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都稱帝為何結果不同?元法僧有一點沒有搞明白,人家蕭衍是在都城實掌兵權直接稱帝,而且蕭家宗親當初給蕭鸞殺的差不多了。所以朝中內外並無阻撓,且蕭衍朝野口碑極佳,稱帝是眾望所歸。
可是,元法僧雖是元氏宗親,但畢竟是一方諸侯,這樣稱帝無異於是造反。
北魏朝中,皇帝雖然年幼無知還是個不懂事的娃娃,但太後聽政,能人猛將也還不少。經過一番商議後,朝廷當即決定派元氏宗親元延明、元彧點十萬精兵前去平叛。
元法僧此時對外稱有十萬精兵,實際他手中兵馬已達到二十二萬,所以對朝廷才如此有恃無恐。
在朝廷大軍發兵之前,他先派了三萬人馬做先鋒,從渦陽出兵直指許昌,準備拿下許昌後,他再親自領兵十萬打下都城洛陽,當個名副其實的大宋國的皇帝。
元法僧派了多路探馬往來打探,希望前方報捷後,自可領兵親往。哪知,他手上的所謂的精兵強將,實在是不堪一擊。剛過許昌城,便和元延明、元彧所領兵馬相遇,三萬兵馬竟然一觸即潰,全軍覆沒。
許昌兵敗後,朝廷兵馬很快就將會直取渦陽。渦陽乃是徐州門戶,如果渦陽一失,後麵無險可守,大宋國的都城彭城就得直麵敵軍。此時,渦陽原有守軍出兵後已經全軍覆沒,元法僧隻得再增兵四萬,決定先守住城池。
這時候,元法僧已經預料到他的實力是比不過朝廷,嚇得魂不守舍了,他一邊命所有人馬向彭城集中,拱衛自己,然後快馬飛報大梁國求助。他生怕蕭衍不肯派兵,說是願歸順大梁國,將徐州獻給大梁國作為見麵禮。
蕭衍聽到快馬來報,高興地是手舞足蹈。圖謀北魏,統一中國,這是漢末以來,每一個皇帝最大的夢想了,也是他夢寐以求的大業。於是他馬上任命歸降的原北魏宗室元略為大都督,率兩萬精兵前去接應。
同時他急傳陳子雲入宮。
陳子雲此時也焦急萬分,他已經得到消息,也知元法僧實力不足以稱帝,如果彭城被攻破,何氏他們可就危在旦夕了。
蕭衍極為興奮,對匆忙趕來的陳子雲說:子郎來的正好,元法僧已經將徐州獻給我,我讓元略為大都督,率精兵兩萬前去接應,我想當初是你和元法僧和談結成盟友,你的家屬又在那裏抵押為人質,所以這次你不要推辭了,我就委任你做宣威將軍,你率5000人馬做先鋒如何。反正,打仗的事由著他們,不是以我們為主,你不用擔心勝敗。
陳子雲心裏明白蕭衍的意思,這是坐山觀虎鬥,讓北魏軍隊互相殘殺,有利可圖順便得了徐州,不利則退回來,也沒有損失。不然他就不會派元略去了,這人也是北魏宗親,所領的人馬也是當初歸降過來的,估計這支人馬長期在建康附近,蕭衍很不放心,此舉也有借刀殺人的意思,不然也不會派自己前去當先鋒了。
但和以前辭官不同,這次事關自己,而且他對元法僧也有過承諾,這幾年元法僧對何氏他們照顧的又非常好,他沒理由不去,但帶著元略的兵馬去監督元略終不妥當,於是他說:臣未曾領過兵馬,也未曾上過戰陣,領兵不合適。這樣,我點耿仲的300精銳,為皇上做個監軍,如果戰場上有敢退縮不前者,不管是將軍校尉還是伍長小卒,我都斬了他的首級送給皇上。
話既是說給蕭衍聽的,也是說給元略聽的。蕭衍點頭無話,元略也隻是眯了眼,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兩萬人馬過大江才行了兩日,細作就傳來一個壞消息。增兵渦陽守軍乃元法僧的小兒子,他年輕氣盛,不甘示弱,非要把局麵搬回來,帶著增援的四萬人馬,繼續向許昌進發,誰知途中又遭到大敗,隻帶了幾百人跑了回來,連渦陽都沒有臉麵回,直接繞到去了彭城。這樣一來,渦陽空虛,彭城危矣。
晚間,陳子雲來到元略大帳和他商議。陳子雲看他無精打采的樣子就有些不悅,主帥如此精神麵貌豈能打勝仗呢,但他隻是監軍,不能僭越擅權直接指揮,隻能提出建議。於是他輕聲說:大帥您看,現在渦陽空虛,按路程我們比北魏人馬要遲到一日,等趕到之時,恐怕渦陽已經失守,到時我軍不免進退兩難,大帥還是要早做打算。
元略皺著眉頭說:剛才探馬已經報過,我也想到這個問題了,所以把他們都找來了。
他指了指身邊的幾個將軍說:怎麼辦,大家商議一下,是加快行程趕去渦陽,還是轉向彭城,直接把元法僧接回來?
陳子雲真有些氣不打一處來,這個元略當年是被逼南降,看來他根本無心打這場仗,尚未開戰就想避戰。但他畢竟是主帥,陳子雲隻是監軍,打仗還得靠他,所以,隻得壓住怒火,說:如果要幫主公拿下徐州七郡二十四縣還是有辦法的,我們星夜派出一支人馬,前往這裏。說著他指著桌上地圖渦陽以西的一處說:這裏叫著駝澗,我曾經親自查看過,易守難攻,是個設伏的好地方,我們在這裏,阻滯他的先鋒部隊,震懾魏軍。這樣最起碼可以爭取一天時間,元法僧增援的兵馬和大帥的兵馬會師渦陽,就可以與之一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