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胸藏萬物,布開存世格局?(2 / 3)

蘇不韋暗中和人在大司農官署的北牆下開始挖洞,夜裏挖,白天則躲藏起來。幹了一個多月,終於把洞打到了李皓的寢室下。一天,蘇不韋和他的人從李皓的床底下衝了出來,不巧李皓出去了,於是殺了他的妾和兒子,留下一封信便離去了。李皓回房後,看到這個場麵大吃一驚,以後他每天都在室內布置了許多荊棘,晚上也不敢安睡。蘇不韋知道李皓已有準備,殺死他已不可能,就挖了李家的墳,取了李皓父親的頭拿到集市上去示眾。李皓聽說此事後,心如刀絞,又氣又恨,卻不敢聲張,沒過多久就吐血而死。

蘇不韋的一生生活在仇恨之中,為報仇竭心盡力。李皓隻因一點兒私人恩怨無法忍受,就置人於死地,結果招致老婆孩子被殺,死了的父親也跟著受辱,自己最終氣憤而死,被天下人恥笑,真是愚蠢至極。以怨報怨就是如此,仇恨雙方都得不到好處,這是一種“雙輸”的行為。因此何不將“冤冤相報何時了”變成“相逢一笑泯恩仇”的雙贏,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仇恨呢?

古人雲:“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是一種寬容,一種博大的胸懷,一種不拘小節的瀟灑,一種偉大的仁慈。自古至今,寬容被聖賢乃至平民百姓尊奉為做人的準則和信念,而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部分,並且視為育人律己的一條光輝典則。寬容也是一種幸福,饒恕別人,不但給了別人機會,也贏得了別人的信任和尊敬,自己也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

當然寬容並不是“以德報怨”,這是一種沒有原則的寬容。孔子提倡“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體現出了老夫子的睿智,因為寬容也是有條件、有原則的,不可因一味寬容而縱容邪惡,這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許多人說孔子的弟子微生高直爽、坦率,但是孔子認為大家的話說過分了,他並沒有符合這種修養。“或乞醯焉”,有人向微生高要一杯醋漿,他沒有,便到別人家去要一杯醋來再轉給這個要醋的朋友。孔子認為這樣的行為固然很好,很講義氣,但不算是直道。直道的人,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不必轉這個彎,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即可。以德報怨,固然是偉大的表現,但有時並不適合生活的實際情況。

孔子為什麼不讚成以德報怨呢?我們的人生經驗會告訴我們,有的人德行不夠,無論你怎麼感化,他也難以修成正果。所謂江山易改,稟性難移,一個人如果已經壞到底了,那麼我們又何苦把寶貴的精力浪費在他的身上度化他呢?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在快節奏的社會中生存,用自己寶貴的時光做出最有價值的判斷、選擇。你在那裏耗費半天的時間,人家或許根本就不領情,既然如此,就不用再做徒勞的事情了。這是很實際的觀點,適用於生活的各個方麵。

南先生結合不同的宗教教義進一步解釋了孔子的“抱怨”觀點:“以直報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對我好的當然對他好,對我不好的我就不理他,這是孔子主張的明辨是非思想。但是,要記住,對方錯了,要告訴他錯在何處,並要求對方就其過錯補償。如果不論是非,就不能確定何為直,“以直報怨”的“直”不是直接的意思,事實上隻有“以怨報怨”才是直接的方式。“直”,既要有道理,也要告訴對方,你哪裏錯了,侵犯了我什麼地方。 

經濟學家茅於軾陪一位外國朋友去首都機場,並打了輛出租車,等到從機場回來,他發現司機做了小小的手腳,沒按往返計費,而是按“單程”的標準來計價,多算了60元錢。這時候有三種方法可以選擇:一是向主管部門告發這個司機,那麼他不但收不到這筆車費,還將被處罰;二是自認倒黴,算了;三是指出其錯誤,按應付的價錢付費。

外國朋友建議用第一種辦法,茅於軾選擇了第三種,他說,這是一種有原則的寬容,我不會以怨報怨,也不會以德報怨,而是以直報怨。如我僅還以德,那麼他將不知悔改,實質上是在縱容他;我若還以怨,斤斤計較,則影響了雙方的效率與效益;我指出他的錯誤,然後公平地對待他,則是最直截了當的方法。

生活中人們不可避免地會被他人侵犯、傷害或妨礙,有的人可能是無意中冒犯了你,有的人可能是為了某種原因衝撞了你,有的人可能是為了一些蠅頭小利而讓你反感。這些算不上大奸大惡的小事,多是道德領域中的事,未必能達到法律的高度。咽下去,心有不甘;針鋒相對,實在不值,此時完全可以選擇以直報怨。

雖然有人開玩笑似的說:“以德報德是正常現象,以怨報怨是平常現象,以怨報德是反常現象,以德報怨是超常現象。”但是以怨報怨,最終得到的還是怨氣,前人有雲:仇報仇兮怨抱怨,冤冤相報妄相纏。沒完沒了,實在可怕;以德報怨呢,除非修為和實力真的達到一定境界,否則隻會讓你心中不知不覺存積更多的不甘。其實,做人隻要以直報怨,以有原則的寬容待人,問心無愧即可。畢竟寬容不是縱容,不要讓有錯誤的人得寸進尺,把錯誤當成理所當然的權利,繼續侵占原本不屬於他的空間。挑明應遵守的原則,柔中帶剛,思圓行方,可以寬容他錯誤的行為,但要改正他的錯誤,如此一來,於己於人都有利,既不必委曲求全,也不用睚眥必報,還堅持了自己的原則,三者皆能平衡,生活也會多一點點快樂。

蚌含沙而孕珍珠,人大量而身天地

一位禪學大師有一個老是愛抱怨的弟子。有一天,大師派這個弟子去集市買了一袋鹽。弟子回來後,大師吩咐他抓一把鹽放入一杯水中,然後喝一口。

“味道如何?”大師問道。

“鹹得發苦。”弟子皺著眉頭答道。

隨後,大師又帶著弟子來到湖邊,吩咐他把剩下的鹽撒進湖裏,然後說道:“再嚐嚐湖水。”

弟子彎腰捧起湖水嚐了嚐。

大師問道:“什麼味道?”

“純淨甜美。”弟子答道。

“嚐到鹹味了嗎?”大師又問。

“沒有。”弟子答道。

大師點了點頭,微笑著對弟子說道:“生命中的痛苦是鹽,它的鹹淡取決於盛它的容器。”

你願做一杯水,還是一片湖?開闊心胸裝著天下,才能真正融入天下,獲得無上的境界。弟子若有所悟。

大師所說的容器,其實就是我們的器量,它的“容量”決定了生活的濃淡,器量越大煩惱越輕,器量越小煩惱越重。器量小的人,容不得、忍不得、受不得。有成就的人,往往也是器量寬廣的人,看那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古聖大德,都為人類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其實,每個人的器量是一個可開合的容器,當我們隻顧自己的私欲,它就會愈縮愈小;當我們能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它又會漸漸舒展開來。若事事斤斤計較,便把自心局限在一個很小的框框裏。這種處世心態,既輕薄了自身的能力,又輕薄了自己的品格。

南懷瑾先生曾經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孟子第一次見梁惠王的兒子襄王時,走出來對大家說:“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意思是遠遠地看襄王根本沒有君主的樣子,近處觀察發現他沒有一點謙虛之德和恐懼戒慎之心,可見其器量之狹小。

為此南懷瑾先生感慨地說:“一個越是有德的人,當他的地位越高,臨事時就越是恐懼,越加小心謹慎……不但一國君主應該戒慎恐懼,就是一個平民,平日處世也應該如此,否則的話,稍稍有一點收獲,就誌得意滿。賺了一千元,就高興得一夜睡不著,這就叫做‘器小易盈’,有如一個小酒杯,加一點水就滿溢出來了,像這樣的人,是沒有什麼大作為的。”在南先生看來,古人立身修德,應當追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之境界;那些目光短淺、驕傲自大之輩,是絕不會成就大事的。

法國大作家雨果說:“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器量和胸懷決定一個人生存的高度。對於一個人來說,器量是處世立身的根本,它被放得越寬泛,生命的丈量尺度就越難以計算。器量,是一種不需投資便能得到的精神高級滋補品;是一種保持身心健康、具有永久療效的“維生素”;是一種寵辱不驚,笑看庭前花開花落的清醒劑;是一種使人做到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智慧和定力。器量,鄙視的是斤斤計較、蠅營狗苟和鼠目寸光的行為;崇尚的是磊落坦蕩、無私無畏和誌存高遠的品格;失去的是不平、煩惱和怨恨;得到的是友情、快樂和幸福;拋棄的是狹隘、偏激、小氣和毫無意義的你爭我鬥;得來的是寬廣、博大、舒暢和融洽的人際關係。

南非的民族鬥士曼德拉,因為帶領人民反對白人種族隔離政策而入獄,白人統治者把他關在荒涼的大西洋小島羅本島上27年。當時盡管曼德拉已經步入老年,但是白人統治者依然像對待年輕犯人一樣對待他。

曼德拉被關在總集中營一個“鋅皮房”裏,他的任務是將采石場采的大石塊碎成石料,有時從冰冷的海水裏撈取海帶,還做采石灰的工作。因為曼德拉是要犯,專門看守他的就有3人,他們對他並不友好,總是尋找各種理由虐待他。

27年的監獄生活並沒有打倒曼德拉,他堅強地走出監獄,獲得了自由。1991年,他被選為南非的總統。曼德拉在他的總統就職典禮上的一個舉動震驚了整個世界。總統就職儀式開始時,曼德拉起身致歡迎詞。他先介紹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然後他說,他深感榮幸能接待這麼多尊貴的客人,但他最高興的是當初他被關在羅本島監獄時看守他的3名前獄方人員也能到場,然後他把這三人介紹給了大家。

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精神,讓那些殘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無地自容,也讓所有到場的人肅然起敬。看著年邁的曼德拉緩緩站起身來,恭敬地向3個曾關押他的看守致敬,世界在那一刻平靜了。

事後,曼德拉向朋友們解釋說,自己年輕時性子很急,脾氣暴躁,正是在獄中學會了控製情緒才活了下來。他的牢獄歲月給他時間與激勵,使他學會了如何麵對苦難。他說,感恩與寬容經常是源自痛苦與磨難的,必須以極大的毅力來訓練。身陷囹圄的時候,如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這個人其實仍在獄中,因為他的心靈始終都處於禁錮的狀態。

匆匆百年紅塵,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麵對挫折、苦難,是否能保持一份豁達的胸懷,是否能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需要博大的胸襟與非凡的氣度。所以,南懷瑾先生提倡“風物長宜放眼量”,人生重在追尋長久的精神底蘊,不必計較一時的成敗得失。忍受孤獨,在彷徨失意中修養自己的心靈,這就是最大的收獲,如蚌之含沙,在痛苦中孕育著璀璨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