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他徘徊彷徨、十分苦惱之時,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聽說天津宜興埠曹克忠與袁世凱原係世交,而且曹錕還和曹克忠算是沾點親,不過這種親太遠了,可以說成八竿子打不著的那種。於是他備了一份厚禮,從小站跑到天津,登記求見曹克忠。拜見曹克忠時,曹錕口若懸河與曹克忠認宗攀親。曹克忠在曹錕花言巧語的蠱惑下,認他為族孫,並且答應由他的姨太太出麵向袁世凱說情。
俗語說:“是親三分向。”因此,曹克忠的姨太太沒少在袁世凱麵前替曹錕說話。有了這個內援,加上曹錕的逢迎阿諛,他很快受到重用,幾年間由一個小幫帶爬上了總兵職位。
在求助親人時,我們應該認識到同為親人,但也是有親疏之分,在求助關係比較疏遠、不常聯係的親人時,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以情感親”逐步使其能夠接納你、幫助你。
應當說親戚關係本來就是存在的,為什麼還要沾呢?因為親戚也有遠近,近親自不必說,對於稍微遠一點的親戚,隻有沾上他們,才能讓其為自己辦事。其實在過去就有沾親帶故這一說法,說白了就是攀附親戚,這是使用親戚關係的一種好方法。多個親戚多條路,隻要能沾上有用的親戚,事情就好辦了。
能“沾”上親戚實在是一種技巧,也是求人辦事的必要。有這樣一句話:“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意思是說在找尋一件東西時,千辛萬苦都沒找到,最後在一個意想不到又容易忽視的地方找到了。如果你能在平時“沾”上一門親戚,等到需要的時候,他們的幫助自然也就“得來全不費工夫了”。
在互相走動時,還要有點愛“沾”親的嗜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善於發現隱藏在人際關係網絡中的可用之線,然後“順藤摸瓜”,找出一大串有“道行”的親戚,便於為自己辦事時所用。
沾親帶故,實際上就是攀附親戚關係,多個親戚多條路,路多了自然更容易辦事。
你對我好,我對你更好
古人說:“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就是說,你對我好,我對你更好。
要說明的一點就是,“投桃報李”是一種互逆的過程,就是說,除了可先“投桃”後得到親戚的“報李”,也可先享用親戚的“報李”後再“投桃”。求助於親戚時,在親情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可先允諾“投桃”,從而得到對方的“報李”。
清朝中期的“紅頂”商人胡雪岩就很善於利用這種技巧。
有一次,胡雪岩為了購進一批昂貴的珠寶,需要一大筆錢,但一直苦於沒有那麼多現銀,找別人借又擔心因為數目太大,別人不允。
於是,胡雪岩去找他的堂伯,他是當時富甲一方的茶葉商人,家財萬貫,且仗義疏財。當胡雪岩把來意說明之後,並向堂伯保證,這是一筆隻賺不賠的買賣,到時答應分給堂伯三分紅利。
胡雪岩的堂伯一直十分欣賞他,認為此子將來必成大器,再加上有三分紅利,那可不是一筆小數目,於是,在沒有任何抵押、擔保的前提下,隻有胡雪岩的口頭允諾及彼此的信任,堂伯借給了胡雪岩300萬兩銀子,這相當於他資產的2/3。
結果,這筆珠寶買賣及最後的交易非常順利,胡雪岩不但收回了成本,還賺了幾百萬兩的巨額利潤,並如數將先前允諾的本錢與紅利一並還給了堂伯。
如此看來,在求助於親戚時,可充分運用自己的真誠去打動對方,然後做出承諾,讓對方能夠相信自己,這樣,才可能先得到親戚的“報李”。
親戚之間幫忙、辦事應該講究“投桃報李”,這也是維係親情、繼續交往的基礎。但親戚之間辦事畢竟不同於做生意,要講究投資和回報,追求量上的絕對公平。如果求親戚辦事也抱有這種心理,那勢必會陷入斤斤計較的誤區,不利於親情的維護和發展。
當然,不斤斤計較,並不是說什麼都不在乎。否則,會助長親戚占便宜的心理,這樣你們之間的關係就會越來越難以處理。
如果親戚中真的有小人存在,那麼對於他這種人你也不得不斤斤計較,你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於這樣的人你也隻能用這種方法來處理。
反過來,你在做出“投桃”的允諾之後,就必須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要有諾必踐,千萬不要做出“小人”行徑,暗中坑害親戚,那“親情”這兩字也將變得不值一文。
所以,話出必踐,有“報李”必有“投桃”,這是繼續保持良好的親戚關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切不可“一次性處理”,否則,再想利用親戚辦事那真是難上加難了。
采用迂回戰術
親人雖然好求,但不是什麼事都那麼容易辦,不好求的時候也很多。當直接求助不好辦的時候你不妨轉個彎,來個迂回戰術。
特別是對於親人中有威望、脾氣又不好的長輩,可以運用迂回的方法,就是說在求助他的時候千萬不要直提求助的事而要用一些瑣事麻痹對方,拉近與他的距離和感情,然後再提出請求,也就是說在進入主題之前,先兜個圈子或提及其近況或談談生活瑣事。
有位編輯向其嶽父(一位名作家)約稿,嶽父在他結婚時反對女兒嫁給他,所以對他成見很深。加上嶽父脾氣有點古怪,這位編輯對嶽父能否答應沒底,他於是把妻子也帶上了。
這次他跟嶽父的交涉果然十分艱難,因為不論編輯說什麼話,嶽父都說“是,是。”或者“可能是這樣的。”而且嶽父的臉色並不好看,這使編輯不敢開口說出請他寫稿的事。
在這種情況下,他隻好準備改天再來向他說明這件事,今天隻好隨便聊聊天,吃頓飯就結束這次來訪。
突然間,他腦中閃過一篇雜誌刊載有關嶽父大人近況的文章,於是就說:“爸,聽說您有篇作品被譯為英文,在美國出版了,是嗎?”
嶽父猛然傾身過來說道:“是的。”
“爸,您那種獨特的文體,英文不知道能不能完全表達出來?”
“我也正擔心這點。”
接著,他們滔滔不絕地說著,氣氛也逐漸變得輕鬆。然後妻子也在旁邊說好話。最後,嶽父竟答應為他女婿寫篇稿子。
這位嚴肅且不輕易啟齒的名作家,為什麼會為了女婿一席話,而改變了自己原來的態度呢?那是因為,他認為女婿並不隻是來要求他寫稿的,而且又讀過他的文章,對他的事情十分了解,所以不能隨便應付,再加上女兒在旁邊說話,老爺子更不能拒絕了。
一般人要和親人中有威望的長者或性情比較怪異的人見麵時,都會產生膽怯心理。在氣勢被壓倒的情況下,都不太敢開口說明要求的事,如此一來,雙方都很尷尬。這時不論多小的話題都沒有關係,首先要談起對方的興趣、近況等,仿佛自己對他的事非常了解似的。
我們可以說些:“聽說你最近戒煙了,是否是真的?”“前幾天我在電視上看到你。”這些好像沒有什麼重大意義的話,卻可以打開對方的心扉,將他拉進自己的話題中。
先把氣氛搞得輕鬆活潑後,適時提出自己的請求,自然容易為對方接受。
不管是求助對象的迂回還是戰術上的迂回,它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在直接求助無法達到目的的時候采取的一種間接方法。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不能直中取,寧可曲中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親人,畢竟是有一定血緣關係的,這種特定的關係決定了彼此之間的聯係。當我們直接求助於親人沒有達到目的時。不妨找到和親人有著同樣關係的對象或者話題,以此激起求助人的幫助,最終達到求人辦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