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才這看到,宮外武士縱列,兵甲鮮明,整隊開入進來,人數足有兩千餘人,而宮外戟戈密布,旗幟烈烈,還不知有多少人馬。
人們再仔細看,領頭的竟是幾日前,傷重臥床不起的蕭衍以及竟陵八友中的沈約、範雲等人。
此時,蕭鸞暗中布置的侍衛早將王融等幾名大臣拿下,其餘侍衛看到形勢不妙,紛紛扔下兵器,伏地求饒。
蕭鸞見大局已定,命人大聲朗讀武帝遺詔,擁蕭昭業坐上帝位,改年號隆昌,蕭昭業時年二十歲,為南齊第三帝也。
王融立君事敗緣於蕭衍,而蕭衍又是聽了陳子雲的建議。
原來當日竟陵八友聚會,名義上是給蕭衍送行,其實王融是聯絡各實權人物,已在謀劃另立新君。
蕭衍本來已經答應他同舉大事。但那天,陳子雲在車中的一番話打動了他。
陳子雲冒險建言,是因為他記得南朝武帝後的君主應該不是竟陵王,所以幫助主公不站錯隊才是最為重要的。但他又不能實話實話,隻能給他分析了形勢。
陳子雲深思熟慮後對蕭衍說了以下四點:
一是武帝臨終前將竟陵王罷了兵權,調回京城任中書令,比原職還低了兩級,這是不讓他接任帝位的安排,武帝英明,自有深意;
二是王融畢竟是外姓之人,幹政攬權不易獲得支持,畢竟朝中實權大臣和各路刺史都是蕭家之人,即使事成,也難免不會發生內戰,到時誰勝誰負仍難預料,主公實力尚且不足,目前內戰爭雄,時機未到;
三是竟陵王酷愛文學,喜交文友,沒有權欲,本無野心,不想稱帝,一個心無大誌之人豈能得天下;
四是輔政大臣蕭鸞和你畢竟是遠房堂兄弟,且手握兵權,實力超群。如果一著不慎,下場好點就是解甲歸田,差點可能就會血濺當場,不如先以宗親為名和蕭鸞聯手掌朝。這樣做把握更大一些。
因為按南齊規定,宗親或重臣者可擁帶甲者五百人,平日無事可維護鄉裏,戰時隨軍出征護國,當然要有錢有實力才行,否則,也養不起這些人,買不了兵器。但蕭衍家中富有,手中也握有甲兵,如果布置妥當,數日內就可趕到京都。
蕭衍聽了這一番話,思索良久,說:子郎說到我心裏去了,我看還要再這樣安排一下。兩人密密切切在車中商議良久。
後來王融見他負傷那一幕都是演戲罷了。
蕭衍身材欣長,麵容俊朗。陳子雲心想,這蕭衍如果生在現代當個演員一定是偶像派加實力派了。
蕭衍不但戲演的好,陳子雲認為他做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流的,他還策反了沈約和範雲等人,加上蕭鸞本部,數日間湊齊五千精銳鐵甲兵。
一日之間,齊國的政局全部改變。
論功行賞,蕭鸞認為蕭衍最早發現並揭發密謀,並帶兵入宮擁護自己,立下頭功。封蕭衍為三品侍中。
蕭衍這就算是一步登天了。齊國雖有一品太傅、司空等職,二品諸大將軍等職,但大多由王室宗親,皇子王孫擔任,三品侍中已經算是文官中的極品。要知道竟陵王此時也是三品中書令,且職位尚排在蕭衍之後。
陳子雲此時已經深得蕭衍賞識,經他保舉,朝廷其實就是蕭鸞了,封了陳子雲為七品詹事丞,和後世不同,這個職位在當時並不算低,起碼也是個廳級幹部。
這個職位掌管太子皇子宗親們的讀書飲食婚娶等一切事務,運用的好無疑是個晉升的台階。
給陳子雲做這樣的一個安排,蕭衍即是對他的獎賞,也是想把他插入宮中作個眼線耳目,掌握皇室動向,是個一舉兩得的好事。
不過,讓陳子雲沒有想到的是,宮中美女如雲,進宮之後首先是享了齊人之福。
進宮後,陳子雲認為自己現在其實就是一個間諜的角色。
因為連年戰爭不斷,而打仗必須是知己知彼。所以,南北朝時期各國密探細作如雲,各國紛紛以經商或派出使節為由,查探他國虛實。
即使有的國與國之間聯姻結親,互為聯盟,其實內裏還是互相提防。就連本國內各派係宗族之間也爭鬥不休,真是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中爾虞我詐,明爭暗鬥,甚至殺人滅口之類的事繁多,其精彩程度絕不亞於現代各國之間的間諜戰。當時王融之死也都緣於情報不準,機密不周之故。
但陳子雲認為自己的經曆與對這段曆史的清醒認識,是他做一名優秀間諜或說通俗一點,是密探生涯最成功的起點。
首先他是一個偵察參謀出身,受過現代的專業的軍事訓練,其次他熟諳情報工作,這也是他的一個喜好,在軍校裏就有選修這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