通臭罵。可是巴頓卻沒有想到,戰爭已經結束了,他的地位相對而言也沒有那麼重要了,犧牲他並不會對大局有什麼損失。華盛頓的政客們不能容忍他,在他們看來,巴頓的這一罪過比打士兵耳光嚴重得多,他侮辱了美國的兩黨製。艾森豪威爾這次也不能再遷就他了,因為自停戰以來,巴頓已經惹了不少禍,雖然他一再警告巴頓,可是巴頓就當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一樣。更何況納粹分子在當時依然是人們所不能容忍的,巴頓要為他所做的一切負責。

艾森豪威爾立即采取行動,命令參謀長史密斯將軍打電話給巴頓,要巴頓立即召開一次記者招待會,將22日與記者所說的一些事情交代清楚,並公開道歉。對此,巴頓隻能按命令執行,不過他隻是輕描淡寫地談了自己的“失誤”,並利用這一時機為自己的觀點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