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明仁慈的齊武帝死後,建康城內十多年裏基本上就沒有消停過,皇帝輪流做,誰也坐不長。
蕭鸞在稱帝之前,就已經患病在身,登基後濫殺無辜,且殺的都是自己的表親堂親,一鼓通殺後,就算當了皇帝,論誰也不會心安理得,難免會生下心病,沉屙固疾之下,再難支撐,當皇帝沒多少日子,兩眼一閉就死了。他兒子蕭寶卷呢和蕭昭業有的一拚,也是個不爭氣的東西,雖然靠父親當上皇上,隻是徒有虛名。因為他太過昏淫,朝裏朝外都視他為蕭昭業二世,民間更是瘋傳這是蕭昭業轉世來向蕭鸞討債來的。在對他失望之極之時,大家這時候都把希望寄托在濟世能臣蕭衍身上,希望他可以出麵重振朝綱。
南齊朝局又轉風向,明裏沈約、範雲包括謝家在內等士族大戶回到京城公開支持,暗裏則由陳子雲居間謀劃,於是,大權很快落在蕭衍手中。
本來蕭衍還隻是想挾天子以發號施令,但天子總是不安分,也想幹掉他,當個能做主的主子。幾番較量之後,蕭衍也不敢再大意,宮庭之內稍有閃失,自己便人頭落地。逼的蕭衍隻得廢了皇帝。
曆史仿佛在重新演過一遍。蕭衍總攬朝綱,自然想怎麼辦就怎麼辦,廢了蕭寶卷,又立他弟弟為帝,接著又廢其帝自立為帝,和當年蕭鸞所為如出一轍。所不同的是,蕭衍沒有傷及無辜,從不大開殺戒,建康城裏是一派祥和景象,昌盛繁華更盛往昔。
當時,大家都認為蕭衍也是蕭室宗親,理應延續大統,也就是說南齊國沒亡國,蕭衍還是當南齊的皇帝。
隻有陳子雲堅決反對,理由很簡單,一是蕭衍隻是遠親,如不立蕭氏近親,總是禍患。二是南齊在武帝之後,幾位姓蕭的把皇帝這份工作做的都不怎麼樣,或橫征暴斂,或凶殘屠戮,弄得百姓怨聲載道,各地已現揭竿而起之勢。倘若建立新朝,有利於國家及朝局穩定。
有舊臣還要堅持,蕭衍擺著手說:都不用說了,我已經考慮良久,齊國已沒有存在的必要,這就改朝換代,建大梁國。
說完,命人把祭天的文章和大梁國的印章及建國後新政方略拿出來,讓臣子們討論。
沈約心裏暗想,我怎麼就沒有陳子雲這份機靈勁?我也該想到他說的兩點,前兩次皇上也隱約提起過,可惜我沒能領悟過來,不然又是大功一件。
其實有這個想法的人不是他一個。但陳子雲一是知道些曆史進程的發展,二是和皇上打交道的時間長,每天都在一起呆幾個時辰,沒有人比他更了解皇上的心意了。
蕭衍算是一位少有的好皇帝,沒有辜負陳子雲的一片苦心。在位伊始,就身體力行,提倡節儉之風。
他還積極推進陳子雲先前為他撰寫的新政方略,建國學堂供寒士讀書,以考試方式錄取讀書人到基層為官,加強農耕生產,加強商貿流通,在各地廣建國家創辦的醫館。各項措施都著人一一辦理,每日必親自過問,每處必親自巡查。一時之間,大梁國皇帝的聲譽達到了頂峰。
這天下午末時,是蕭衍午睡後醒來喝茶的時間,也是陳子雲必須陪他下棋的時間。陳子雲現在發現,有時候他之所以下的慢,是因為他借下棋在進行思考,也許這是他的一個癖好習慣,利用下棋之機打開思路。
蕭衍顯得很高興,他讓宦官給陳子雲也倒上杯茶,等他品嚐後才說:子郎你知道外麵在怎麼說我嗎?
陳子雲馬上回答道:當然,百姓交口稱讚,都說皇上是千古一帝,早已遠超過齊武帝時期,能做大梁國的子民是當老百姓的福氣。這都是皇上英明,選撥寒士,讓天下所有讀書人都有了希望,各地醫館活人無數,今日又命各地建義倉,大家自然感激皇上恩德。
蕭衍的臉上放著光一樣,興奮地說:今天墨根稟報,說是國內很多百姓請畫師畫了我的畫像,供奉起來,當菩薩拜,一些地方鄉紳捐資為我建生祠。看來我們大梁國的百姓都是知恩圖報的。
是的,這個我也聽說了。陳子雲也為蕭衍感到高興,畢竟都不是地方官強迫,是百姓自發為蕭衍建生祠,這是難得的榮譽,說明這個皇帝被大家認可了。
蕭衍高興地直撚胡須,說:今天侍中說,國內風調雨順,是個少有的豐年,不用催繳,國稅就已經入庫,有了錢,諸事辦起來就更加順當。當然,別人不知,我知道這裏麵你居功至偉。我想讓你先接任黃門侍郎一職,子雲不要再推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