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讀懂他人是為了更好地掌握主動2(3 / 3)

首先是“鞏固城池”。也就是讓人摸不清你的底細,實際上的做法便是不隨便露出個性上的弱點,不輕易顯露你的欲望和企圖,不露鋒芒,不得罪人……別人摸不清你的底細,自然不會隨便利用你、陷害你,因為你不給他們機會。兩軍對陣,虛實被窺破,就會給對手留下很多可乘之機,“防人”也是如此。

其次是“防患未然”。兵不厭詐,爭奪利益時,人心也不厭詐。因此對他人的動作也要有冷靜客觀的判斷,凡異常的動作都有異常的用意,把這個動作和自己所處的環境一並思考,便可以發現其中的玄機。

不過話雖這麼說,但人們卻往往無法擺脫個性上的弱點和偏執,而防不住人,何況“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因此隻有盡量小心。不過若為了“鞏固城池”而把自己搞得神秘兮兮,失去朋友,就矯枉過正了,反而成為人們排擠的目標。但無論如何,“防人”還是必要的。

雖然我們一生所遇到的人中大部分都是善良的,善良是人的一種寶貴品質,但世間除了善良的人以外還有很多“好戰分子”。所以,你必須以堅定的姿態來捍衛自己的善良,讓他覺得你善良但並不軟弱可欺。那些喜歡向別人挑戰的人,也不是針對一切人都施以強硬。強硬的人自不用說,那些神態嚴肅者,他們也不敢挑戰。他們隻對準了善良的人們,而且他們要先看一看這些善良的人們是不是軟弱。

因此,你不要給他們提供攻擊的機會,要在善良的背麵有堅定的心理支持。柔但不“弱”,善但不“過”。須知“馬善有人騎,人善有人欺。”當你的利益受到侵犯時,要毫不猶豫地站出來捍衛自己的利益。要想保護自己,不被人欺,就必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讀懂周圍人的心,進而掌控與人交往的主動權,則人生將無往不利。

不要讓對方發覺你已讀懂他的心 

齊國一位名叫隰斯彌的官員,住宅正巧和齊國權貴田常的官邱相鄰。田常為人深具野心,後來欺君叛國,挾持君王,自任宰相執掌大權。隰斯彌雖然懷疑田常居心叵測,不過依然保持常態,絲毫不露聲色。一天,隰斯彌前往田常府第進行禮節性的拜訪,以表示敬意。田常依照常禮接待他之後,破例帶他到邸中的高樓上觀賞風光。隰斯彌站在高樓上向四麵眺望,東、西、北三麵的景致都能夠一覽無遺,惟獨南麵視線被隰斯彌院中的大樹所阻礙,於是隰斯彌明白了田常帶他上高樓的用意。隰斯彌回到家中,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礙視線的大樹。正當工人開始砍伐大樹的時候,隰斯彌突又命令工人立刻停止砍樹。家人感覺奇怪,於是請問究竟。隰斯彌回答道:“俗話說‘知淵中魚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別人的秘密,並不是好事。現在田常正在圖謀大事,就怕別人看穿他的意圖,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樹,隻會讓田常感覺我機智過人,對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無益。不砍樹的話,他頂多對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還不致招來殺身大禍,所以,我還是裝著不明白,以求保全性命。”

這一段故事告訴我們,知道得太多會惹禍,這也是中國古代一種明哲保身之策。現代的人心透視術也正強調注意此點,不要讓對方發覺你已經知道了他的秘密,否則就完全失去了透視人心的意義。如果故意要使對方知道你能看穿他心意的話,當然就不在此限之內。

如果被別人看透你的掌控之術,則結局必敗無疑。

秦朝曾有一位非常能幹的宰相,名叫應侯,他擅弄權術,又極具才華,當政時采取的一係列政策,奠定了後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應侯曾有一塊封地汝南,在一次戰爭中被韓國奪走,秦昭襄王同情應侯,問他說:“你失去了封地是否憂愁?”

“我不憂愁。”

“為什麼呢?”

“梁國有個叫東門吳的人,他的兒子死了卻不憂愁。他的管家說:‘您這樣疼愛您的兒子,天下少有,如今兒子死了,怎麼不憂愁呢?’東門吳說:‘我原是無子之人,沒有兒子時,我不憂愁;現在兒子死了,就和沒生兒子一樣了,我又有什麼可憂愁的呢?’我當初是平民之子,為平民之子時不憂愁;現在失去了汝南,也和失子的梁國平民一樣,我為什麼要憂愁呢?”

秦王認為這不是心裏話,就告訴大將軍蒙傲說:“現在,我若有一個城邑被圍困,就連吃飲也不覺有香味,躺著也不能安眠。現在應侯失去了封地卻說不愁,這難道是真情話嗎?”

蒙傲說:“請讓我試探一下他的真情。”

蒙傲於是去見應侯,說道:“我想死。”

應侯說:“你說的什麼話啊?”

蒙傲說:“秦王尊您為師長,天下人所共知。如今我作為秦王的將領率領著秦兵,我原以為韓國是個小國,沒想到它竟敢違逆秦國的命令,奪走了您的封地,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不如死了算了。”

應侯聽後,立即向蒙傲下拜道:“這件事便全拜托給您了。”

蒙傲把應侯的話回報給秦昭襄王。從此之後,應侯每談到韓國的事情,秦王都不聽信,總認為這是他為了奪回汝南的封地所說的話。

所以,與人交往中,對對方自以為得意的事情,我們要盡量加以讚揚;對方有可恥事情的時候,要忘掉不提。

當對方因為怕被別人議論為自私而不敢放手去做的時候,應該給他冠上一個大義名分,使他具有信心放手去做。

與人相處時考慮對方的立場,在避免刺激對方的情況下發表個人的學識和辯才,對方就會比較高興地接受你的意見。

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在不使對方洞察你的意圖的情況下,讓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自己去體會、認識。這其間的技巧,就在於從旁策動,使對方以為自己原來就打算這樣做,絲毫也沒有發覺自己正為他人所左右著!

總而言之,當自己看穿對方心意之後,千萬不要露出破綻,讓一切計劃進行得很自然,這樣才能使你的策略實行得圓滿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