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廣東省確定了橫琴為四個重點開發區之一,定位於擴大對外開發。迄今,橫琴島已實現了橋通、路通、水通、電通、郵通和口岸通,為未來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石。
2.區域職能優勢。橫琴島設有國家一類口岸。珠澳兩地經濟發展、“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實施、自由行政策、台胞的過往,以及國內外各界對開發橫琴島的強烈興趣等諸多因素,使得橫琴口岸人員往來頻密、車水馬龍,已成為全國十大口岸之一,是珠澳兩地經貿往來及台胞出入境的重要通道,被稱為珠澳兩地“物流生命線”。
珠海與澳門在相距不到24公裏、人口不足150萬的範圍內,分別建有吞吐能力達2000萬人次和600萬人次的大型國際機場,因而該地區機場供給能力特別富裕。
3.政策優勢。2009年8月,國務院原則通過了《規劃》,明確了發展橫琴島的優惠政策。一是將橫琴納入珠海經濟特區範圍;二是創新通關製度,實施“分線管理”通關政策;三是鼓勵金融創新;四是實行更加開放的產業和信息化政策;五是支持進行土地管理製度改革等。從橫琴新區的實際出發,先行試驗一些重大的改革開放措施。特別是在金融方麵,國務院鼓勵橫琴新區進行金融改革和創新,明確了在金融企業、金融業務、金融市場和金融開放等方麵的重大改革,原則上可安排在橫琴新區先行先試。
二、橫琴金融創新困境
《規劃》中,國務院指出橫琴新區的定位主要有三方麵:“一國兩製”下探索粵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範區、深化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的先行區、促進珠江口西岸地區產業升級發展的新平台。
麵對如此宏觀的三個定位,筆者認為要開發橫琴新區,金融創新製度和發展機製等方麵的設立比基礎設施建設更為關鍵,首先需要進一步解決和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一)發展政策機製
如何貫徹落實“一國兩製”前提下,粵港澳的新模式合作,政策製度禁區的邊界在哪裏,究竟有哪些點可以突破,目前還沒有明確。橫琴新區要進一步完善管理機製,使協調機製和運行體製得以有效形成,地方與國家部門之間的交流也十分關鍵,為橫琴新區爭取更多開發政策的支持,在製度、管理體製、發展模式、金融創新等各個方麵落實國務院所賦予橫琴的先行先試權力,將橫琴發展成為“內地開放度最高、體製寬鬆度最大、創新空間最廣的地區”。
橫琴新區在發展機製和開發水平的種種不確定性,許多優惠政策的細節性問題具體是如何落實,這些方麵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招商引資進度,使內地及港澳資本集團大多對橫琴新區持觀望態度。
(二)橫琴新區金融創新的困惑
橫琴新區能成為區域金融中心嗎?
首先,現今金融服務業愈加集聚,橫琴所定位的“金融特區”如何能在香港、深圳和廣州這幾個國際金融中心、全國性金融中心和區域性金融中心之中形成有其特色的、強而有力的核心競爭力?如何在與上述三者間的競爭之中站穩陣腳?
目前的全球性金融中心——香港,同時提供著麵向大珠三角地區的金融服務。其所提供的金融產品覆蓋了主要的金融業務領域。
而擁有深交所的深圳,早已彙聚了以深交所和創業板為中心的各種基金。其中包括眾多產業投資基金、創投基金、證券投資基金。此外,還有已形成規模經營的銀行、保險、期貨等的金融業務,深圳已經扮演著其中一個全國性金融中心的角色。因有可能與香港金融中心形成競爭,因此,深圳的功能角色定位更多地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組成部分”。
廣州2010年的GDP達到10589.86億元。中、農、工、建、交這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和多數股份製商業銀行均在廣州設立有輻射華南地區的營運中心。他們在華南地區的金融業務量發展上占據主要的市場份額,行使華南金融中心的職能,與深圳形成劇烈競爭。
橫琴新區需要彙集金融資源已缺乏空間。
其次,要發展金融業究竟需要具備何等條件。
作為最高端生產型服務行業一部分的金融業,其需要依托各項基建設施齊全、經濟發達的城市都會中心,因其在人力資源的需求、資金交易的各方麵設施保障、暢通快捷的交通網絡等方麵,決定了金融中心必須地處所輻射區域中最具開放性的城市都會。澳門特別行政區和珠海目前的城市設施配套未達到區域金融中心的城市都會發展要求,隻有再經過長時間的開發建設,橫琴才可以支撐發達的金融業在新區內發展。
再次,金融業還要求與其服務的產業體係相毗鄰,這樣能保證高質量的貼身服務。澳門特別行政區與珠海,甚至珠三角所有西岸城市,其經濟發達程度和有競爭力企業的集聚仍遠不如東岸。香港和深圳、廣州三個城市的金融體係服務已經涵蓋了整個珠三角的範疇之內。橫琴新區的金融機構在短期內無法搶占這些市場。
三、橫琴金融創新之建議
“鼓勵金融創新”是《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鮮明特點之一。鼓勵金融創新,包括鼓勵橫琴在金融業務、金融機構準入、金融市場、金融產品等方麵進行創新,拓展融資渠道。在橫琴的建設用地平衡表中,商業金融用地達到了230.35公頃,占建設用地的8.23%,幾乎為全部公共設施用地的1/3,足以說明國家對發展橫琴金融產業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