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雲能獲得蕭衍無底限的信任,當然是有原因的。陳子雲幫他策劃運作建立大梁國,現在又在幫其圖謀統一中國之大業,蕭衍豈能不給權限,豈能不重用信任?其實陳子雲早將密會元顥之事密報給蕭衍,並已經說動元顥步元法僧後塵,投靠了大梁國,元顥答應隻要南朝支持,他取得朝政之後,必麵南稱臣,做個兒皇帝,這無異是將北魏雙手奉上獻給大梁國皇帝。那時大梁國統一中國,蕭衍必將名留青史!對蕭衍來說,徐州之戰的最大功勞在這裏,他不便明說罷了,但內心的喜悅是不言而喻的。因為,退一步來說,就算北伐統一不成,從元略到元法僧再到元顥全是北魏宗親,陸續歸降後,北魏四分五裂之勢已成,大梁國無外患之憂也是一件大好事。事實也的確如此,蕭衍在位四十八年,在中國曆史上這個紀錄能進前五名了。
所以臨行之前,蕭衍命陳子雲北上之後,一定要想辦法攪亂北魏朝廷,在目前各王不聽號令,割據一方的基礎上,再起爭端,大梁國自然可以是趁火打劫坐收漁人之利。
在徐州的最後一戰也是半真半假,類乎於演習,總策劃當然是梁國皇帝蕭衍,陳子雲充其量也就是個總導演而已,目的就是消耗北魏的軍力與財力,並借此戰讓元顥上位,趁勢奪取北魏政權。
元顥複職之後,初任北魏大軍監軍,便與朝中外戚聯手,在戰前已經兼任副帥。在失掉一座大營後,他就提出,如敵軍來攻,可故意放棄幾座營寨,既可保存實力,也可起到輕敵作用,並在最後決戰之時,由元珍率兵誘敵,他率伏兵,以全殲敵軍。
元珍哪知道他早和陳子雲二人有密約在前,聽了這條計策之後,認為總比一直在挨打好,於是才有那天兩軍對壘之戰。哪知,陳子雲部勇冠三軍,在他假裝退兵之前,就被猛追猛打損失慘重,連親弟弟都被俘獲。
問題是到達了設伏的指定位置,元顥伏兵卻是遲遲未動,數萬追兵將元珍逼到山窮水盡之時,就連其本人都行將被俘之時,元顥這才領著人馬殺出,這時雙方血戰了數個時辰,都已精疲力竭,元顥大軍此時方出當然是占盡了便宜。
一仗下來,損兵折將之過都是元珍的,大勝的功勞全記在元顥名下,最後梁軍退出,順勢奪城恢複徐州一舉使朝廷得償所願平息叛亂,自然也是元顥之功。
朝中這時傳出話來,若非皇上賢明,臨時任了元顥為副帥,別說收複失地,取得大捷,恐怕還是要屢戰屢敗。元珍聽了傳聞,心灰意冷,數月來風雪辛勞,舊病發作,一路上吐血不止,大軍還沒到渦陽,人就死了。
元珍一死,元顥順理成章接替他成了主帥,被封為安東大將軍,徐州刺史,他原來就世襲的北海王,內廷那邊透露出的消息是讓他擔任司馬一職,位列三公,上馬管軍,下馬管臣,看來執掌朝政,權傾朝野之時已為時不遠了。當天晚上,元顥請了幾位知己的將軍到大帥帳來,他一人獨自就喝了一壇酒,眾人也是紛紛向他先行道賀。
誰知事與願違,他這邊慶祝宴剛開,人馬還在途中,這邊幾道旨意接連發出。先是讓其在渦陽、商丘等地將十萬人馬陸續分駐,著他一人入京。沒了兵馬,自然再也不用兼任大將軍,安東大將軍一職也隨即免去。
這邊他的細作回來稟報,原來這都是朝中另一重臣爾朱榮幹的好事,估計任職司馬一職也沒了下文。但這個爾朱榮也非等閑之輩,說起來,無論是兵力還是財力都遠遠超過自己,是北魏朝中想自立為帝的第二人,換句話說,是爭皇帝寶座的主要競爭對手!
他左思右想之下,未回洛陽,當然也是怕爾朱榮對自己會有所不利,聽說那人豢養了不少刺客,專門為他排除異己。元顥心想,你朝廷不是封我為徐州刺史嗎?好,我就在彭城住下了,當一當諸侯也比回去任人宰割強。所以,他上奏朝廷,說是舊疾複發,先回徐州治郡之地養病休息。
這邊他帶了兩千多親兵心腹往徐州走,那邊就開始聯係陳子雲,他這時兵馬全無,就是一光杆司令,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外援,而梁國兵強馬壯,和自己早有盟約,此時不用,更待何時?
接到密函後兩日,陳子雲就在路上了。這次蕭衍也是對他倍加信任,給了他很大的自主權,又把南朝在北魏所有的細作探報點,全部交給了他管理。一句話,就要達到目的,完成皇帝的大業,付出再大的代價都可以。